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芳
(上饒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西 上饒 334000)
糖尿病的治療強調綜合管理,除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外,強化血糖監測也是保證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防止或延緩慢性并發癥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被提到重要的地位[1]。但一直以來由于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度低,再加上常規的血糖監測方法難以真實反映患者血糖的波動變化。對此,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上饒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對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強化血糖監測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收集本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11例,男136例,女75例,年齡38~85歲,平均(59.7±6.9)歲。入院時體質量指數為26.6±2.3,空腹電腦血糖為(12.0±2.1)mmol·L-1,餐后2h血糖為(16.2±4.7)mmol·L-1,糖化血紅蛋白(HbA1c)(6.73±0.51)%。將211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104例)和強化組(107例)。2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知識知曉率、依從性,低血糖的發生率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1 血糖監測
常規組血糖監測遵醫囑,2次·d-1(空腹和早餐后2h);強化組測血糖遵醫囑,7次·d-1(3餐前、3餐后2h及睡前),必要時加測2:00~3:00時血糖。
1.2.2 護理干預
常規組按糖尿病常規護理:即飲食控制、運動鍛煉、指導正確使用藥物、自我監測及健康教育等;強化組除按常規組常規護理外,還針對患者各個時段的血糖值,對其進行個體指導,開出個體飲食、運動處方和用藥指導,如進餐時間、進食量、食物種類等。對患者運動時機的選擇及胰島素用量的調整進行心理干預,并進行血糖監測培訓。
1.2.2.1 個體飲食、運動處方
合理的控制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基礎措施,必須長期堅持??刂瓶偀崃?,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將體質量控制在理想范圍,改善血糖、血脂。控制總熱量是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總原則。由分管護士根據患者標準體質量及勞動強度計算其每日所需總熱量,按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60%、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總熱量的20%~30%的比例制定飲食處方。在體力活動量穩定的情況下,飲食治療應特別強調定時、定量,3餐飲食內容要搭配均勻,每餐均有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注射胰島素或者發生低血糖者,要求在3餐之間加餐,加餐量應從正餐的總熱量中扣除,做到加餐不加量。食物品種盡可能多,采用蒸、煮、燒、燉、燜、涼拌的烹調方法,避免食用油炸食物。用餐要專心致志,清楚知道自己所吃的每種食物。進食要細嚼慢咽,限制含糖食物,少放醬汁,每日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6g以下,對口味較重的患者可提倡選用低鈉鹽,忌用動物油,植物油也應限制。忌用烈性酒,提倡多喝水,盡量選擇熱量較少的無糖飲料。適當運動有利于減輕體質量,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有利于減輕患者的壓力和緊張情緒,使患者心情舒暢。運動方式有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健身操、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由分管護士根據患者日常活動、飲食量,并與患者共同討論喜好的運動方式,與醫生共同設計安全量的運動處方。在幫助患者制定運動計劃時,要注意相同強度的運動項目之間可以互換,但運動的時間要相對恒定,運動時間與血糖下降程度成正比,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相對定時、定量,持之以恒地進行。以有氧運動為宜,其中步行活動作為首選。但注意不宜在飽餐后或饑餓時進行運動,以免出現胃腸系統不適或低血糖反應。每周運動鍛煉3~5次,以晨間及傍晚為宜。
1.2.2.2 心理干預
糖尿病是慢性終身疾病,長期服藥和胰島素治療使許多患者的心理負擔過重,導致異常情緒的波動。情緒不穩定對血糖的影響非常明顯,這將進一步加大并發癥發生的可能,因此,分管護士首先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與患者建立平等、尊重、互相信任的關系。通過教育使患者認識到糖尿病對健康的危害,幫助其做好長期治療、終身用藥的心理準備。對有焦慮情緒的患者,指導其進行情緒調節訓練,教會其利用“自我放松”的方法,使焦慮的情緒通過注意力轉移而緩解。對有抑郁情緒的患者,給予必要的疏導和安慰,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向患者講明治療的必要性,鼓勵其積極學習疾病相關知識,積極面對糖尿病,主動配合治療。
1.2.2.3 血糖監測培訓
自我血糖監測是調整治療方案的依據,是糖尿病良好控制的保證。指導患者依據血糖濃度隨時調整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和判斷療效。對患者進行便攜式血糖儀的操作培訓,協助制定血糖測定記錄表,定時監測并做好記錄。
1.3.1 糖尿病知識知曉率、依從性
在入院時和護理干預2周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糖尿患者的一般情況,有關飲食、運動、藥物治療、自我監測血糖等知識和技能的知曉率和依從性。問卷采用封閉式提問,確定健康教育評價標準項目,即糖尿病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每答對1項算1分,總分109分。總分≤70分為不及格,總分>70分為及格[3]。
1.3.2 空腹、餐后2h血糖
是指使用美國強生公司穩豪血糖儀測得的末梢血糖??崭寡鞘?4:00以后6~8h不進食測得的血糖值;餐后2h血糖是指進餐第1口飯開始計算時間,2h測得的血糖值。
1.3.3 低血糖發生率
以血糖≤3.9mmol·L-1為低血糖診斷標準,伴有饑餓感、心慌、心悸、冷汗、肢體無力、頭暈、眼花甚至昏迷。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治療2周后患者糖尿病知識知曉、治療依從性及低血糖發生情況的比較見表1。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體質量指數及HbA1c變化的比較見表2。

表1 2組治療后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知曉、治療依從性及低血糖發生情況的比較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及BMI、HbA1c變化的比較±s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及BMI、HbA1c變化的比較±s
