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卿
從2006年至今,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共吸引了來自PE基金高達27.12億美元的投資。雖然是傳統產業但也屬于成長性良好的產業,行業并購將會升級,—些具有品牌優勢的食品&飲料企業將會積極尋求上市。
近日,食品安全問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瘦肉精”、“染色饅頭”事件塵埃未落,“牛肉膏”、“回爐面包”、“墨染粉條”又紛沓而至。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新詞令消費者“談食色變”。食品安全問題狂浪不息,無德商家的非法添加行為乃為罪魁禍首。面對食品安全亂象,監管部門利劍出鞘。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把整治食品非法添加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切入點。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衛食品安全的“攻堅之戰”拉開了帷幕。預計未來在國家重拳出擊重點整治的政策大環境下,食品&飲料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迎來并購的最佳時機。
“四大動力”加速食品&飲料行業大整合
中國的食品&飲料工業從2001年起,生產總值以每年遞增將近20%的速率增長。國內形成了一批像中糧集團、華潤啤酒這樣大型的食品&飲料生產商,并涌現了一批市場占有率高、消費者口碑好的暢銷品牌,如休閑食品中的徐福記、恰恰、金絲猴、金鑼、老干媽、雨潤、涪陵榨菜;乳類企業中的蒙牛、伊利;飲料行業中的匯源、雪花啤酒、娃哈哈等。但是國內的企業和國外上百年的食品巨頭比起來,起步晚,根基淺。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管理經驗都相差較懸殊,特別是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并購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常態行為。根據對市場的數據研究和調研結果,清科研究中心認為,以下四大因素將推動食品&飲料行業大整合的進程:
高壓政策引導并購前行
中國食品安全隱患主要是人為污染和“添加泛濫”,根本原因是食品產業發展方式落后,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生產源頭分散,政府監管難。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食品生產加工單位將近44.8萬家,其中80%左右為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小、散、亂的特點突出。為了提升整個食品行業的安全生產水平,國家和地方加快了立法進程并加強了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食品生產,杜絕食品安全隱患。2010年1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成立。當年共組織審議通過了246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2010年2月,國務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意在加強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綜合協調和監督指導。在國家嚴厲治理的高壓之下,部分規范程度低、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難逃倒閉或者被大廠商兼并收購的命運。
優勝劣汰勝者為王
食品&飲料行業具有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成本費用不高,而資金回收較快的行業特點。由于食品&飲料行業進入壁壘普遍較低,行業內參與者數量較多,市場上產品如過江之鯽,廠家數量大,且分別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因此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目前在銀行縮緊銀根,并且上調利息之后,導致很多企業資金使用成本增加,而且資金供應量減小,因此越來越多的食品&飲料企業資金將出現問題。同時,食品&飲料企業都在面臨著共同的壓力,即原材料成本上漲和用工成本上漲的問題,企業利潤不斷下降,行業平均利潤率水平不斷縮水。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有一些企業開始待價而沽,選擇了并購的道路,投入到資金雄厚的大企業懷抱中。市場慘烈的競爭,正迫使整個食品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
行業集中度遠低于發達國家,整合趨勢加強
目前我國食品&飲料行業整體還是以農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為主,精細加工的程度比較低,行業集中度不高。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當前的整合度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行業的集中度還比較低,市場較為分散,競爭格局也比較混亂,需要通過資本并購的方式不斷加強整合。特別是一些區域性食品&飲料龍頭企業只有通過資本運作、跨地區并購整合才能快速進行擴張,發展為全國性重點企業或打造為食品&飲料行業中的航母。外資加大中國市場投資。在華并購與日俱增
近年來,中國食品&飲料行業正被國際目光所聚焦,以并購的形式進入我國食品&飲料行業的外資規模也逐漸增大。這是由于該行業目前存在許多有利的發展條件,如國民收入不斷增加導致的食品&飲料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國內存在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可供使用,可有效降低該行業的生產成本等。外資看好我國食品&飲料行業發展良好的市場前景,大規模進入我國食品&飲料行業,不斷向該行業進行投資。而并購正逐漸成為外資進入食品&飲料行業的主要投資方式之一。2006年到2011年第一季度,食品&飲料行業發生的外資并購事件就超過21件,并購總額高達20.45億美元。并購方多為國際食品&飲料行業的巨頭,如達能、雀巢、朝日啤酒、樂天、英博等。
行業并購暗流涌動
2009年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食品&飲料并購市場共完成52起案例,其中披露具體金額的并購案例共有38起,并購總額為17.1億美元。2009年和2010年中國食品&飲料并購市場在金融危機的復蘇中爆發式增長,分別完成22和20起案例,披露金額的案例涉及金額分別為5.14億美元和9.43億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食品&飲料市場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共完成案例10起,僅一個季度就達到了去年全年案例數的一半。披露金額的七起并購案例涉及金額2.54億美元。
從2009年到2011年第一季度,國內并購有43起,占并購總案例數的82.7%;涉及金額14.97億美元,占并購總金額的87.5%。海外并購有三起案例完成,占并購總案例數的5.8%,涉及金額7,774.39萬美元,占并購總金額的4.5%;外資并購有六起,占并購總案例數的11.5%;涉及金額達1.36億美元,占比7.9%。
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圍內,從2009年到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食品&飲料并購市場共完成六起VC/PE相關的并購案例,其中披露具體金額的并購案例共有六起,并購總額為6.41億美元。2009年和2010年分別發生一起和兩起案例,并購總額分別為1.17億美元和3.42億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VC/PE相關并購突破了歷史新高,僅三個月就完成三起案例,披露價格的并購有三起,并購總金額為1.81億美元,平均并購金額為6041.84萬美元。
資本聚焦,PE青睞
隨著資本市場的回暖,大量私募股權基金也涌現出來,食品&飲料行業得到海內外各大PE的青睞。其中,食品&飲料行業的投資活動尤為活躍。據清科集團研究中心統計,從2006年至今的五年間,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共吸引了來自PE基金高達27.12億美元的投資。如高盛對雙匯集團的2.50億美元的投資,淡馬錫和厚樸對雨潤2.35億美元的聯合投資等。究其緣由,首先從宏觀政策來看,國家將繼續增強國內消費特別是居民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這必將直接利好如服裝、食品&飲料、餐飲等大眾消費行業。其次,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堅挺,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中產階級群體快速擴充,消費市場一直保持旺盛。并且,食品&飲料行業作為實體經濟,風險相對較小,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雖然是傳統產業但也屬于成長性良好的產業,經濟復蘇后發展機會更大,行業并購也將會升級,一些具有品牌優勢的食品&飲料企業將會積極尋求上市。因此,食品&飲料行業成為中國PE市場的投資熱點也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