冉祥彬 ,張元坤 ,鄧業國
(1.泰安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泰安 271026;2.棗莊市水利綜合服務站,山東 棗莊 277800)
2010年冬至2011年春,泰安市發生了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全市各級立足于抗大旱、抗長旱、抗冬春連旱,科學抗旱,綜合施治,為夏糧增產豐收奠定了基礎,取得了抗旱保苗保豐收的全面勝利,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帶來一些啟示和思考。
泰安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97 mm。因受季風氣候及地形地貌影響,年際、年內降水變化幅度較大,區域分布不均勻,東部降水多于西部,山區降水多于平原,具有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特點。
全市現有各類水庫560座,塘壩2 990座,機電井5萬余眼,機電排灌站3 229處,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 13 座、小(1)型水庫 90 座、小(2)型水庫456座,總庫容10.14億m3,興利庫容7.06億m3。設計灌溉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51處,總設計灌溉面積13.5萬hm2,有效灌溉面積7.8萬hm2。全市耕地面積36.5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5萬hm2。冬小麥播種面積22萬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3.5萬hm2。
自2010年9月中旬以來,全市遭受了秋、冬、春三季連旱。截至2011年2月上旬,全市累計平均降水2.6 mm,比常年同期偏少96.5%,為1952年以來同期降水量最小值。根據降水頻率分析,氣象干旱程度已達百年一遇,旱情特別嚴重。1)部分水庫塘壩干涸;2)地下水位總體下降;3)土壤失墑速度加快,據水文部門墑情監測,全市麥地土壤平均含水率為12.3%,屬重旱等級;4)部分地區出現臨時性人畜飲水困難;5)小麥受旱面積逐步擴大,全市受旱麥田13.3多萬公頃,重旱面積超過3.3萬hm2。
工程方面存在部分灌渠損壞,使實際可澆灌面積遠遠低于設計灌溉面積;部分灌區的干支渠防滲襯砌率低,滲漏嚴重,造成灌溉水大量浪費;不少水庫未建設配套灌渠,形成有水輸不出的局面,無法發揮灌溉效益,加劇了旱情的發展,導致本次旱情持續時間長,受旱面積大,受旱程度重。
全市小麥受旱面積14萬hm2,約占播種面積的60%,受災面積3.4萬hm2,其中絕收面積58.6 hm2,累計有2.58萬人、1.4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夏糧因旱損失產量5 000多噸,經濟損失800萬元,夏收經濟作物因旱損失7 000萬元,其他行業因旱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全市因旱直接經濟損失2.38億元。
面對百年一遇的旱情,泰安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市共投入抗旱資金1.8億元,抗旱勞力55萬人,利用水庫塘壩2 200座,機電井2.7萬眼,揚水站1 775處,動用各類抗旱機具2.6萬臺套,新打維修機井2 100多眼,維修抗旱設備1 237臺套,拉水送水5 700噸,維修清淤渠道316 km,恢復田間渠系180 km,完成抗旱澆灌面積49萬公頃次。
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旱情發展,市主要領導在不同會議上多次強調安排抗旱工作,并分赴寧陽、岱岳等地檢查指導抗旱,召開抗旱工作座談會,專題研究抗旱工作,動員全市各級迅速行動起來、全心投入抗旱斗爭。市防指先后12次召開抗旱會商會,根據旱情發展變化,修訂完善了抗旱應急預案,編制了抗旱工作方案,明確了輕度、中度、嚴重及特大干旱時的供水形式和應急措施,于2月7日啟動了Ⅱ級抗旱應急響應。全省抗旱工作電視會議、抗旱動員會議后,市里立即組織干部和農技人員深入農村基層,通過宣傳車、明白紙等多種形式,進行再動員、再發動、再部署,積極引導干部群眾。
立足提高持續抗旱能力,興建了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小型蓄水、飲水、提水等應急工程設施。山丘區重點抓好蓄水工程建設,采取打井、截流措施,增加蓄水,提高調水、引水、提水能力;平原井灌區積極搞好機井挖潛,引水補源,發展管道輸水灌溉,擴大抗旱澆灌面積;水庫灌區重點搞好灌區維修配套,擴大水源覆蓋范圍;沿汶、沿湖地區,在引用好汶河水、東平湖水的基礎上,搞好機井建設。
投資3 200萬元,鋪開了岱岳區夏張1 333 hm2渠系防滲、滿莊666 hm2低壓管灌、黃前533 hm2微灌建設;投資2 686萬元對東平引湖灌區末級渠系工程進行改造,涉及老湖、梯門、大羊3鎮、30個村莊,受益人口4.7萬人,灌溉面積3 733 hm2;寧陽縣罡城壩灌區和東引汶灌區破冰引用大汶河水,引蓄河水1 200多萬方,為全縣4多萬公頃耕地儲備了春灌水源。
同時,分區域制定抗旱田間管理工作預案,對墑情差、有水澆條件的地塊,適時澆水、適時追肥、劃鋤保墑;對沒有水澆條件的地塊,及早組織群眾鎮壓劃鋤,利用早春土壤返漿時機,借墑追肥。
為支持各地的抗旱工作,中央和省里先后拿出了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抗旱,市里都及時足額撥付到位。358萬元的特大抗旱補助經費、1 200萬元的抗旱服務隊補助資金、1 640萬元的抗旱澆麥補助資金等,均急事急辦、特事特辦,以最快速度、第一時間落實到位,其中3.26億元的糧食補貼資金提前2個月兌付到戶,為群眾搶農時、抗大旱、保春耕提供了資金保障。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扶持資金的同時,市縣兩級“三農”資金優先用于抗旱,水利資金優先安排抗旱工程,并列支專項資金,用于應急抗旱水源工程設施建設、購買和維修抗旱灌溉設備、抗旱用油和用電費用補助、春耕備耕以及人畜飲水困難群眾吃水補助,目前已安排各類項目50多個。同時,策劃包裝項目,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更大的支持和幫助。特別加大抗旱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配足配齊打井、灌溉設備、拉送水機具等抗旱物資,加強應急物資儲備,提高基層抗旱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
嚴格落實地方行政首長抗旱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崗位、責任落實到人頭,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市里組織3個抗旱督導組和6個技術指導組,分赴各縣市區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嚴格實行旱情報告制度,由市防辦匯總,每2日進行一次通報,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嚴格落實考核獎懲,把組織領導抗旱工作的情況和成效,作為評價、檢驗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雖然抗旱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存在一些問題,抗旱形勢不容樂觀,分析2011年的抗旱工作,今后可著重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由于灌區管護投入小,效益日趨衰減;部分灌區的干支渠防滲襯砌率低,滲漏嚴重;不少水庫未建設配套灌渠,無法發揮灌溉效益。因此,必須加大灌區配套建設力度,健全和完善管理維護機制,確保灌區內農田早澇保收。
面對出現的旱情,要通過攔、截、蓄、調、引、提水等措施,因地制宜地興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努力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
農業方面應加快灌區的節水改造,搞好田間工程配套,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和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工業應調整生產布局和用水結構,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切實提高居民的節水意識,把節水措施落實到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通過價格杠桿促進節水。
抗旱服務隊仍然存在資金短缺、力量薄弱、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下一步將積極幫助抗旱服務組織爭取資金,增加抗旱設備,搞好經營服務,滿足抗旱急需。
各級抗旱機構應隨時關注重點地區的旱情發展,及時掌握旱情信息和抗旱動態,并組織開展苗情、墑情調查與會商,科學研判旱情發展趨勢。加快旱情監測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旱情信息的自動化監測和管理水平,為抗旱減災決策提供準確、及時、可靠的旱情信息,實現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