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芳
一個成功的住宅項目景觀離不開成功的種植設計與施工,而種植是景觀中最難把握也是最易出彩的部分。在筆者近十年的施工與設計實踐中,對成功與失敗的項目總結、歸納,整理出住宅小區種植設計的三個原則。
無論是初學者還是非專業人士,對種植設計的認識停留在“種樹”的階段,實際上種植設計要考慮項目所在地的地形、土壤條件、氣候條件、鄉土樹種,也就是掌握種植環境及種植品種的第一手資料。對于項目所在地鄉土樹種的了解包括品種的規格、花期、花色、喜陰或喜陽、喜酸性土或堿性土、速生或慢生等等。就拿長江中下游來說,屬于北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地形多變,沿海一帶有鹽土,常用植物有苦楝、楊、柳、刺槐、烏桕、重陽木、白玉蘭、紫玉蘭、桂、楠、女貞、垂絲海棠、紅葉李、海桐、樟、水杉、剛竹、淡竹等等[1]。小區常用品種在200種左右,在設計中要充分了解,比如很多薔薇科、木蘭科的品種,花期在3月~4月,屬于早春花,種植規格地徑5 cm~10 cm,高度150 cm~450 cm,蓬徑100 cm~300 cm,性喜陽,因此在配置上注意避免有常綠喬木遮擋陽光而影響早春開花,宜單獨成林或在北面種植喬木、南向種植薔薇科、木蘭科的品種。
了解習性為種植設計提供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配置方法。將喬木根據胸徑規格劃分為大喬(胸徑>20 cm)、中喬(10 cm<胸徑<20 cm)、小喬(胸徑<10 cm),灌木根據能否遮擋視線的高度劃分為大灌木(高度>150 cm)、小灌木(高度<150 cm),再有地被/草坪。常見的配置層次有:
1)喬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草坪;2)喬木+大灌木+地被/草坪;3)喬木+小灌木+地被/草坪;4)喬木+地被/草坪;5)大灌木+小灌木+地被/草坪;6)大灌木+地被/草坪;7)小灌木+地被/草坪。
各種配置層次有不同的作用,喬木+地被/草坪是最生態,也是最低成本的配置,但限于住宅種植的實際情況,在疏林草地中結合地形設計。喬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草坪的配置層次是使用最多的配置方法,達到濃密種植的效果。有大灌木種植的層次能遮擋視線,形成種植空間。
在實際施工中,要注意各個層次之間的差距,而苗木的高度、蓬形對層次的影響很大。比如喬木容易有高而瘦的苗木,與灌木之間的種植高度差距太大,產生上層“輕”、下層“重”的不平衡種植效果。因此比較好的高度是大中喬木高8 m,小喬木高5 m,大灌木高2.5 m,小灌木高0.5 m~1.0 m,達到高度上的比例協調。
種植設計圖紙反映的是平面圖,往往會忽視立面,除了考慮立面層次,還要考慮天際線的設計,起伏的天際線可以組織豐富的立體輪廓線,打破建筑的單調。對于面積大的綠地,采用分區分團的實際方法,每一組團由一至數株喬木構成一個高點,多個組團就有多個高點,能有效地避免單一高點造成的天際線單一。
大喬與有窗建筑應保持一定的距離:南面不小于8 m、東面不小于5 m、西面不小于4 m、北面不小于5 m。特別是南面種植對通風采光有影響,需要優先保證,東西兩側視根據建筑窗口位置適當縮小距離。
理解了不同的配置層次,對于種植設計來說還不夠,種植層次是否符合整體空間需要,或者說在適合的位置種植適合的層次才是關鍵。
在空間組織上需要通過藏與露、疏與密、對景、空間對比等形成各類空間。
對于重點處理的主景,通過部分遮擋的處理,讓人產生好奇心而尋找、探索。比如景觀小品中雕塑、亭子都是重要的節點,位置往往很重要。在入口可采用軸線處理的方法是在軸線盡端或軸線交叉的位置設置,大量的設計還是要通過藏與露的方法設計空間。先看到而不能到達,再通過曲折的道路、濃密的種植來引導,最終看到主景。這樣種植分為三個部分,開頭露出主景,種植采用上文所述配置層次的3),4),讓人的視線通過樹干、樹葉的縫隙看到主景;接下來曲折道路兩側要用密植的方法,靈活采用配置層次的1),2),5),6),大灌木這一層必不可少,通過密實的大灌木來遮擋視線,喬木疏密布置形成天際線;最后一部分要考慮種植大喬木形成主景的背景,主景前面配置小灌木,如果是大體量的亭子,配置小喬木、大灌木半遮,最終在藏與露的空間轉化中增加參與性與空間層次。
