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劉曉藍 王祎


從張悟本到李一再到馬悅凌,養生導師一個一個地倒下,已經被西醫逼到養生領域的中醫無異又被火上澆油烤了一把。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有那么一部分人,放棄了西醫手術、放療、化療的“老三篇”,以中醫的理論和方法治愈了癌癥,獲得了新生以及長壽。比如前文提到的老布、潘肖玨、黑劍等人。
也許他們的事例還不具有普遍意義,也許仍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但從周刊記者多方采訪綜合來看,他們踐行的養生之道卻又是值得玩味和借鑒的。
現代人到底該如何抗癌、養生?且看抗癌斗士、老中醫如何解釋。
“堅持這副藥,很苦”
潘肖玨教授治癌共有三種兵器:月見草油,硒(硒抗癌的原理就是“抗氧化”,它能夠清除過剩的氧)和改善酸性體質。
當下有個科學數據不容懷疑:酸性體質不一定患癌;但是癌癥病人卻百分之百是酸性體質!由此看來,徹底改善體液酸化的狀況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健康人體,血液的pH值恒定在7.35-7.45的弱堿性范圍中。很多酸性體質的人,身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pH值每下降0.1,胰島素的功能就下降30%。pH值低于7時會產生重大疾病。
國內外科學家目前的共識是,百病皆從“酸化”始,像癌癥、痛風、消化道潰瘍、頑固性便秘、高血壓、糖尿病……都和體質酸化關系密切,酸性體質甚至會損傷孩子的智力。英國牛津大學曾經對42位兒童做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大腦皮層的堿性越強,智商越高。反之則智商越低。但酸性體質是可以改變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多食果蔬類的堿性食品,必要時可以補充一些甲殼素(醫學名幾丁聚糖)或小蘇打。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或者說更為重要的致癌原因是人經常處于負面情緒中。相關臨床研究證實,憂郁、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悲哀似乎是惡性腫瘤的前兆,而且多發生在惡性腫瘤起病前一年左右。國內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惡性腫瘤病人65%在發病前一年間多次有過焦慮、失望、悲傷和抑郁情緒。
心理因素為何能引起癌癥的發生呢?根據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緒能對機體免疫機能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功能。在健康人的體內,雖然正常細胞也存在著發生突變而成為癌細胞的可能,但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在這些細胞增殖之前,及時地將它們破壞和消滅。但是,如果人的情緒或其他心理因素長期不好,則會降低體內的免疫功能,從而喪失對癌細胞的“監管”功能。
為此,潘肖玨提出了一個最新的觀點:空腹力提升免疫力,適度的饑餓很重要。
人的身體只有在饑餓的情況下,吞噬細胞才會出來活動,吸附人體的毒素。“就像家里養的貓,你若喂飽了,它就不逮老鼠了。”她提出了三種途徑來實踐自己的空腹力,一是半日斷食法,即三餐中有一餐不吃主食。曾經古人推崇的“過午(下午3點)不食”如今已不適合現代人,但可以早餐的時候只吃果蔬,不吃主食;第二種方法是,三餐都吃六七分飽;第三種是,晚飯少吃。(潘父也曾經有過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不能手術而只能回家靜養,十幾年后心電圖檢查正常。潘父的經驗之一即為此。)
潘肖玨說:“對于上班族來說,只吃果蔬的早飯還可以吃點饅頭加個水煮蛋,中午就應該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晚上則可以以碳水化合物為主。”
潘肖玨推崇的養生抗癌還有一招是“一針二炙三推拿”的經絡療法。自稱對能量醫學越來越有興趣的她認為,這恰恰能極大地提升人體的自愈力。而針灸推拿,從人體的經絡穴位入手,這種物理療法,綠色、低碳。尤其是溫針灸,具有很好的養生效果。”
