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鶯 張娟娟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DM)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及時防治DN對延緩DM患者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應用補腎通絡之中藥,通過腎區離子導入法治療糖尿病腎病,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82例,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齡35~78歲,病程4個月~23年。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24 h)者43例,臨床白蛋白尿(>300 mg/24 h)者39例。所有患者均無急、慢性腎炎、尿路感染、酮癥酸中毒及近期使用腎毒性藥物史,并且血肌酐Cr136 μmol/L,血壓≤125/75 mm Hg,維持其原有的降糖藥物治療。
1.2 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齡(57±7.96)歲,平均病程(13.2±10.1)年,體重指數BMI(25.01±3.98);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6.8±7.66)歲,平均病程(12.5±9.8)年,體重指數BMI(24.9±3.68)。兩組患者均在常規糖尿病飲食控制下,并維持原有的治療方案,對治療組在原有方案的基礎上,加用中藥補腎通絡湯(黃芪30 g,丹參10 g,當歸10 g,川芎10 g,水蛭10 g,桂枝10 g,大黃30 g)腎區離子導入治療。將上藥研粉后裝入布袋中,加水煎30 min待藥汁吸收后,把藥袋平推置于腎區,用電腦中頻電療儀(HYK 998-GA)離子導入治療儀將藥物導入,2次/d,每次約30 min,1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1個療程后,測尿白蛋白(UAE),血細胞比容(PVC),血小板聚集率(PAGT),纖維原定量(Fib),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年齡、病程及BMI等無顯著差異,尿白蛋白采用放射免疫測定,血細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纖維蛋白原用血凝儀(ACL-200)測定。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情況比較(±s)
例數 UAE(mg/24 h)Fib(Fib)PVC% PAG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2 91±13.5 41±7.0 3.7±0.8 2.8±0.6 52.5±5.13 41.2±3.6 63.8±21.6 50.1±19.8對照組 40 92±12.7 90±11 3.6±0.8 3.5±0.9 52.7±6.3 51.3±7.2 62.9±21.2 61.8±21.3 P值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由上表可知,治療后治療組的尿白蛋白、血細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血漿纖維原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這四項指標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
糖尿病腎病屬于中醫學消渴病中的“腎消病”,其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以腎虛為本,血瘀為標,其中血瘀是糖尿病腎病發生和進展的主因,活血化瘀是治療糖尿病腎病的關鍵[2]。故擬補腎通絡法具有中醫理論依據。
目前認為糖尿病腎病與血流動力學障礙、代謝異常及遺傳因素有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改善腎小球內的血流動力學異常及高凝狀態可減少尿蛋白的排出[3]。桂枝可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增強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水蛭、川芎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腎小球硬化;黃芪、當歸能起有效降脂作用,可防治脂質本身造成的腎損傷[4],丹參可使血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減輕、血流加速,毛細血管網開放增加,從而改善DN患者的高凝狀態[5];大黃可抑制系膜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增生,減輕腎受損后的代償性肥大。
應用電腦中頻電療儀(H/K 998-GA)離子導入治療儀腎區中藥離子導入治療具有雙重治療作用。一方面,該儀器具有紅外光的輔熱和電脈沖的刺激,使機體免疫系統處于激活狀態,可改善腎臟內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直流電把中藥離子導入組織內,直接在腎區發揮藥物作用,而且治療過程中,直流電不破壞藥物的作用,不損傷皮膚,所吸收的藥量較小,不產生藥物的毒副作用。該方法簡便、經濟、療效確切,是現代科學與傳統醫學相結合,使更多的DN患者獲益的療法。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 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57.
[2]胡筱娟,姬愛青,沈璐.糖尿病腎病與血瘀的相關性探討.陜西中醫,2009,30(4):447.
[3]鄧仰欣,段慶林.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與心腎并發癥患病率的關系.微循環技術雜志,1996,4(3):139-140.
[4]俞雷,李驚子,洪健美.當歸黃芪合劑降低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清膽固醇機制的探討.中華腎臟病雜志,1999,15(6):337-337.
[5]陳可冀,抗衰老中藥學.北京古醫籍出版社,1898: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