多層次的配置層次能很好的體現植物的豐富度,但都是這樣的配置層次,會產生壓抑感,因此在種植設計中,疏與密的變化會帶來張弛變化的節奏感。
比較典型的用法是住宅設計中常見的中心草坪設計。對于高層項目,有空間為住戶留出一片讓人親近的草坪,草坪的背景是高地形,多層次的種植,豐富的天際線,在草灌邊緣點綴景石、球類等細節設計,草坪自然而然就順著緩坡留出來。除了背景,其他三面的設計也以密為主,但密的程度比背景弱,大灌木的設計少用桂花、楊梅類過于密實的品種,多用叢生類的品種,如紅葉李、花石榴、紫荊等。這樣的整體設計,有草坪空間的疏、周圍空間的密,兩者形成一個整體。
人工水系也是常見的住宅項目,沿著水系的道路離水岸或近或遠,整個岸線的種植既有密植,又有孤植喬木、草坪入水,人和水的關系忽近忽遠,即使是小水系也能形成多種空間而增加觀賞性。
住宅道路、平臺、亭、廊架是主要的觀景點,充分考慮從這些點看出的景觀,也就是設計觀景點的對景。散步道的交叉路口、拐點這些重要位置的種植設計要比周邊種植更細致、層次更豐富,種植造型植物。平臺、亭、廊架是人站立停留的區域,要考慮從中看到的景觀,可以是寬闊的草坪與背景林形成的大空間,可以是多層次種植形成的精致空間,總之是從低到高的利于觀賞的種植層次設計。
住宅空間雖然面積大,不用像中國古典園林大量采用的先抑后揚的空間對比手法來使空間變大,但適當運用可以使整個空間變化有致。從整個住宅小區來講,入口軸線的規則處理與內部的自然處理是空間對比中最常見的。軸線兩側的種植以多層次的種植為主,列植大喬木,軸線端頭設雕塑并以種植做背景,使得視線集中在軸線區域,體現入口的秩序、莊重,轉到內部后整體視線是開的,體現景觀的自然、活潑。局部空間的應用:中心草坪空間的視線是開放的,在進入中心草坪區之前,有一段密集種植,道路兩側都采用密實的大灌木,遮擋視線,當轉到中心草坪區時,視線突然開朗,這樣的空間對比使空間活躍。
空間設計不是景觀設計的最終目的,所有的空間設計是為人服務的,設計出感動人的景觀,為人的情感服務,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有喜怒哀樂,外部的環境會影響到人的心情,景觀設計就是要充分發揮各元素的作用,營造舒適、安逸、自然的環境,對于種植設計而言,可以從以下多方面達到。
植物的花色有紅、黃、白、紫,葉色有黃、紅,紅色能對人產生鼓舞作用,白色帶來光明、安靜,黃色給人活潑、輕快的感覺。大面積的色彩帶給人活躍、朝氣、身心愉悅,這也是人們對開花、觀葉植物偏好的原因。因此對觀花、觀葉植物種植在路邊、對景等易于欣賞的地方,是種植的前景、視線中心。
如同攝影一樣,光影對于景觀的作用不可缺少。光帶來溫暖,是熱情的象征。傳統園林就有以白墻作布,修竹的影子照射到墻為畫的設計。現代住宅設計也可采用這種手法。陽光灑在樹叢下,留下斑駁的影子,或明或暗,林下是開花小灌木或地被,光影下的花色深淺層次不一,帶給人舒適、愉快的享受。此類配置要點是樹叢選用多分枝的品種如叢生國槐、叢生紅葉李,叢生的品種能獲得更多的光影效果。
高大喬木與人身高的強烈對比會使人感到渺小,從而帶來壓迫感,如果種植空間狹小、離人距離近、高地形,這種壓迫感會更強烈。雖然給人帶來的感覺不舒服,但在入口空間強調氣勢之處使用,能與內部空間舒適的感覺作對比。
種植設計入行容易,深入難,難就難在對種植設計的理解。從講究配置層次到空間設計,再到考慮人的情感,是對種植乃至景觀設計認識過程的從淺到深。種植的配置是種植設計的基礎,是景觀元素和其他景觀元素一起能形成不同的空間,帶給人不同的感受。種植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情感設計,而情感設計依賴于設計者的審美、悟性、修養,它又與繪畫、文學、音樂、哲學共通[2],因此設計者要提高綜合修養,觸類旁通,提高設計水準。
[1]陳有民.中國園林綠化樹種區域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17-119.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6-20.
[3]趙乃莉.植物造景空間的營造[J].山西建筑,2010,36(6):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