組別 n 空腹血糖c/(mmol·L-1)治療前 治療后餐后2h血糖c/(mmol·L-1)治療前 治療后BMI/(kg·m-2)治療前 治療后HbA1c/%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 104 12.0±2.70 7.43±2.23 16.3±3.70 12.82±1.94 26.9±1.4 26.7±1.2 6.80±0.41 6.77±0.24強化組 107 11.8±2.50 6.89±1.46 16.1±3.80 10.15±1.03 26.3±1.1 25.9±0.9 6.76±0.34 6.68±0.23 t 1.789 2.103 1.801 2.750 1.572 1.902 1.651 1.375 P >0.05 >0.05 <0.05 <0.01 >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患者由于初期癥狀不明顯,對糖尿病知識缺乏,不重視或不懂方法,有60%的患者血糖控制狀況較差或者很差,30%的患者已進入嚴重的并發癥階段[4]。其原因,最根本的還在于對糖尿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仍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如吸煙、嗜酒、喜食油炸食品、少運動等。改變長久形成的飲食習慣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許多患者由于認識上的誤區,不能做到定時進餐、適當加餐,而通過減少就餐次數來控制飲食,過了就餐時間也不及時補充食物而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強化血糖監測覆蓋了患者全天的活動內容。同時,根據血糖值,對患者進行個體的飲食、運動、用藥指導,可以減少和預防無癥狀性低血糖的發生和盡早發現高血糖狀態,指導治療。本研究顯示,護理干預后強化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及對治療的依從性均明顯升高,與常規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說明,強化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識知曉率及治療依從性均有重要作用。
病情的良好控制不僅是糖尿病治療的目的,也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有效方法。血糖監測是判斷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況的主要指標[5]。很多患者及其家屬不了解血糖波動的正常范圍及血糖監測的方法;有些患者缺乏血糖監測意識,不愿堅持測量血糖,并通過血糖監測結果及時調整飲食、運動和治療方案,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目前使用便攜式血糖儀取末梢血監測血糖是最普遍、最方便的一種方法。而且與靜脈血血糖比較無明顯差異。但每天對患者只進行早餐前、早餐后2h的血糖監測有一定的狹窄性和片面性。尤其對血糖不穩定、變化較大的患者不能有效、客觀地反映血糖情況。強化血糖監測能客觀地反映患者各個時段的真實血糖[6]。同時根據患者血糖值,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飲食、運動、用藥指導,還可預防患者發生夜間低血糖[7]。因能及時發現患者血糖值過高或過低,及時調整用藥,避免了藥物的浪費,節省了醫療資源。同時還可縮短血糖調整的周期、縮短住院時間、減少總住院費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強化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低于常規組,均說明強化血糖監測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重要幫助。由于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2組患者體質量指數及HbA1c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治療過程中,均有可能發生低血糖反應,甚至可能由于嚴重低血糖反應造成嚴重后果。其患者往往病程較長,低血糖時交感神經興奮癥狀不明顯,有時容易被誤診為腦血管疾病而延誤搶救時機。本研究結果顯示,強化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說明強化血糖監測與個體護理干預能明顯減少或預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保護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一年多來,通過觀察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護理的效果,筆者認為,強化血糖監測與個體護理干預各環節綜合在一起應用,能有效地提高糖尿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率,使血糖在短期內得到良好控制,降低了低血糖反應發生率,證實了其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有效性、重要性。同時因能及時調整用藥,避免了藥物的浪費,節省了醫療資源,縮短了血糖調整的周期,及時為醫生提供治療依據。一方面使患者對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的各個影響因素,尤其是飲食、運動等行為對血糖的影響作用有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使患者認識到自我監測血糖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使患者更好地參與到整個治療過程中。解決了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易控制的難題,對預防或延緩其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密切了醫、護、患之間的關系,提高了護理質量。且操作簡單、方便快捷、效果好,患者及家屬都樂意接受,給醫患雙方都帶來益處。
[1] 葉山冬.糖尿病的血糖監測[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7,10(1):7-8.
[2] 張玉枝.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血糖監測對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08,22(2):215-217.
[3] 王東虎.糖尿病患者的院后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華護士雜志,2009,19(8):1-3.
[4] 傅曉鳳.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6):512.
[5] 武順,孫中安,李兆英,等.動態血糖監測系統在糖尿病胰島素治療中的應用[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6,25(1):58-59.
[6] 陳愛榮,寧英遠.糖尿病病人動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06,19(1):19.
[7] 高少如,黃麗蓉,呂麗雪,等.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期夜間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J].護理學報,2006,13(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