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躍
轉型是企業迎擊通脹的標志。從分散到凝聚。從低端到高端,從國內到全球,需要企業洞察宏觀、布局微觀。
“隨著日本核輻射的泄漏和利比亞局勢的動蕩,我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仍將嚴峻,預期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仍將保持‘積極穩健的基本架構。國家發改委大范圍約談食品和日用品生產企業,進行價格方面的直接窗口指導。迎擊通脹企業生產經營怎么才能放開拳腳?這就需要了解宏觀政策,瞄準戰略,智擒通脹。”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科研組織處張鵬為企業提出了“智擒”通脹的六大戰略。
戰略一:延伸產業鏈,實施前向一體化
企業規模要求:★★★★★
市場控制能力:★★
戰略預期效果:★★★★
企業經營風險:☆☆
這一戰略適用于具有較大市場規模、實力雄厚的企業,但市場控制能力較弱,企業難以控制供應鏈對自身的價格沖擊,也難以將成本有效地轉移到銷售渠道中去。為避免供應鏈和銷售渠道的雙向擠壓,企業可以借助自身優勢,向產業鏈前端延伸,一方面穩定原材料供給,另一方面可以將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價格上漲內部化,在避免價格過度波動風險的同時,獲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收益,預期效果較好。
從企業經營風險上看,由于屬于產業鏈的縱向延伸,產業跨度不大,技術壁壘、政策壁壘、管理壁壘和文化壁壘都處于可控制的區間,產業鏈上下游連接緊密,盡管在延伸初期會形成一定的資金壓力,但總體上資金風險不大。企業的風險主要集中為行業的系統性風險。特別是對具有專用性資產的前向延伸。往往會導致產業鏈風險過度集中的情況。
戰略二:多元化擴張,向終端寬松產業轉移
企業規模要求:★★★★★
市場控制能力:★★★★
戰略預期效果:★★★
企業經營風險:☆☆
這一戰略適用于規模較大的企業,具有較雄厚的資金實力,并擁有相對可靠的融資渠道,可以支持企業進行多元化拓展,并通過主業承擔較長一段時間內缺乏有效盈利的情況。由于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要求企業具有良好的技術儲備和管理能力,擁有相對可靠的品牌認知和渠道系統,使得多元化以后的新產品可以避免過長時間的市場開發和培育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市場的認可,獲得市場機遇。
從戰略目標上看。企業戰略的主體是將主業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力量嫁接進新拓展的產業和產品,戰略預期效果較好,但受到新產品與主業相差較大等原因的影響,難以像本行業內垂直延伸所帶來的短期效果顯著。
企業經營風險主要來自新產品與主業間的差異和渠道與管理上的兼容性。但由于企業在主業市場上具有較強的控制力,導致企業多元化擴張及多項基礎性目標落空的可能性也不大。
戰略三:調整布局,挺進新興產業
企業規模要求:★★★
市場控制能力:★★
戰略預期效果:★★★★★
企業經營風險:☆☆☆☆
這一戰略對企業規模的要求相對放松,具有中型規模的企業就可以在市場經營中采用這一戰略。2010年10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現階段將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力爭達到8%左右。并明確將從財稅金融等方面出臺一攬子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建有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基金、國家科-技創新獎勵,新能源企業“三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制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財政補貼或貼息。
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含量較高,市場渠道較新,管理要求較為普通,而政府支持力度較大,因此對于企業現行的市場規模、資金實力、市場控制力和渠道系統要求不高。從戰略預期的效果來看。一旦成功往往能夠取得傳統市場中需要多年積累才能達到的市場目標,資本快速積累,企業知名度迅整提升,產品市場占有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都將出現明顯的改善。
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壁壘較高,且技術具有替代性和“贏者通吃”的特點,企業的經營風險很大,在經營中一方面要注意產品差異化戰略的運用。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在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上實現突破,取得市場先機。
戰略四:創新生產組織,嘗試循環經濟
企業規模要求:★★★
市場控制能力:★★★
戰略預期效果:★★★★
企業經營風險:☆☆☆
創新企業生產組織是指根據企業目前生產設備和生產組織的特點,根據新的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要求,重新構建企業的生產組織模式。選擇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或環境修復等新的生產組織模式以獲取國家政策對企業的支持,并支持企業在現行競爭優勢中納入新的壟斷優勢。嘗試突破國家在終端價格上的約束。實施這一戰略的企業應具有中型生產規模,具備一定的市場控制能力,能夠獲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從戰略的效果看。一方面可以通過新的生產組織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則可以利用新的生產組織模式的特點獲得國家在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環境修復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如在循環經濟領域,可以享受財政補貼、獎勵和“三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
戰略五:內化成本,提高生產率
企業規模要求:★★★
市場控制能力:★★★
戰略預期效果:★★★
企業經營風險:☆☆☆
面對原材料、勞工成本和中間產品成本的不斷上升,企業要降低自身的生產和運營成本,從而依靠企業自身的發展來消化成本的上漲,保持生產經營和利潤狀況的穩定。并取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和新競爭優勢。這一戰略對企業的規模要求不高,但需要企業具有較強的融資能力和市場控制能力,占有差異化的市場,以避免行業產能過剩的擠壓。
從戰略效果看,由于受到產品替代性和市場交叉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抵消掉一部分成本壓力,但隨著行業技術革新、產品創新等因素的發展,增加的生產能力也成為企業轉型和技術改造的沉重負擔,所以存在短期效果較好,而中長期效果衰退的情況。企業的經營風險也存在著相類似的情況,短期內由于企業擴張完全集中為原主業的生產能力擴大,不存在技術、管理和渠道等方面的限制。所以風險較小。但在中長期,由于技術進步、產品創新、消費者偏好變化等原因,高沉沒成本下的企業經營風險上升很快,總體判斷戰略風險為中等。
戰略六:展示優勢,獲得財稅、金融與產業政策支持
企業規模要求:★
市場控制能力:★★
戰略預期效果:★★★
企業經營風險:☆☆
這一戰略適用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具有吸納勞動力就業,推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數量龐大,良莠混雜,政府管理部門和金融部門難以在短期內有效掌握企業的信息,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管理缺失。中小企業應積極與行業協會和政府主管部門溝通,主動展示自身的優勢,宣傳企業的社會意義和價值,以獲得政府的財政、稅收、金融和產業政策的直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