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薛濱勇,蘇 艷
(遼河油田中心醫院骨外科1、藥劑科2,遼寧 盤錦 124010)
腰椎滑脫癥是一類多病因同表現脊柱疾病,傳統治療方法為后外側植骨融合術(PLF),但患者存在較多脊柱不穩、假關節形成、內固定松脫等術后并發癥[1],筆者為探討更有效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手段,用腰椎后路360°環形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患者50例,并與50例常規行PLF的同類疾病患者作療效的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100例均為2005-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腰椎滑脫患者,平均隨機分為PLF組和環形融合組,PLF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平均(47.3±3.4)歲;按Newman分類,峽部裂滑脫24例,退行性滑脫26例;按Meyerding分度,Ⅰ度10例,Ⅱ度28例,Ⅲ度12例;滑脫部位:L317例,L422例,L511例;其中下腰痛者45例,下肢根性放射性疼痛者42例,間歇性跛行者31例,足趾背伸肌力減弱者17例,踝反射減弱者13例,會陰部麻木者5例。環形融合組50例,男37例,女13例,平均(48.1±3.6)歲;按Newman分類,峽部裂滑脫26例,退行性滑脫24例;按Meyerding分度,Ⅰ度12例,Ⅱ度25例,Ⅲ度13例;滑脫部位:L315例,L422例,L513例;下腰痛者48例,下肢根性放射性疼痛者40例,間歇性跛行者30例,足趾背伸肌力減弱者18例,踝反射減弱者17例,會陰部麻木者4例。全部病例均經過X線正側位片、MRI等檢查證實Ⅰ~Ⅲ度腰椎滑脫,經3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無效,并有不同程度椎管狹窄、椎間隙狹窄。
1.2 治療方法 環形融合組:患者取俯臥位,做后正中切口。以滑脫節段為中心,充分顯露兩病變節段棘突、椎板、關節突、橫突。先于滑脫椎體及下位椎體各植入兩枚椎弓根螺釘備用。再行椎板切除、神經減壓,根據實際情況保留關節突、椎板。牽開保護硬脊膜、神經根,顯露、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利用撐開器撐開椎間隙和提吊釘使椎體復位,使滑移椎節達到解剖復位,恢復為生理性前凸,應用減壓所得骨質或去取髂骨或Cage做后路椎體間融合術(PLIF)。經C型臂X線機證實復位滿意,加壓牢固。最后行后外側植骨融合術(PLF),完成了360°環形融合植骨。PLF組:常規行后外側植骨融合術,不再贅述。
1.3 術后處理 術后臥硬板床,24~48 h拔除引流管,術后2~3 d雙下肢主動、被動功能鍛煉,術后2周帶腰圍下地活動。對患者行康復指導,定期復查X線片。
1.4 效果評價 兩組均于術前及術后1個月常規行X線片檢查,檢查脊柱后凸角、Cobb's角,并行日本矯形外科協會評分(JOA)及Oswestry評分評估客觀、主觀療效,行組間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SPSS13.0軟件處理,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手術前后Cobb's角比較表1顯示,PLF組和環形融合組手術前后Cobb's角均明顯下降,術后均值均小于10°,手術前后角度差值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環形融合組角度下降幅度大于PLF組。
2.2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治療前后JOA腰椎評分變化情況 表2顯示,PLF組、環形融合組治療后運動能力、感覺能力、膀胱功能及JOA總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以上各項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差值組間比較,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環形融合組JOA評分各項指標恢復優于PLF組。
2.3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術前術后Oswestry評分 表3顯示,PLF組、環形融合組手術前后Oswestry評分均明顯上升,術后均值均大于80%,手術前后評分差值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環形融合組術后病人Oswestry評分上升幅度大于PLF組。
表1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手術前后Cobb角比較(°,±s)

表1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手術前后Cobb角比較(°,±s)
注:PLF組手術前后比較,*1P<0.05;*2環形融合組手術前后比較,△P<0.05;兩組手術前后差值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 差值PLF組環形融合組505030.5±4.231.2±4.18.3±3.2*1 3.1±1.2*2 22.2±3.228.1±4.3△
表2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治療前后JOA腰椎評分變化情況(分,±s)