“在我看來,全世界治療癌癥的醫學有兩派,鷹派和鴿派。鷹派,注重的是疾病,是那個局部的病變:而鴿派,注重的是生這個疾病的人,評估的是病人的整體狀態。所以,二者的治療風格也大相徑庭:前者霸道,以趕盡殺絕癌細胞為目的;而后者王道,以扶正來驅邪。現在,我們普遍看到的癌癥治療,是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自身的免疫系統也被摧毀了。結果這些人不是死于癌癥,而是死于過度治療后的并發癥。”潘肖玨表示她更傾向于鴿派,“對待癌癥細胞,不要那么敵視,而是讓它休眠,贏得時間,加速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與它和平對話,讓它改邪歸正,變成好孩子,這是完全能做到的”,她說,“在美國,這叫做‘免疫編輯,也是科學家最近新研究出來的。”
潘肖玨特別指出,養生也好,抗癌也罷,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堅持這副藥,其實是很苦的”,但是“你要知道,沒有時間堅持,就會有時間生病”。
鴿派不是“海外奇談”
出身中醫世家的“鐵桿”中醫彭堅指出,潘肖玨教授把對待癌癥的做法分成“鷹派”、“鴿派”,這個比喻很有意思。實際上,“鷹派”在近現代醫學領域中,已經統治了一百多年,“鴿派”的觀點則剛剛冒頭,甚至還談不上所謂“派”,“鴿派”的觀點在人群中還得不到廣泛的認同,特別在中國,甚至被視作“海外奇談”。
近代醫學一直是“鷹派”當家,“對抗治療”是近代醫學的主要手段。不但是對待癌癥,對待所有病原微生物所導致的疾病,西醫一概是以“殺死”、“消滅”、“除惡務盡”作為治病的終極目標。
發現是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用磺胺、抗生素殺死它;發現是細胞增生變異引起的癌癥,用手術割除、用放化療殺死它;發現是病毒引起的疾病,也想殺死病毒,但因為目前還沒有發明出有效殺死病毒的藥物,只能用免疫制劑來預防。
所以一遇到“甲流”這樣的并非嚴重的病毒性疾病,一旦發生,現代醫學也感到神經緊張。人文學者王一方(北京大學教授,原上海少兒出版社社長)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這是一種典型的‘戰爭模式,有‘敵人,有‘殺傷性武器,有‘戰場,有‘戰斗,把治療關系定格成對抗關系,藥物手冊里有許多類藥物都以‘抗××命名,如抗生素、抗寄生蟲藥、抗感染藥物、抗腫瘤藥、抗過敏藥、抗貧血藥,連維生素C都曾叫‘抗壞血酸劑。其實,維生素類是營養要素,補充型的治療思路,而非對抗型思路。從醫學人文的角度看,‘戰爭模式的治療觀容易產生兩種迷失,一是把病人當‘敵人,把疾病與生命混為一談,抗生素的攝入不僅殺死致病的細菌,作為代價,也殺死了正常的菌落,使體內菌群生態發生傾斜,同時,抑制體內免疫功能,中間代謝物還可能引發免疫反應。二是確立了外在干預(涉)占主導的治療觀念。”
人類與癌癥斗爭了幾千年,現代科學的進步使得人們對戰勝癌癥充滿了信心。美國政府在1960年曾經提出兩項宏偉的計劃,一個是“阿波羅工程”,一個是克服癌癥。在1969年,不到十年工夫,人類就實現了登月的夢想,而癌癥不僅沒有攻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高居疾病譜的前列。
差不多一個世紀以來,手術、放療、化療,成為治療癌癥的三大法寶,目的都是殺死癌細胞,至今為止,還是這“老三篇”,這些方法實際效果如何呢?美國聞名遐邇的醫學家,《細胞的禮贊》作者劉易斯·托馬斯說,“在癌癥治療中所做的很多事情:手術、放射和化療,都屬于半拉子技術。因為這些措施都是指向也已形成的癌細胞,而不是針對細胞轉變成贅生物的機理”,而另外一個學者哈定博士的調查報告更加直言不諱:“那些不治療者比治療者生存的希望要大!”接受治療的中晚期癌癥患者,不僅要承擔高昂的費用,治療的過程極其痛苦,而且治愈的幾率極小。
這種嚴酷的現實使得西方在對待癌癥的觀點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把癌癥當做敵人,“與癌共生”開始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這種觀點是有事實根據的:第一,每個健康的人每天都在產生一定數量的癌細胞,只要免疫系統健全,這些癌細胞隨生隨滅,就不會聚集成癌腫,換言之,人與癌細胞始終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下。第二,許多享有高齡的人在死后的解剖發現,他們生前都有癌癥,是帶癌生存了許多年,但在世時不知道患了癌癥,更沒有進行治療。第三,很多患晚期癌癥的病人,放棄手術、放化療,以良好的心態、積極的措施對待自己的疾病,通過自然療法、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最終獲得了痊愈。