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壩子”是我國西南對山間小盆地、高原臺地的俗稱,壩區內一般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常有河流蜿蜒其中,灌溉便利,是人口集聚及工農業生產、城鄉建設的中心。在云南,壩子多集中于滇東地區,滇東的壩子占云南壩子面積的70%,云南面積在1 km2以上的壩子約1800多個,滇東即有1000多個[1]。除了面積較大的壩子外,滇東還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小“壩子”,其成因類型較為一致,在云南省經濟社會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當今的自然環境演變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驅動下,壩區內地質、氣象等災害頻繁,地質環境安全日益受到嚴重挑戰。
地質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關系最密切的巖石圈表層所有組成部分,包括巖石、土壤、地下水、地質過程和現象等,是人類社會絕大多數物質及生產生活活動的載體。地質環境本身又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系統,是地球演化的產物,在自然、人類或生物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環境產生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以及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生態地質等環境地質問題,直接影響城鄉道路、工礦企業,特別是林立的高樓大廈等各種現代建筑的安全。地質環境問題總的可分為突變與緩變兩種類型,在我國,由于特殊的國情及發展階段,除了預測預報仍屬世界難題的地震,部分區域較有規律的地質環境保護及環境地質問題的治理還處于初級階段,突出地表現為突變型地質環境問題——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的預警與治理等水平還不高,局部地區容易造成較大損失,同時不同區域又面臨差異較大的自然及社會環境,面臨各種類型的地質問題,區域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工作急待加強。
滇東和滇東南為灰巖分布區,廣布的喀斯特地貌與貴州、廣西的喀斯特地貌區相連成片,其中滇東由于地勢較高,與貴州、廣西及滇東南區域的喀斯特地貌存在明顯差異。從大地貌形態上看,滇東西部是高原頂部,起伏和緩,地下水的水位稍高,相對也較穩定,東部為向貴州高原下降的斜坡,地面斜度大,地下水強烈下降,地表崎嶇多山。高原上除了大型斷陷盆地內有河流通過和泉水出露點比較多外,山區缺少地表水,地下河等發育,泉水等出露點少,多在壩子邊緣或大河谷地兩側以涌泉方式出現。
滇東喀斯特高原地面波狀起伏,平均海拔2000 m左右,有脈絡不明顯的山地分布,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大河谷下切較深,發育各種類型的巖溶地形。其中的小壩子屬巖溶溶蝕成因,絕對數量大,壩子地貌特征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在一些大型石灰巖盆地內,散布著石灰巖孤峰、峰林或石丘,造成壩區內有一定起伏;較小的如溶斗、溶蝕洼地數量很多,具有壩子特征但面積小;部分河谷壩,壩子內中部較低,為河流的河床所在地,地面由兩側山地向中部傾斜,大河通過的河谷壩,傾斜角度較大,被湖水占據的壩子較平坦。小型的溶蝕壩,多為溶蝕洼地擴大或合并而成,開始可能為幾個小型溶斗,后各自擴大,互相合并,成為稍大的溶蝕壩。干谷的寬谷部分、地下河或地下溶洞塌陷,也可形成規模不大的溶蝕壩。小型溶蝕壩內若下部有不透水層存在,或有一定數量的粘土沉積,堵塞了落水洞或裂隙,可以積水成湖,如路南的月洞、長湖和宣威的鷹窩海、關營海等。
滇東屬揚子板塊中的滇東褶斷帶[2],新生代構造運動強烈,有構造形變,存在地殼的不均衡抬升,以及巖漿活動、冰川作用、地震活動等。地層沉積中中新統、上新統分布較少,第四系分布廣泛,有湖盆、河流、洞穴堆積、坡殘積、重力堆積及鈣華堆積等,其中湖盆沉積分布最廣。滇東的小壩子,壩區內地形相對平坦,但周圍山地高原環繞,受碳酸鹽巖溶蝕的影響,邊坡多坡度陡峻,存在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影響,較為突出地質環境問題是地面沉降、地裂縫、塌陷、石漠化等,礦山地質災害的影響也日趨顯著。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加之云南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橋頭堡”,實施振興工業戰略,滇東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各種建設項目密集實施,如公路、水庫、中小型電站開發、采礦業等相對較多,尤其是中小型電站,大多為招商引資項目,項目業主缺乏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經驗和資金投入,存在誘發地質災害的較大隱患。
在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及相關部門的主導下,形成了較為完善、行之有效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法及防治體系,如制定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加強監測預警,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建設,組織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工程項目實施,加強汛期巡查、檢查和應急排查,加強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和環境治理的力度等。但我國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地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地質環境治理,特別是地質災害方面,多是應急式、被動式管理、治理。云南省去年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提出了多項重要舉措,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相關地質災害研究水平,這需要綜合考慮地質環境,特別是結合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及環境變遷實際,分階段、分層次,明確不同區域地質環境治理的重點、目標與方向。
