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若恩
“對于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反思運動正在熱烈的進行,學者們正力圖使經濟學回歸科學的分析,還原其原本的正確功能。”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于2010年9月24日回到他原來工作的普林斯頓大學Bendheim金融研究中心,在+研討會上說: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沒有預測到此次危機的性質、時間以及嚴重程度。無獨有偶,2008年11月英國女王首次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問了經濟學家們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何你們沒人察覺信用危機的到來?英國皇家學院為此在2009年6月17日專門召集了一個33人的專家論壇,包括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的著名經濟學家,政府金融機構和媒體要員,進行研討,于2009年7月22日正式給英國女王寫信回復,并將檢討公之于眾。
其實對于經濟學界更難堪的是,曾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宏觀經濟學派的領袖盧卡斯在2003年正式宣布,防止經濟衰退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該學派曾在一段時候宣傳經濟周期消失的觀點,更對于高失業率的問題不屑一顧,認為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是通貨膨脹,而解決宏觀經濟問題的工具完全在于貨幣政策工具,對于財政政策的作用基本視而不見。
事實上,對于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反思運動在經濟危機前就在西方的大學校園開始。2000年6月,法國一群經濟學大學生發起一場簽名運動,反對與現實脫離的
“自閉經濟學”,引發法國媒體的廣泛關注,并席卷為國際學生運動。
2007年由美國開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和金融危機導致人們對于主流經濟學產生更大的質疑,批評和挑戰。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SimonJohnson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文章“安靜的政變”,指出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政府被金融寡頭俘獲,并指責某些著名經濟學家也被金融利益集團所俘獲。
2009J~7月11日,英國《經濟學家》雜志以“郁悶科學”為題,報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在倫敦經濟學院的講演,克魯格曼宣稱過去30年的宏觀經濟學處于黑暗時代,“至多是無用的,最壞是有害的。”緊接著,同年7月18日的《經濟學家》雜志以“經濟學錯在哪里?”作為封面故事,集中報道了兩組經濟學家分別對宏觀經濟學與金融經濟學的檢討。
10名英國與澳大利亞經濟學家,以《制度經濟學》雜志主編Greffrey Hodgeson為首,于2009年8月15日連名發信給英國女王,批評主流經濟學濫用與現實無關的數學模型,誤導經濟學學生,要求改革經濟學的教育體系。
如果說上述這些對于主流經濟學的反思還是個別經濟學家的個體行為,那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最近的行為就是一種有組織的反思行為。該國際組織在2011年3月7~8日召開了專門討論經濟危機教訓,宏觀經濟政策和其原理宏觀經濟學的會議,鼓勵對于這些問題的爭論和徹底的反思。會議的主題是:危機過程中的宏觀和增長政策。該會議包括了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的著名經濟學家(所謂鹽水湖經濟學家),但基本不包括芝加哥和卡內基,梅隆等大學的經濟學家(所謂淡水湖經濟學家)和政策研究人員,其中包括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nVIF總裁卡恩的開幕式講話代表了對于這個會議的官方態度,講話中也有“過去數年不但是全球經濟的危機也是經濟學的危機”的提法。由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實就是過去主流經濟學,特別是市場原教旨主義思想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的實施者,該組織的態度轉變對于這場經濟學反思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會議包括六個議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中介和監管、資本賬戶管理、增長戰略、國際貨幣體系。雖然對于這些政策問題存在大量的爭論,但是否定政府干預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主張逐漸被多數人所否定則是現在的主流。同時對于危機前過分依賴貨幣政策的理論有強烈的批評和調整,很多人主張對于財政政策的重視。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是這次會議的重要人物,他的看法代表了會議的重要信息:世界經濟需要尋找新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后危機時代的新挑戰。我們已經步入—個新世界。從政策制定的角度看,這個世界與以往不同,我們需要接受它。
中國最近很多年在經濟學的教育和經濟學的政策研究中都受到這種主流經濟學,特別是市場原教旨主義思想的強烈影響,在媒體上宣傳這種思想和教條的文章也十分常見。因此我們也需要關注這場對于經濟學的反思,并對于中國自己的問題和經驗進行深入科學的分析,擺脫這些教條的束縛,在經濟危機逐步消失的過程中,也使得經濟學危機能夠逐步得到克服,恢復經濟學的正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