表2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治療前后JOA腰椎評分變化情況(分,±s)
注:*1組內配對t檢驗,t=4.32,t=3.56,t=4.12,t=4.35,均P<0.05,*2組內配對t檢驗,t=4.11,t=3.12,t=3.98,t=3.21,均P<0.05,*△前后差值組間比較,t=3.21,t=2.98,t=3.24,t=3.12,均P<0.05。
組別 例數PLF組50環形融合組50時間點治療前治療后前后差值治療前治療后前后差值運動能力20.4±3.328.1±4.37.7±2.1*1 20.5±4.132.2±3.911.7±3.2*2*△感覺能力29.5±4.238.6±5.39.1±3.4*1 28.9±5.143.3±5.514.4±3.7*2*△膀胱功能3.1±1.36.2±2.03.1±1.3*1 3.3±1.48.5±2.24.2±1.4*2*△總分53.0±7.572.9±8.219.9±6.3*1 52.7±7.684.0±8.931.7±6.9*2*△
表3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術前術后Oswestry評分(%,±s)

表3 兩組腰椎滑脫患者術前術后Oswestry評分(%,±s)
注:*1PLF組手術前后比較,P<0.05;*2環形融合組手術前后比較,P<0.05;△兩組手術前后差值組間比較,P<0.05。
組別PLF組環形融合組差值38.8±3.251.0±4.3△例數5050術前45.5±6.244.2±6.3術后84.3±3.2*195.2±2.4*2
3.1 腰椎后路環形融合術的設計思路 到目前為止,椎骨融合仍是治療腰椎失穩的主要手段,任何堅強的內固定均需要借助牢固的骨融合以發揮固定效果[2]。骨融合不良易導致假關節、內固定松動、折斷等嚴重并發癥。近年來骨融合的重要性為越來越多學者所認同,本研究基于此進行提高融合效率和質量的探討。PLF是椎板、小關節、橫突間的植骨融合,目前在腰椎滑脫的治療中應用較廣,單純的后外側融合術,橫突比較細小脆弱,橫突間距寬,小關節突部分切除或完全切除,后路固定系統占據部分空間,有效植骨床不足,單純后外側融合融合質量較差,融合率較低,容易導致假關節形成等并發癥。根據腰椎負荷均分原則[3-5],椎體所受負荷大部分在椎體前柱,環形融合術通過椎間植骨、Cage的植入,實現背側加壓和融合,重建了腰椎的正常載荷分布,理論上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遠期療效。本研究從以上理論出發,探討腰椎滑脫的新治療思路。
3.2 后路環形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的療效評價 理論上,后路360°環形融合術能全方位加固腰椎,防止腰椎再滑脫。概括來說有如下優勢:(1)能夠同時行椎弓根系統內固定,通過脊柱三柱固定提高穩定性和融合率。(2)避免前路入路可能導致的大血管損傷和臟器損傷。(3)加做PLF既增加植骨面積,又通過融合前柱重建正常的負重力線,同時提高量和質,雙重保障融合的成功。(4)可以同時解決椎間盤源性疼痛,減少術后腰痛并發癥。本研究通過影像學檢查、客觀量表、主觀感首等三方面評估后路環形融合術的治療效果。結果數據表明,環形融合組術后影像學改善效果更為顯著,術后后凸Cobb's角(°)改善幅度顯著優于PLF組(P<0.05),術后Cobb's角均數達5°以下。JOA評分系統在腰椎疾病治療上應用廣泛,充分評估患者運動能力、感覺能力、膀胱功能的變化,能較為客觀評價腰椎疾病的治療效果[5]。本研究顯示,PLF組、環形融合組治療后運動能力、感覺能力、膀胱功能及JOA總分均較治療前提高,而環形融合組JOA評分各項指標恢復優于PLF組(P<0.05)。顯示環形融合組對患者各項功能的恢復更為有效。Oswestry評分系統由Frirbank等設計,通過簡單問卷方式評價患者主觀改善的程度,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同[6]。本研究數據顯示,環形融合組術后病人Oswestry評分上升幅度也大于PLF組,顯示環形融合術能更好改善患者主觀癥狀,從而更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符合人文要求和醫學模式發展的需要。
[1]張忠民,金大地,陳建庭,等.重度腰椎滑脫脊柱序列功能重建[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4):302-306.
[2]李 健,王 勝,楊 波,等.脊柱微創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
[3]寧志杰,賈連順,王 巖,等.骨科臨床新進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7.
[4]胡文凱,王文軍,蔡 斌.椎間融合器B—Twin聯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療輕度腰椎滑脫癥[J].海南醫學,2008,19(11):14-16.
[5]Ruf M,Koch H,Melcher RP,et a1.Anatomic reduction and monosegmental fusion in high-grade developmental spondylosthesis[J].Spine,2006,31:269-274.
[6]陸延仁,袁克儉,張長杰,等.骨科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