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睿
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戰略陣地,高校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教學活動和學生工作,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將黨史教育貫徹落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黨執政的歷史經驗,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
中國共產黨已誕生了90年,一部中共黨史,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奪取新勝利的歷史,是一幅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壯美畫卷。黨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提高高校學生政治理論素質方面,一直起著其他內容無法代替的作用。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認真鉆研黨史,在課堂上把理論講授同黨史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豐富教學內容,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廣大高校學子學習一次、受益一生的良師益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接受的高校教育中的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門課程,而黨史教育又是思政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爭取解放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史實,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最生動體現,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90后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果對黨史不熟悉、不研究,不能從黨的歷史進程中把握黨的理論的發展變化,導致理論教學同黨史脫節,只能使學生感到課堂枯燥無味,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05方案”實施以后,全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統一教材,科目將由原來的七門減少到現在的四門,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共黨史的內容被分散到這幾門課程中,但實際上這四門公共課都離不開黨史,而且關系極為密切,因為這幾門學科的原則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這個實際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的各項偉大事業,這是理論從實際出發并相互結合的過程。我們應當認識到,思政課的教學不應僅僅是被動應對刪減的課程、壓縮的版面和新增的內容,最重要的是結合重大歷史背景和現實發展進行講授,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中共黨史是一個豐富的教學寶庫,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經過28年武裝斗爭,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探索中不斷曲折前進的歷史;是一部改革開放以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開拓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性提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成果的歷史。總之,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這樣的知識寶庫是我們在思政課教學中獲取教學資源的寶貴源泉。
目前,“05方案”的高校思政課教材理論闡述多、歷史背景少,即便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主要梳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170年的抗爭和自強歷程,也不可能專門對黨史進行大篇幅撰寫。如果照本宣科、理論說教,學生很難理解也不愿深入學習。對此,思政課教師應加強備課,充分發掘教材中的黨史資源,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授課,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和吸引力。
例如,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來說,在講解“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時,可以結合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來講授,告知學生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需要經歷長期的努力,大約到本世紀中葉才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使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比如,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來說,在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時,可以結合我們黨歷史上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七大等具體史實,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來之不易展現得淋漓盡致,揭示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從而引導90后深入理解現階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再如,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來說,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時,可以結合我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的三次“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解放戰爭等史實,把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艱辛講清楚、講透徹,進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難摸索和成功實踐有更加深刻的認同。
又如,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來說,在講解“人生觀和價值觀”時,可以結合李大釗英勇就義、劉胡蘭寧死不屈、江姐大義凜然、焦裕祿敬業奉獻等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年代的愛國事跡,大力宣傳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奮斗實踐中,表現出來的革命精神、創業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和民族精神,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讓學生們感同身受,達到提高思想素養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思政課教學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在把黨史貫穿于思政課教學的同時,也應當創新教學形式,開辟熱點問題討論平臺,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深刻理解理論的內涵和實質,激發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讓教師和學生都能身臨其境,發掘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真正認識到黨史教育的現實生命力和強大影響力。
首先,要把加強黨史教育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毛澤東》、《鄧小平》等紀錄片,以及《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的影片,真實再現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開創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情境。
其次,應當組織各種課堂討論、辯論,并組織“五四”青年節和“七一”建黨紀念日的朗誦、宣誓等活動,加深學生對黨的發展壯大歷程的了解和認同。例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時,可以讓學生就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巨大變化進行討論,增強對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
此外,我們在課堂上還可以開辟“課前十分鐘”的新探索。課前讓學生精心準備,課上由個人或小組登上講臺,結合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就黨由小到大及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黨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艱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進行觀點講述,使黨史教育與課程教學以及社會熱點問題相互結合、相互促進、融會貫通,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當前,我國正處于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各類社會矛盾相對集中凸顯的時期,這迫切需要加強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正確認識黨、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因此,課堂上的引導和課下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從每門思政課教學中拿出一定的學時進行黨史實踐教學。
回顧黨的歷史,從星星之火到全國燎原,從崢嶸的抗爭歲月到火紅的建設年代,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留下了令人回味無窮的足跡。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施洋烈士陵園、二七紀念館、八七會議舊址等革命圣地進行參觀考察,沿著歷史的軌跡去尋訪黨曾經走過的歷程,使他們直接面對昔日的革命情懷,增強學生的“紅色記憶”,感受久違的革命激情,開闊視野、升華心靈,充分發掘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愛國熱情,并寫成小論文上交,從而保證黨史教育進課堂真正落到實處。
此外,可以利用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等,集中開展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英模事跡、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勞教所、農業試驗基地、煉鋼車間等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同學們了解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了解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和社情,認清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從而使他們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在90年的輝煌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取得了無數偉大成就,如今已經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共產黨90年的奮斗歷程,就是一部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鮮活歷史。因此,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把黨史教育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中,使理論熱點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是豐富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手段,也是對青年學子進行黨史教育的時代要求。

[1]李波.淺析黨史教育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2]張強.加強和改進當代大學生黨史教育工作芻議[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12).
[3]賈濤.加強高等職業學校學生黨史教育的路徑探析[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