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倩
(華中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常需要面臨歷史遺跡去留的問題,城市經濟與環境的發展在面對遺跡已經停滯的“歷史”時,既要使其順同城市發展的步伐,又要尊重遺跡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遺跡的存在有其不可估量的價值與意義,它向人們傳遞來自遠古的文化啟迪,向人們敘述歷史的積淀。然而遺跡的保護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利用遺跡本身的歷史價值,吸引資金以保護遺跡,同時推動城市經濟與環境的發展使遺跡順應城市是當前急需面對的問題。
郟縣位于平頂山市東北部、伏牛山北部余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東鄰襄城縣,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與平頂山市區和寶豐縣相連。郟縣城區位于郟縣中心位置,省道S238兩面環繞,公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文廟核心片區位于郟縣縣城東南隅,以文化路、三官廟街為端,東西兩側以南大街和南后街為界。
郟縣文廟始建于金代泰和六年,與南京孔廟、北京孔廟齊名,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呂濟民稱其為“皇家規格”[1]。無論是規格上還是歷史上,郟縣文廟都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郟縣文廟整體布局為坐北朝南,由東、中、西一主兩次三條南北軸線貫穿,中軸線以大成殿為主體建筑,軸線向南延伸為栽植柏樹的柏樹行街,其為文廟的甬道。中心廟區占地9000m2,可控制面積約16萬m2,現存建筑22棟71間。文廟的中軸線以大成殿為主體,現存的建筑從北至南依次為大成殿、兩廡、戟門、名宦祠、鄉賢祠、文奎樓等,均為清代木構建筑
文廟作為被時光浸潤的文化渡口,成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是講述中國傳統文化具體而又極具代表性的視角。因此立足郟縣的物質文化資源,進行規劃,合理的開發利用,使之成為郟縣人民的寶貴財富。
思想立足于物質文化資源,應重點打造郟縣文廟,使它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并通過對文廟古建筑的保護和周邊區域的規劃改建,實現對郟縣文物建筑的保護和郟縣文脈的傳承。從而完善了郟縣的城市功能,提升了郟縣的城市品位。恢復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古文教景觀,建成以郟縣民居為特色的仿古建筑。根據廟市合一,文商交融的特點,沿柏樹行街開發特色市場。通過將景觀民俗民風、孔祭活動等精神性文化成果與文廟古建、古風民居等物質性文化成果一起作為景觀文化介質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文化景觀系統。根據規劃用地布局,在規劃區東南角結合周邊商業、綠地設置區一級的文化娛樂設施。加強對良好的開發形勢與項目的優越區位條件加以利用,在舊城改造與更新中融入市場行為,以文廟的廣場和公園的建設來促進商業、金融業的發展并指導房地產業的發展,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郟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漢初三杰之一的謀略家張良,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虎牙將軍姚期,明朝后期理財家李瞻裊,清初詩人、學者仝軌,被劉少奇譽為中華第二倉頡的掃盲大師祁建華也生于此。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輝的戰斗足跡。境內人文史跡星羅棋布,“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父子歸焉在這里。
境內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裴李崗文化遺址。縣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三蘇墳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樸遺址、文廟大成殿、文奎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蘇墳、文奎樓、陜山會館、謁竹溝鈞窯遺址等列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郟縣的“郟”字由兩部分組成,右邊是“阝”,左邊“夾”。“夾”甲骨文字形象會意是:左右二人從兩邊輔助中間一個人。它有左右對稱的特點,右邊是“阝”,即“邑”,“郟”是由“夾”和“邑”合成而來。
從“郟”字的構成和含義,郟人“聽周訓,蒙周德”的初始實踐,隨著歷史的積淀,形成了郟縣人的特有的精神和品質。一是忠厚,二是忠誠,三是忠心,總體概括為:“尊上好義,急于趨令”[2]。
將思想立足于非物質文化資源,因此應恢復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古文教景觀,突出文廟的傳統空間軸線,整個文廟的修復要尊重有關文獻資料的記載,突出整舊如舊的思想。以四書、五經、六藝為主題,對其中經典名句以景觀語言來表現,形成特色的文化氛圍。由“郟”字的構成和含義提煉出的對稱等構圖法則,在總體布局上的應用。通過對郟縣名人資料的搜集研究,啟發對名宦鄉賢主題景觀的設計,突出文廟片區旅游核心的文化傳承與現代教育意義。
總體策劃本著保留學宮主軸線的原則,考慮與東西向、南北向四條街的銜接,針對廣場周邊片區功能與結構的協調與呼應,確定的景觀格局為神道一軸貫南北,五點連珠一線穿。魁星文昌護一心,三線四街劃六區(圖1和圖2)。

