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秋
1.1 檢查對象 2010年1~12月入住本院ICU病區的患者,共860例。
1.2 檢測方法 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每月進入ICU對所有的患者進行調查。患者出院后繼續跟蹤調查48 h。建議醫生發現可疑醫院感染病例,及時采取標本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督促醫生正確選擇有效抗菌藥物治療,并及時填寫“監測登記表”。
1.3 數據整理 醫院感染專職人員將醫院感染監測數據輸入全國醫院感染監測與數據直報系統,利用系統統計功能,對ICU醫院感染監測的相關指標進行統計[1]。
2.1 醫院感染發病率 調查期間住ICU總人數為860例,發生醫院感染144例,256例次,醫院感染率為16.74%,感染歷次率為29.77%。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62.90‰,導尿管相關泌尿道感染率5.74‰,中心靜脈插管相關血流感染率4.98‰。
2.2 醫院感染部位 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占71.88%,其次是泌尿道、胃腸道,詳見表1。

表1 ICU患者醫院感染部位構成比(例,%)
2.3 醫院感染病原菌 從ICU醫院感染患者送檢標本中共分離病原菌 222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 142株,占63.96%;革蘭陽性球菌60株,占 27.03%;真菌20株,占9.01%。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前3位。檢出多重耐藥菌株34株。病原菌構成比見表2。

表2ICU醫院感染病原菌構成比(例,%)
本次監測ICU醫院感染率為16.74%,感染例次率為29.77%,明顯高于同期我院平均醫院感染率3.01%,感染例次率3.92%。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首位,其次是泌尿道、胃腸道,與文獻報道一致[2]。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長期平臥位,活動受限制,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咕幬锏膽茫黾蛹毦诳谘什亢臀覆康亩ㄖ?。氣管內插管、機械通氣損傷了患者的第一線防御。這些都易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另外,受污染的吸痰管、氣管插管、呼吸機霧化器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及傳播的重要因素[3]。因此,進行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及手衛生規范,加強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的清洗和消毒等,是減少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本次調查中4例菌血癥患者均為中心靜脈置管患者,可能由于皮膚消毒、插管技術與插管部位等有關。因此,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過程中,要認真執行無菌操作,如戴口罩、帽子,穿無菌手術衣,嚴格依從手衛生。加強對插管醫生和導管護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本資料中ICU標本送檢率較高,達98.86%,檢出的大多數病原菌為條件致病菌,其中多重耐藥菌34株。可能由于應用抗菌藥物起點高,聯合用藥多,用藥時間長,導致耐藥菌株產生。因此,應嚴格執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控制預防性用藥,盡早明確病原學診斷及藥敏試驗結果,盡量縮短用藥時間,以減少耐藥的發生。
ICU患者醫院感染率高,開展目標性監測,可使醫院感染管理人員與醫生、護士共同對患者進行監控,對感染原因進行分析,采取有效預防措施,規范醫生的診療程序、護士的操作規程,達到有效預防和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1]任南,吳安華,文細毛.全國醫院感染監測與數據直報系統的研制與使用.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3):170-172.
[2]代永靜,王建榮.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護理預防措施.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2):239-240.
[3]李革,盧仙娥,鄧濟蘇,等.重癥監護室獲得性感染與傳播機制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