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生
在討論中國模式或者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時,需要拿這種模式和另一種模式做比較。如果不做比較,模式就沒有意義。所以討論中國模式時一定要牽扯到另外一些模式,比如印度模式。
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是國內消費占GDP的比例太低。1980年代,這個數字在50%左右,90年代開始下降,90年代中期稍微有所恢復,到2000年以后再次下降,最近兩年雖然下降的趨勢停止,但也沒有回升。中國消費占到GDP比例是35%左右,在全世界比較大型的經濟體里是最低的。美國的消費占GDP 70%以上,日本和韓國也高于50%。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用于經濟刺激計劃的資金是4萬億,但央行承認實際不止這個數字,有人說達到了10萬億,此外,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也融資近10萬億。這意味著無論是相對值還是絕對值,中國經濟刺激計劃的規模都超過了美國。而美國才是金融危機的重災區。這不是很奇怪嗎? 印度的國內消費在GDP中的占比非常高,所以金融危機對印度基本沒有影響。印度沒有推出經濟刺激計劃,而GDP照樣增長。由于國內消費在GDP中的占比太低,中國要維持GDP增長,只能做兩件事:增加出口或增加投資。由于美國和歐洲經濟不好,出口肯定有問題,所以就只能增加投資。這也是過去30年中國推動GDP增長的一貫做法,其后果是造成銀行壞賬和周期性過剩。
有人認為中國已經走出了消費低谷,但我不這樣認為。從電力消費里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大部分電力被用于工業,而不是居民生活用電。居民用電在總用電量中的比例在2000年達到高峰,大概是14%,現在下降到了12%。美國正好反過來,居民電力消費占整個電力消費近80%,剩下才是企業用電。要拉動中國消費,靠郭美美去買LV包是沒用的,如果窮人不消費,不管中國富翁消費多少拉菲酒、茅臺酒,也根本沒有用。
有人認為中國居民消費率低,是因為居民儲蓄率太高,也就是說,中國人不是沒錢,但都存在銀行里,不拿出來消費。家電下鄉就是這個思路的產物。但我的調查證實,中國人不消費,是因為他們根本沒錢。
再來看印度,印度GDP平均增長率一度為6.2%,在全球新興的發展中國家里排名第四,現在已經超過8%,有人預測到明后年印度的增長速度會超過中國,或者跟中國拉平。印度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和產出都不如中國,地理位置也處于劣勢。印度是熱帶國家。熱帶國家的經濟非常難發展,到現在為止,位于熱帶的發達國家只有新加坡。印度的儲蓄率低,外資規模只相當于中國的10%,另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民族問題、種姓問題,加之勞動管理非常死板,所以中國官員到了印度,都會說印度真差。
我的問題是,印度有這么多問題,為什么GDP還能夠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率?
印度劣勢都擺在你面前,一下飛機就知道,這個國家的公路不行,孟買的機場外就是最大的貧民區,但印度的優勢要做很多研究才知道。印度的金融非常開放,股票市場培養了大批杰出的民營企業。印度金融體制非常支持民營企業,而中國雖然進行了30年經濟改革,但金融體制卻嚴重落后。這些優勢是很難一眼看出來的。
中國很多宏觀指標超過印度,但印度很多微觀指標超過中國。我是管理學的教授,所以強調管理的重要性。印度企業對員工培訓不惜工本,雖然是家族企業,但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的職業化程度,都高于中國。在企業管理指標平均得分上,印度超過中國。
為什么我們要強調微觀指標?因為宏觀指標是滯后的。宏觀表現好是因為你過去做了很多正確的決策。而微觀指標是超前的,可以用來預測將來。
在印度做了幾年研究后,我認為這個國家非常有發展潛力。幾年前談這個觀點,中國的商界、政界和學界都不太認同。我建議清華和復旦派學生到印度去實習,他們覺得這個建議非常奇怪,因為他們認為學生應該去美國和歐洲。我幫助中國同學到印度去考察,結果有幾位同學留在印度,在那里辦企業做起了生意。
正如中國政府預計的那樣,中國GDP增長率下滑很難避免。如果GDP增長率下滑,伴隨著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那對長遠經濟發展來說是好事。當一個國家遇到危機,關鍵是采取什么對策。令人失望的是過去3年來的潮流代表了一種錯誤的方向。中國基本面非常不錯,創業精神、教育水平都好,但金融和土地體制必須做出真正的調整,才能在和印度的競爭中保持優勢。(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