圖1 文廟片區總平面布局

圖2 文廟片區總平面結構
設計布局的中心軸線,即文廟的傳統空間軸線,尊重有關文獻記載資料與孔廟規制,以柏樹行街為神道,形成一條貫穿整個片區南北向的景觀軸。并且位于學宮軸線上,依據古代郟縣文廟的記載,柏樹行街是創建文廟時設置的神道,長400m,兩旁柏樹成行。以此街道作為連接3個廣場主要步行通道,通過還原道路兩旁72棵柏樹,再現當年400m神道景象,同時72棵柏樹寓意孔子“72圣賢”百年常青。在道路中央新設有花池,百花齊放象征“百家爭鳴”。兩旁的柏樹與花池共同形成一條世紀大道,它承載著郟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軸線上形成空間節奏上的5點,由北向南依次為學校北入廣場、大成殿為中心的古文教建筑、文廟前黌學廣場、太和元氣廣場、金聲玉振廣場。五點控一軸,組成片區核心景觀帶。將整個文廟片區根據功能的需要分為6區,包括文廟保護區、文化廣場區、游園休閑區、民俗特色街區、文化教育區、居住區。
(1)文廟保護區。布局主要結合傳統文廟的布局原則左學右廟,修復文廟建筑群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建筑體量宜小不宜大,門、窗、墻體、屋頂等形式與傳統建筑相符合。
(2)文化廣場區。通過對非物質文化的收集與交融,用景觀的方式將孔子的治學精神展現出來。游園休閑區,融休閑與教育為一體,傳承著郟縣的文脈。
(3)民俗特色街區。根據廟市合一,文商交融的特點,建立東市、西市特色市場。在東市西市中建立古玩字畫市場、花鳥魚蟲市場、民間工藝品市場、小商品市場、風味小吃市場等特色市場。采取仿古建筑形式,控制立面高度,打造郟縣傳統風貌的特色商業街。通過將景觀民俗民風、商貿活動等精神性文化成果與文廟古建、古風民居等物質性文化成果一起作為景觀文化介質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文化景觀系統。
(4)文化教育區。為遵循因學設廟的布局形制,構建前廟后學的建筑布局形式,將片區內的學校搬遷到文廟保護區北側。延續文廟周圍學校密集分布的傳統,形成以文廟為中心的學習文化氛圍。居住區西面游園休閑區,東臨南后街,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總面積約2.8hm2。住宅形式以低層復式為主,旨在打造成為低密度精品住宅區。采用以“利益”養“公益”的方式,將該區投資所得利益為文廟風貌保護、公益項目開發提供資金(圖3)。

圖3 文廟片區總體鳥瞰
(5)游園休閑區。位于居住區與片區核心景觀風情帶之間,為兩者之間的過渡,全長345m、寬87m,總面積3.02hm2。以六藝為主題:“禮”、“樂”、“射”、“御”、“書”、“數”(圖4)。六藝是從周朝開始的官方的一種教育方式。公園結合六藝含義,劃分為娛樂休閑區、健身活動區、文化展示區。滿足片區內游園休閑的功能,也有效地將文廟相關文化鋪墊開來,通過隱喻、象征、構建的方式有效地傳達給公眾。

圖4 “六藝”游園區的表達
郟縣文廟片區,最核心的價值是其歷史文化資源。設計立足于它的核心價值,在經過實地考察和分析后,采取保護更新和有效利用的方式。既保護了珍貴的古建筑,沿襲它古老的建制進行修復、擴建,也通過對其相關文化深層次的挖掘,結合當地人文氛圍,對其周邊環境進行了有效的控制與設計,使之與核心文廟相協調。在滿足建筑功能,銜接上位規劃,拉動經濟需求的同時,也突出了城市的特色,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使片區形成一個良性的、有機的循環發展體系,帶來城市新的生機。
[1]田秀忠,田躍榮.郟縣文廟.[EB/OL].平頂山新聞網.[2006-05-23].http://www.pdsxww.com/misc/2006-05/23/content_212634.htm.
[2]郟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郟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