所有這些事實證明:其實人體存在著一種自愈機制,醫生以及病人自己所做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設法調動自身的自然療能,來戰勝疾病。作為醫生,不應當依仗現代技術,過度干預和過分治療,以免對身體造成“醫源性疾病(傷害)”,作為患者,應當以平靜的心態對待癌癥,不必“談癌色變”,“大部分癌癥患者是被自己嚇死的”,說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西方,目前醫學界廣泛宣傳“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告訴病人不必恐懼。對待65歲以上的晚期癌癥患者,一般不再進行手術、放化療,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但給以精神慰藉、止痛藥和其他對癥治療的藥物,使他們有尊嚴地活著和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與癌共存”的新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之后,從1995年開始,美國的癌癥死亡率開始下降,而且逐年下降。
西方在對待癌癥方面觀念的轉變,已由“對抗”變為“對話”,這個轉變對醫學乃至于對科學而言,意義重大。如果說在醫學界存在著“鷹派”和“鴿派”之分的話,那么中醫則整體屬于“鴿派”。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學,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外科手術”這一種治療手段,不以“對抗治療”作為治病理念,而以“養生防病”、“扶正祛邪”、“調節平衡”、“卻病延年”作為治療疾病和保護健康的總原則,即使是對待癌細胞、病毒、細菌這些“致病元兇”,也不是“趕盡殺絕”,而是通過“扶正祛邪”、“軟堅散結”等方法,或“給邪以出路”,或使癌腫消散于無形,這樣就減輕了藥物對人體的損傷,避免了病毒、細菌為逃脫藥物的攻擊而產生變異、釋放更多的毒素來傷害人體。
然而在中國,“鴿派”的觀點遠沒有獲得人們的共識和推廣,至少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人們過分相信現代醫學技術,以為癌癥只要進行了手術、放化療后,就可以獲得痊愈,或延緩生命。2、中國人講究孝道,父母患了癌癥,子女不忍心不盡力救治,哪怕傾家蕩產也愿意,他們并不知道其實很多情況下的治療是雪上加霜、增加痛苦。此外,具有宗教情結的中國人不多,對死亡的恐懼比其他許多民族要強烈,即使病入膏肓也不惜代價期望挽回生命。3、醫院一方面是迫于世俗的壓力,出于無奈,一方面是受到利益的驅動,不惜過分治療、過分用藥,用最好的儀器檢測,用最昂貴的進口藥,上演著一部又一部“真實的謊言”。
貪念傷身
上海市著名老中醫唐國章認為,養生包含兩個內容,一個是提高生活質量,獲得健康;另外還有一個是延長生命的時限,盡量長壽。
實際上,健和康是有區別的。健主要強調形體,如果一個人體格強壯、氣血充盈,那么這個人是健美的。康強調性情,要求人保持一個愉悅、開心的狀態。你要是一直心情壓抑、雙眉緊鎖,那么這個人是不康的。
人健康了,就會有兩個能力,一個是叫抗病能力,一個是適應能力。也就是說有了健康的身體,人就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那些去郊區生活,或者經常去旅行的人,就是通過性情上的調理獲得身心健康。“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寄情山水,擁抱自然,無疑是頤養性情、保持健康的一種明智的選擇。
《黃帝內經》中談到人的生命極限,認為人能活到100-150歲左右。而現代醫學以細胞的分裂次數來計算人的壽命極限是175歲。老齡委曾經在全國做過調查,男性的最高年齡是131歲,女性是122歲。按照人類壽命極限來說,六七十歲還處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時期。
為什么現代人達不到這個生命極限呢?一是生活方式,還有一個就是貪。“無論是身體也好食欲也好,事情也好,都是貪得無厭。貪到什么什么程度呢,為了達到私欲,把我們每天要吃的食物都搞成毒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損害人家的利益,這是現代社會個人心態最具體的顯現!我們應該有個限度,對金錢的愿望也好,對事物的愿望也好,對生活的愿望也好,都要有一個限度,到了這個限度就要停住了,否則的話不但傷害自己,還要傷害自己的后人。”
