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平
前列腺癌為老年男性常見疾病,在美國則分別居男性癌癥發病率第1位,病死率第2位[1],雖然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處于低水平,但近年來逐年升高的趨勢。由于經濟與醫療檢測水平的相對落后,目前我國臨床上發現的病例主要以晚期前列腺癌為主[2]。基于絕大部分前列腺癌的雄激素依賴性,持續性雄激素阻斷治療(continuous androgen blockade,CAB)是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普遍采取的治療方法,但其毒副作用及昂貴的治療費令廣大患者卻步;隨著近年來對前列腺腫瘤認識的加深,間歇性雄激素阻斷治療(intermittent androgen blockade,IAB)方法被提出。我院自2003年開展IAB晚期前列腺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組標準:年齡18~80歲以下;晚期(T3或T4期)患者;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前列腺癌;明確為雄激素依賴性的患者;卡氏評分>60分;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剔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精神疾病、老年疾病等的患者;有內分泌治療禁忌證的患者;治療之前未進行過激素及化學治療;雄激素非依賴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
雄激素依賴性診斷標準:經過雄激素阻斷治療后,腫瘤體積縮小,臨床癥狀改善,血睪酮達到去勢水平,血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or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降低。
選取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河源市人民醫院確診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12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隨機分成IAB組及CAB組各60例。其臨床資料詳見表1,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年齡、臨床分期、血PSA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IAB組及CAB組的臨床資料(例)
1.2 方法 IAB組患者的治療方案為每位患者先予抗雄激素藥物(氟他胺)及戈舍瑞林皮下注射每月一次,持續用藥4~6個月后,當患者血PSA下降至<4 ng/ml,予停用藥物,仍繼續監測血PSA變化。當血PSA上升>4 ng/ml,開始進入第2個周期治療,給予抗雄激素藥物及戈舍瑞林治療開始進入。如此反復,直至前列腺癌患者成為雄激素非依賴患者,而停止IAB。
CAB組患者的治療方案為即予抗雄激素藥物(氟他胺)及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戈舍瑞林)皮下注射每月一次,直至前列腺癌患者成為雄激素非依賴患者而停止治療。
治療期間定期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疾病進展情況。雄激素非依賴性患者診斷標準:血睪酮達到去勢水平但血PSA仍然升高,疾病進展或臨床癥狀加重。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采用為配對資料t檢驗,兩組資料組間構成比及副反應發生率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IAB組60例患者中位隨訪35個月(10~50),共完成72個周期(每個周期包括治療期和間歇期),52例(86.67%)完成第1個治療周期,已進人第2周期,其中1例患者最多達6個周期,平均2.1個周期,平均治療周期為12.5個月,至觀察結束時36例(60.00%)患者疾病進展。CAB組患者平均隨訪時間為36個月(11~49),至觀察結束時32例(53.33%)疾病進展。IAB組和CAB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7,P=0.77)。
2.2 治療期間副反應 IAB組和CAB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都不同程度出現潮熱、體力下降、轉氨酶升高等不良反應。兩組患者治療期的不良反應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副反應的情況(例,%)
在本組研究中,IAB的患者在接受雄激素阻斷治療后停藥進入間歇期,再次使用雄激素阻斷藥物,發現大部分患者仍然敏感。但與CAB患者的比較中,兩者的疾病進展并無較大差異,這提示IAB治療是晚期前列腺癌是可行、有效的。然而,本研究沒有發現IAB有對延遲雄激素依賴性具有作用,這與文獻報道不同[3],有待大量的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研究來評估。本研究結果發現IAB的患者在潮熱、轉氨酶升高、骨質疏松、乳房脹痛和性功能下降等方面的副作用的發生率較CAB的患者明顯少,這提示IAB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然而,我們在臨床上發現如何合理掌握IAB的停藥及復藥是治療成敗的關鍵,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標準,而本研究僅僅采用PSA作為停藥及復藥的標準可能存在欠妥,將進一步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IAB治療晚期前列腺癌是可行、有效的,而且與CAB相比較可以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然而,本研究存在病例數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等缺點,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1]Ahmedin Jemal,Rebecca Siegel,Elizabeth Ward 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8.CA:Cancer J Clin,2008,58(2):71-96.
[2]那彥群,孫則禹,葉章群,等.2009年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0-33.
[3]Sato N,Cleave ME,Bruehovsky N,et al.Intermittent androgen suppression delays progression to androgen-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gene in the LNCaP prostate tumour model.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1,1996,58(2):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