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秀芹,胡偉紅,尹秀玲,馮 珍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南昌 330006)
神經源性膀胱是脊髓損傷患者常見的、多發的 嚴重合并癥之一,并且膀胱功能障礙引起的腎功能衰竭是導致脊髓損傷截癱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為了探討指導脊髓損傷患者正確地掌握間歇性導尿等膀胱功能訓練方法,達到平衡性膀胱的指標,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自2007年以來,采用自行設計的排尿情況觀察表,指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膀胱功能的恢復,獲得滿意效果,介紹如下。
自行設計的排尿情況觀察表分為表1和表2兩部分(表1-2),表1由患者或其照顧者記錄每個時間段膀胱的入量和出量;表2則由護士每天記錄1次患者各種排尿方式下的排尿時間、次數、量和尿液性質。
1.1.1 自主排尿量的記錄
有尿意的患者或定時導尿的患者,按尿意習慣如餐前30min、起床或睡前。鼓勵患者做正常的排尿動作所排出的尿量,即為自主排尿量,用專用尿壺測量實際值,在相對應的欄目中進行記錄。
1.1.2 反射排尿量的記錄
在進行間歇導尿前30min,根據患者膀胱功能障礙的分類,指導正確的激發技術或手法排尿的方法,誘發患者產生排尿反射。如:在恥骨聯合與骼前上棘連線中點偏下處叩擊腹部[2]或反復輕叩擊恥骨聯合上區200次左右、摩擦大腿內側、牽拉陰毛、擠壓陰莖龜頭(或陰唇)、Crede手壓法、Valsalva屏氣法、溫開水沖洗會陰、用手刺激肛門誘發膀胱反射性收縮等方式,刺激尿液流出的尿量即為反射排尿量。用專業尿壺測量實際值,填寫在表內相應欄目。
1.1.3 自解尿量的記錄
自解尿量為自主排尿量與反射排尿量之和。
1.1.4 失禁尿量的記錄
每隔2h檢查尿袋或尿墊,如有尿液流出時則測量并記錄患者失禁時的誘發因素、時間和量。
1.1.5 導出尿量(殘余尿)的記錄
經膀胱刺激誘導再無尿液排出后,護士指導患者或其照顧者用一次性F10號導尿管進行清潔導尿操作,導尿時做排尿動作,排出殘存的所有尿量為殘余尿量。以每日測得殘余尿量的多少,來調整間歇導尿的間隔時間。
1.1.6 排尿量時間的記錄
記錄每次各種排尿方式所花費的時間及2次排尿的間隔時間。告知患者合理安排飲水時間及飲水量,保證膀胱有規律的充盈和排空。
1.1.7 膀胱控制能力的記錄
即患者自解尿液時的狀態:自控、可忍片刻、無法控制。
1.1.8 尿液性狀的記錄
描述患者尿液的顏色、是否渾濁、有無沉渣等。

表1 排尿情況觀察表1

表2 排尿情況觀察表2
觀察表1,由患者或其照顧者進行記錄。護士根據醫生為患者實施自家間歇性清潔導尿操作的醫囑,指導患者及其照顧者進行物品準備及表1所需填寫內容的健康教育,包括:飲水計劃、反射性排尿訓練方法和注意事項、誘導自行排尿的措施、清潔導尿操作的管理等,操作后在相應的時間欄內寫上具體操作時間,記錄每次的入量、自解尿量、殘余尿量、失禁尿量及采取的方法,每天20:00總結當天的出入量。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63例,均使用排尿情況觀察表進行尿路管理,其中男52例,女11例;年齡(37.64±11.78)歲;頸髓損傷13例,胸髓損傷22例,腰髓損傷28例;平住院天數:(63.19±13.16)d。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7例,初中29例,小學及以下17例。
觀察表2由值班護士根據表1來總結記錄當天患者個體化的情況,暫時存放在該患者病歷夾供醫生參考,出院時排尿情況觀察表由科室作為臨床資料保管,為護理科研提供依據。
患者對護理服務的不滿意為0;患者及其照顧者配合程度:非常配合47例(74.60%),較配合14(22.23%),不配合2例(3.17%)。
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主要康復治療原則包括:1)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2)恢復膀胱適當的排空能力;3)恢復膀胱具有適當的控尿能力;4)盡量不留置導尿管[3]。間歇導尿是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訓練的首選方法,可以使膀胱周期性擴張,刺激膀胱恢復功能,所測殘余尿量是衡量膀胱功能是否處于平衡狀態的重要數據。
膀胱訓練是解決SCI患者排尿障礙簡便、有效、可行的護理方法,此方法不僅可縮短留置尿管時間,并且減少了泌尿系統感染。間歇性導尿已成為脊髓損傷所致尿潴留患者達到膀胱平衡的主要康復手段[4]。康復護士根據排尿情況觀察表,指導患者有計劃進行膀胱訓練,同時檢驗膀胱功能訓練方法的效果,幫助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建立個體化排尿模式。
常規的護理記錄內容較多,不能連續、動態觀察患者排尿情況及尿量,醫生查房時查找相關數據時困難,護士沒有依據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患者及照顧者看不出膀胱訓練的效果等弊端。本研究設計的排尿情況觀察表各項數值具體,時間明確,一目了然,方便臨床護士書寫護理記錄;護士根據表中的日期、時間、排尿方式、尿量等情況,每日總結飲水量和尿量,依據殘余尿量及膀胱功能訓練結果,調整導尿時間,增加、減少導尿次數或停止導尿,對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于反復指導,直至患者及照顧者掌握為止;可判斷患者是否達到“膀胱安全容量”,是否已建立反射性排尿[5],為醫生診治提供依據。該表也便于醫生護士根據具體尿液總量、排尿次數和時間數值評價膀胱功能訓練結果,及時調整治療護理方案;責任護士有依據為患者做階段性健康教育指導。
患者及照顧者的積極參與是整個康復過程中的關鍵。筆者設計的觀察表患者及照顧者可通過自己記錄的具體數值,體會其中的關聯性,與醫務人員一起共同尋找適合自身的膀胱功能訓練方法和排尿方式,掌握排尿規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強化患者及照顧者對訓練的配合程度及遵醫行為,膀胱達到平衡后仍養成定時、定量飲水,定時排尿的習慣,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復,為患者泌尿系終身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排尿情況觀察表的應用,對重建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保護腎功能,減輕其心理負擔,提高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排尿情況觀察表,只需要填寫數值,內容格式化、標準化,不易遺漏,便于護士和家屬及照顧者進行記錄和掌握,方便醫生查閱,節約醫生查房時間。
[1] Frankel H L,Coll J R,Charlifue S W,et al.Long-term survival in spinal cord injury:a fifty year investigation[J].Spinal Cord,1998,36(4):266-274.
[2] 周國昌,唐和虎,周天健.脊髓損傷患者的反射性排尿與自主神經過反射[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3,6(3):252-254.
[3] 韓肖華.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3):188-190.
[4] 王玉梅.楊在英.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平衡訓練中的不穩定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4):244-245.
[5] 侯春林.脊髓損傷后膀胱功能重建[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