倒過來說,老布、潘肖玨,還有黑劍、王青松夫婦,他們放棄了工作,整個人都靜下來,把人的私欲都去掉了,靜靜地回到了最原始的方式,就是一天沒有什么他求,僅求溫飽而已,反倒把生命維持了。我們中醫講他靜下來了,或者說松下來了。人松下來了,細胞分泌也就正常了。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的。正常人身上有,病人身上也有,癌細胞嚴格來講,就是一個正常細胞在某種情況下,產生的變異。本來一個細胞是圓的,現在變成扁的或者是長的了。它為什么會變呢,醫學上講是炎癥,炎癥反復發作,正常細胞變成不正常的細胞,變成癌細胞了。西醫做過實驗,人處在愉悅的狀態下,他的細胞都是圓的;人處在憤怒或者是壓抑生氣的情況下,他的細胞都是變形的。這也倒過來也印證中醫強調的,要心情愉悅才可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修身養性可以延年益壽,可這身心又該如何去養?唐國章給出兩個簡單的字:攝與練。
攝跟飲食有關。“現在的人都要吃好的,實際上我覺得他們是屬于亂吃,沒有章法。實際上從養生的角度,我認為吃東西只要吃四時的東西,簡單說就是要吃時令的東西。反季的東西有毒,會對人造成傷害。這個毒并不是西醫所指的病毒,而是傷害人后生病的毒。比如冬天吃西瓜,脾胃虛寒的人就會泄瀉。
“又比如藥補,也應該和時令結合起來。春天的時候,主要是調理肝,這樣的藥主要是當歸和芍藥。夏天應該要解脾胃,夏天都是濕比較重,那么調養的藥應該用茯苓和白術。秋天主要是養肺,養肺的主要是沙參、麥冬。冬天主要是補腎,養腎的藥比較多,首烏、熟地、鹿尾兒、鹿茸,還有時髦的冬蟲夏草。還有很重要的一臟,就是心臟。所以在補四臟的同時要加上去。它主要是丹參和黃芪。”
練,既指呼吸吐納、靜坐這類特別適合老年人、有大病的人的放松方式,也包含體育運動等較為激烈的方式。總而言之,一定要在“練”后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如果運動以后產生了煩或者是累,或者是萌生不舒服、不愉快的心情,那肯定沒有達到目的。
“養生不是醫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章原博士師從國醫大師裘沛然教授,作為裘老先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人學散墨》執筆之一,深得裘老養生技巧之精髓。
章原指出,現代養生的最大誤區在于很多人身體有了病才想到養生,而中醫養生的至高境界當是“治未病”。《黃帝內經》中早有描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現代人養生注重飲食,卻較少關注精神調養。而在養生當中,最重要的卻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
都市人呼吸著被污染的空氣,吃著有毒的食品,過著工作緊張、人際關系復雜、缺少鍛煉、應酬過多、飲酒熬夜的不良生活,長期處于高壓、緊張、焦慮的情緒之中,五臟六腑難免不出現問題,從而導致神經衰弱、血脂高、血壓高、痛風、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產生。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在2025年之前,發展中國家糖尿病患者會從8400萬增加到2.28億,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預計會從1.35億增加到3億。這都是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給國家衛生資源帶來巨大負擔。所以,養生不只是醫學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因此,有機會放下工作,避開城市的喧囂,到遠郊、山林去居住、旅行,呼吸新鮮空氣、飲用甘泉,嘗食沒有污染的農家蔬菜,擺脫煩惱,放松情緒,鍛煉體魄,經常如此,不僅對健康有利,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失為一種調劑生活節奏的好辦法。
但更重要是,養生之人需要修正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努力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魏晉時期著名的學者和養生家嵇康在《養生論》中說: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欲”,“忘歡而后樂足,遺生而后身存”。最后一句話特別富有深意:只有忘記了物質享受給人帶來的肉體的歡樂,而后精神上才會充實,只有擺脫了對生死的牽掛,而后身體才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