云南的壩子是社會經濟建設的中心,現今的壩子區域,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如交通運輸建設、水電資源的開發、城鎮化的加快、礦產資源開發力度擴大、農田水利建設等重點工程的建設等;壩區周圍山區有石漠化等突出的生態地質問題,部分區域存在惡化趨勢,如失去基本生存條件將不可避免進行生態移民,壩區未來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將不斷加大;受耕地的保護等政策的影響,土地利用的要求越來越高。壩區承擔著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調整的多重重任。限于我國過快的城鎮建設發展,過多占用農田,耕地資源總量已逼近18億畝紅線的現狀,國家必將加大對土地利用的限制。在云南省的相關部門機構等,也在反思城市發展過程中缺乏長遠、科學規劃,導致昆明、曲靖等眾多千百年來延續至今的壩子自然風光在近代幾十年的時間里快速消失,所以提出保護好現存的壩子,保護好農田、農村,工業、城鎮建筑等全部上山。新形勢下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要求壩區的社會經濟建設作出相應調整,加大對基礎地質工作的勘察力度。
旱澇等氣候環境異常,對滇東近年的社會經濟建設造成了嚴重影響。諸如強降水、冰雹、雷電、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在不斷增強,特別是強降雨,與壩子區域的地質災害直接相關,如在時間上,降雨最多的7,8月是傳統地質災害頻發、最嚴重的季節,但近期也出現了新的異常,如據云南省國土廳統計,2008年地質災害高發期為5月~9月和11月,受歷史罕見的秋季連續強降雨天氣影響,11月發生地質災害246起,為全年發生地質災害最高的一個月,是有地質災害統計以來的第一次。在全球性氣候等自然環境變化的大背景下,地質環境安全形勢也日趨嚴峻。
除了暴雨等自然影響因素,采礦、筑路、不合理地建房等人為因素造成的災害越來越多,從災害的發展趨勢看,呈現出越來越頻繁,成災類型越來越復雜,分布越來越廣泛,危害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尤以礦山地質災害點增多為主。今后一段時間,區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基礎設施建設將會迎來較大的建設高潮,如果礦山地質環境改變或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管理措施不力,人為誘發地質災害必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大量煤礦山的地下采空區、采石挖砂的采掘區的崩塌、塌陷等災害,會隨著人們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而變得更加常見。與嚴峻的災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群眾防災意識薄弱,區域內壩子與周圍山區是具有內在關聯的系統,而喀斯特山區農村經濟落后,人與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群眾為了生存仍然進行毀林開荒、陡坡耕作、過度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日漸加重;產煤區有人為了眼前利益,采掉村莊下保安煤柱,造成地表開裂和塌陷,嚴重影響村民住房安全;大量山區農戶切坡修建房屋,邊坡處理不當,破壞了山體穩定性,在雨水誘發下發生崩塌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等,這些人為因素誘發的災害,雖然規模不大,但緊靠村莊或民房,其災害損失十分嚴重。
在自然環境演變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滇東的小壩子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困難與挑戰并存,要求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建設綜合協調發展。特別是地質環境安全方面,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不合理的,甚至是危險的經濟活動,減少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針對壩子區域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重視基礎地質工作的先行性特征,先期進行地質勘察,注重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生態地質等環境地質問題,將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對于影響區域地質環境安全的問題要統籌規劃,科學決策,各產業與社會基礎事業要注重協調,保障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童紹玉,陳永森,王學良.云南壩子的成因與特征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5):129-133.
[2]黃仲權,黃曉鐘,黃茜蕊.云南省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對策取向[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8,6(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