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青
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作為城市與江、河、湖、海接壤的區域,既是陸地的邊沿,也是水域的邊緣。伴隨著優美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天際輪廓線,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成為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區。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即是對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自然要素“人化”的過程,通過對濱水區這一中介景觀的組織與構成,使宏觀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觀的人居環境。
1)社會目標。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與自然和水體接觸的機會,培養居民的自豪感,增強城市生活的凝聚力。2)生態目標。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的景觀設計應為城市提供與自然緊密融合的機會,水域應和綠化緊密融合,共同承擔調節城市生態的任務。3)經濟目標。濱水空間是休閑、文化、娛樂經濟的物質載體,一個成功的開放濱水區空間設計還將帶來整個區域的復興和發展。
濱水地區的景觀設計一定要結合城市開放空間,站在城市設計的層面上將某個地區作為整體全面考慮,依托現有的城市結構,加強自然景觀資源與城市的融合,將濱水綠帶與城市公共空間面狀、點狀綠地相結合,以形成系統的城市開敞空間結構,并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續,力求把市區和濱水區連接起來,從而更有效的為不同層次的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活動的場所。
1)識別性原則。各個不同的濱水區可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文脈進行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景觀設計以達到可識別性。2)延續性原則。濱水區要保持視覺延續的途徑;要遵循“歷史文化延續性”的原則,創造出與當地歷史文脈相契合的濱水人居環境;要從大局入手,從城市的角度來考慮主次,使其成為城市整體空間結構的完善和延伸,達到地域的融合。3)共享性原則。濱水地區往往是一個城市景色最優美的地區,應為全體市民共享。在濱水地區規劃設計當中,能考慮到為市民提供共同享有該地區景致的權利和便利。4)環境多樣性原則。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享人群的多樣性導致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應在整體統一的基礎上做到風格的多樣性,空間的多層次性和多功能性。
城市濱水地區的規劃應以生態學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生態學途徑,充分發揮濱水地區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力求創造多樣性的生物環境和人類活動空間,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共生。
創造一個適于人們活動的舒適的親水空間是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要營造人性化的親水空間首先應該了解人在濱水區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了解人對水環境的感知途徑和親水行為的表現。
3.1.1 水系整理和水體設計
城市水系千姿百態、縱橫交錯。首先必須要對水系進行整理和完善,使之暢通和系統化、網絡化。在充分分析現狀的基礎上,綜合水利、通航、景觀、生態等多方面的要求,提出水系整理和完善的目標和具體方法。
3.1.2 護岸處理
對于護岸設計,既要追求豎直向上豐富的高差變化,又要有平面線形的順暢自然,還要兼顧細部材料的合理運用,硬質與軟質處理相結合,入水草坡與臺階相搭配,這樣才能營造出給人親近感的空間,從而吸引人們接近水,熱愛水。
3.2.1 建筑布局
濱水建筑布局要保證城市公眾主要觀景點(如廣場、水濱、步行道等)和景點(標志性建筑、山峰、水中島嶼等)之間的視線不被遮擋,保護和優化濱水城市天際輪廓線特征,注重城市肌理的延續,保持城市文脈的繼承,最終達到建筑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
3.2.2 濱水建筑形態的控制要素
濱水建筑形態最重要的是要與水體的特征協調。建筑形體、色彩、體量、高度、疏密都要進行針對性推敲。
3.3.1 設計原則
在綠化種類上應發展豐富的、多層次的綠化體系,使完整連續的濱水綠帶既有統一的整體面貌,又有層次分明、富有變化的節奏,以增強濱水綠化空間的視覺效果,并對城市產生良好的生態效應。
3.3.2 水濱常用植物及配置方法
水濱植物種類繁多,配置方法也因目的和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植物的栽植形式有以觀賞植物單體美為目的的標本式;以功能性為主兼顧觀賞、保持岸帶生態連續性的線性種植;以主題、組景為主的組團式;以喬木和草本結合,用于濱水開敞空間,突出視覺通透性的疏林式;體現濱水自然、生態、文化特性的群落式種植等。
3.4.1 城市濱水區與城市道路的整合
交通立體化。為簡化交通,應采用過境交通與濱水地區的內部交通分開布置的方法。同時濱水區作為吸引大量人流的地帶,其停車場的位置、規模的控制也至關重要。
設置大型街區。將被街道細分的小街區整合為大面積的街區,街區內只設人行道,將汽車道排除在街區之外。這樣可以避免汽車道對行人的干擾。嘗試著在濱水的特定區段組織超大街區,可以解決濱水空間的完整與組織交通的矛盾。同時采用人車共存系統也可以解決汽車交通破壞濱水區整體感的問題。
3.4.2 城市濱水區內部交通的組織
保證無障礙綠色步行空間。筆者建議:1)平面處理上要考慮實際道路的長度、方向、線形和狀況。2)步行道的豎向設計主要原則是盡可能的避免懸殊高差。高差變化的處理,要求在步行交通必須上下起伏時,也最好采用坡道而不適宜采用臺階。3)注重濱水步道的多功能性。4)濱水步行空間的景觀特色處理。沿水系各功能分區擁有的濱水散步道配合各區的設計主題應當采用相應的處理手法與風格。5)在步行空間的設計上,還要注意合理設置停留空間。6)要考慮建立無障礙綠色步行系統。
自行車道。濱水空間以帶狀居多,岸帶往往較長。從觀景休閑的角度考慮,設計者總會設置一些距離較長的環湖或沿河自行車道,豐富濱水空間的使用方式和人們的親水方式。
水上交通網。規劃區內的水上公共交通一般可分為兩個等級:1)水上巴士游覽路線,主要是將與水有聯系的重要景點串聯起來;2)非機動船游覽路線,主要適用于小型水面、河道,其規劃設計一般較靈活。
城市濱水空間由許多設施共同構成,主要有服務設施、圍護設施、景觀設施等等。在設置這些設施的過程中,要充分兼顧到其自身的使用功能、美化功能和其對行為、空間的阻隔、引導和劃分作用。
濱水空間的照明,要從總體上對濱水街道的線性照明、濱水公園的照明以及從街區到水邊的道路照明加以規劃。濱水空間是在照明方面具有有利條件的空間。映照在水面上的繽紛的光影是濱水地區夜景的魅力所在。為了很好地形成這種濱水景觀特征,研究適合觀賞對象特征的照明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要創造豐富的形態。既要創造適應多重特性的平面形態,又要創造滿足觀水需求的空間形態。另一方面要重視橋空間的處理。橋上空間要利于觀水,首先欄桿要通透、精致、輕巧,高度要適宜,其形態可結合橋整體的特點和文化信息設計;橋頭建筑空間應當與橋體風格統一,尺度協調,并且與時代背景與社會文化吻合,具有地方特色;橋下空間要具有獨特的觀景視角,同時又與護岸和穿越其中的游步道緊密相關,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文化素質的提高,建立開放的、多層次復合的公共空間體系勢在必行。因此,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成為近年來受到重視的公共空間。其景觀設計應當是基于城市開放空間景觀層面上的、結合濱水帶特有的地貌、生態、歷史文化條件形成的綜合性設計,它更注重與城市空間形態的整合、自身空間的營造、文化的體現和人的行為需求,并更強調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作為城市和諧、舒適、優美的生活岸線的意義所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公共開放型濱水區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也開始進行此類項目的建設。許多項目給城市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應,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正是筆者探索的意義所在。
[1] 李 棟.山東新泰濱湖片區域市設計實踐[J].山西建筑,2010,36(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