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孫紅梅
中醫院校中西醫結合基礎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現狀與展望
王謙,孫紅梅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100029)
中醫院校;中西醫結合基礎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
研究生擴招之后,如何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對我校已畢業研究生和在讀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調查了30人,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公共課、必修課和專業課。筆者分析了目前的課程設置情況,為將來研究生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依據。
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學習采用學分制,總學分應達到36學分。課程分為學位課、必修課和選修課。學位課包括3門公共課、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必修課是碩士研究生必修的課程,共4門。博士研究生無明確的學分要求,只規定了要求學習的課程門數,包括馬列主義理論課、外語、2門基礎理論課和1門專業課(見表1)。

表1 中西醫結合基礎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情況
通過對公共課和必修課的課時、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已畢業研究生對上述課程的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基本認可,認可度最高的課程是計算機應用,授課方式認可度達94%,認可度最低的課程是自然辯證法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授課方式認可度均為65%。已畢業研究生普遍認為自然辯證法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課時數偏多。大多數在讀研究生對自然辯證法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授課時數和考核方式不滿意,對于其他課程基本滿意。
通過調查,學生反映出公共課和必修課課時數較多,希望能改革政治理論課。同時也有些學生提出部分專業課與本科階段所學內容重復較多。絕大多數研究生希望能夠參與教學活動,增加實踐經驗。在課程設置上,學生普遍認為選修課程開設數量不足,能反映前沿、交叉的綜合性課程相對較少,可供研究生自選的課程十分有限。課程內容更新較慢,新知識、新進展、新成果、新技術內容較少。缺乏對所設置課程長期、統一的質量評估。

表2 研究生對中西醫結合基礎專業課程的評價情況(%)
3.1 明確課程定位,分層次教學
目前,我校中西醫結合基礎專業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定位不夠明確,碩士生、博士生選修同樣的課程,有些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太難,有些則認為太簡單。有的學生碩士和博士均在我校學習,碩士期間已經學習過的課程,博士期間因可選課程數量有限,只能重復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中,應明確課程定位,確定目標人群,針對碩士生、博士生的不同層次,科研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的不同培養要求,分層次教學,建立清晰的、層次化的教學體系[1]。
3.2 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研究生課程中僅有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和實驗動物2門課程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其他課程均為理論課。實踐中發現,研究生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基本的實驗操作訓練。今后應加強對研究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開設現代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課程,介紹當代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最新和最常用大型實驗儀器設備的實驗原理、應用范圍等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研及創新能力,促進自主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3.3 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建立一套適合于各中醫院校研究生課程的評價體系,進行經常性評價,有利于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教學互動,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2]。
[1]吳萍,陳改清,鄒桐,等.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建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6):106~107.
[2]宋漢君,邱洪斌,王素梅,等.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6):91~92.蕢
book=128,ebook=22
G640
A
1671-1246(2011)14-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