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我院從2000年起采用靜脈自控鎮痛法對患者進行鎮痛藥物的輸注,該方法可實現小流量的持續輸注,可使患者血液中藥物濃度始終保持在最低有效范圍之內,卻有很好的鎮痛效果。目前臨床試驗顯示,采用靜脈內自控方法輸注對藥物的選擇與搭配具有嚴格的要求,操作不當會出現毒副作用,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觀察舒芬太尼與丁丙諾啡對患者口腔手術后的鎮痛療效以及副作用等,從而對今后選擇口腔外科術后的鎮痛藥物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80例ASA I或II級口腔外科術患者,46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分布:16~62歲,平均41歲。所有患者手術前都沒有神經與精神病發病史,沒有長期鎮靜或鎮痛藥物服用史。8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即舒芬太尼組與丁丙諾啡組。
1.2 麻醉與術后鎮痛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手術前半個小時給予肌內注射阿托品、苯巴比妥鈉以及鹽酸哌替啶;給予靜脈滴注咪達唑侖、芬太尼、丙泊酚以及維庫溴銨誘導插管。藥物用量根據各藥物的指導用量。靜脈內自控鎮痛藥物配制:舒芬太尼組采用100 ml生理鹽水溶解60 μg舒芬太尼;丁丙諾啡組采用100 ml生理鹽水溶解0.72 mg丁丙諾啡。手術結束后待患者清醒拔出氣管內導管,于15 min后給患者連接靜脈內自控鎮痛泵。在給予了5 ml負荷劑量后將靜脈內自控鎮痛連接,背景劑量為2.1 ml/min,將0.45 ml設為一次自控按壓量,時間鎖定為14 min。
1.3 監測指標 在手術后4、8、16以及32 h進行VAS評分與Ramsay評分,分數值范圍分別為0~10分與0~6分,與此同時對ECG、RR、HR、SpO2以及NBP進行不間斷監測;記錄32 h內靜脈內自控鎮痛的有效按壓次數以及惡心、嘔吐以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的發生率。
舒芬太尼組與丁丙諾啡組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以及身高等指標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各時間點的VAS和Ramsay評分以及靜脈內自控鎮痛的有效按壓次數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結果顯示兩組藥物均具有良好的鎮痛與鎮靜療效。詳見表1。
所有患者在靜脈內自控鎮痛期間,MAP、HR以及RR等指標的波動均在正常范圍內,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丁丙諾啡組的副作用發生率顯著性高于舒芬太尼組(P<0.01)。

表1 兩組靜脈內自控鎮痛期間鎮痛和鎮靜效果
做好術后鎮痛措施能夠大幅降低頜面外科手術過后患者的應激反應,可有效減少手術后傷口和口腔的分泌物,并進一步降低由于嘔吐引起的對傷口形成的污染與傷害,對維持了術后呼吸與循環系統的穩定有著重要意義??谇活M面外科手術由于傷口腫脹,會對患者的語言、吞咽功能產生影響,再加上口腔內分泌物的刺激,會使患者的疼痛明顯加劇,嚴重者還會引起慢性缺氧甚至危及生命[1,2]。因此,安全、有效且無副反應的鎮痛方法或藥物是當前臨床迫切尋找的。
舒芬太尼是具有強效鎮痛效果的阿片類藥物,其鎮痛活性遠遠高于芬太尼,在氣管內插管的全身麻醉中非常適用,同樣也適用于復合麻醉以及全身麻醉,另外,在手術前、中、后以及重癥監護病房內的鎮靜與鎮痛中都有廣泛采用。舒芬太尼由于其結構特性,在注入人體內后不會在腦、脂肪與肌肉組織形成大量的非特異性結合,因而不會造成明顯的積聚,容易被清除,其鎮痛效果是嗎啡的1000倍,非常適合用于手術后的鎮痛[3,4]。
丁丙諾啡為阿片受體激動藥,它的鎮痛效果大約是嗎啡的80~120倍,丁丙諾啡的作用時間比較長,達到8 h,加之其不容易產生依賴性,具有長效鎮痛與低成癮性特性。隨著術后鎮痛越來越多采用靜脈內自控鎮痛技術,丁丙諾啡也同時成為常用臨床鎮痛藥物之一,但其惡心、嘔吐等副作用發生率比較明顯,達到9.8%[5]。
本研究將口腔外科手術后丁丙諾啡與舒芬太尼等效劑量的鎮痛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兩組在手術后各時間點的VAS和Ramsay評分以及靜脈內自控鎮痛的有效按壓次數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結果顯示兩組藥物均具有良好的鎮痛與鎮靜療效,但兩組在副作用發生率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丁丙諾啡的副作用發生率要遠高于舒芬太尼。因此,在口腔頜面外科術后的鎮痛更傾向于選擇舒芬太尼。
[1]陳文玲.靜脈自控鎮痛法用于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鎮痛的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6):66-67.
[2]倪家驤,樊碧發,薛富善.臨床疼痛治療技術.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3-13.
[3]李軍,王云,李立環.氟比洛芬酯聯合舒芬太尼用于心臟手術后靜脈鎮痛的研究.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6(25):1051-1052.
[4]陳新忠,張建偉,王保國.舒芬太尼術后鎮痛在顱腦手術患者的應用.臨床麻醉學雜志,2008,10(24):753-755.
[5]白麗琴,王繼堃,傅文,等.云南省丁丙諾啡片與安定、鹽酸異丙嗪等多種藥物混合濫用的潛力分析.中國藥物依性雜志,2009,18(30):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