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文獻
韓國科技發展軌跡及啟示
文/劉文獻

韓國取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經驗,就是在廣泛吸收各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始終把增加R&D經費和人員投入,培養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
韓國是一個由貧窮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典型代表。至2006年,韓國在半導體、手機、液晶顯示技術、造船業競爭力名列世界第一,技術競爭力居世界第六,科學競爭力居世界第七,創造了令世人驚奇的“漢江奇跡”。相比之下,韓國的地理環境、地域面積和總人口與浙江相近,其文化也受我國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研究分析韓國科技發展的軌跡,對浙江科技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韓國取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經驗,就是在廣泛吸收各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始終把增加R&D經費和人員投入,培養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經過多年發展,韓國已形成了以企業為研發主體,國家承擔基礎、先導、公益研究和戰略儲備技術開發,大學從事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并有健全法制保障的國家創新體系。韓國的R&D經費投入狀況與其經濟和科技發展進程密切相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的科技發展及研發經費投入增長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模仿階段(1960-1980年):主要是對先進技術的學習與模仿。1962年,韓國制定了第一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其目標是通過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尤其是輕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經濟增長。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韓國經濟發展重點轉向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而為更好地消化、利用引進的先進技術,韓國開始增加R&D經費投入,1964年的投入額僅為14億韓元,1980年則上升到2117億韓元。
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階段(1980-1990年):這一階段韓國政府將“貿易立國”、“重化工立國”戰略轉變為“尖端科技立國”,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高技術產業。科技政策的重點是提高國內的R&D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改善勞動生產率的需求。1982年,韓國科技部啟動了旨在增強技術研發能力和競爭力為目標的“國家R&D計劃”,以增強國內R&D機構在核心領域的研發能力。在這十年中,韓國的R&D經費投入總額從1980年的2117億韓元增加到1990年的32105億韓元,將韓國的科技創新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
自主研發與消化吸收并舉階段(1990-2000年):這階段韓國政府為加快發展新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投入巨大財力發展信息技術等十大尖端產業技術,建立了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等尖端產業基地。為加快科技進步,韓國政府實施了許多促進自主創新的措施,主要包括:實施“高水平先進國家計劃(1992年)”和“科技創新五年計劃(1997-2002年)”,1997年通過“科技創新特別法”、實施“創造性研究行動(1997)”,并開始強調以民間研發體系為主導、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通過這些措施,韓國10年中的R&D經費投入額從1990年的32105億韓元增加至2000年的138485億韓元,位居世界前列。
以自主創新為主的階段(2000年至今):進入21世紀,韓國發展的目標是建立創新主導的經濟結構和以科技為中心的社會。R&D經費投入的原則與重點也相應發生了改變。一是國家創新體制從政府主導、研發為中心轉向民間主導、技術擴散為中心;二是R&D投入從注重投資規模擴大轉向注重提高效率的投資分配戰略;三是研發體系從強調本國獨立自主研發轉向全球網絡型研發。R&D經費投入至2008年達到344981億韓元。根據2009年OECD發布的《主要經濟指標》(2009/2)數據,2007年韓國的R&D經費占全球R&D經費投入比重為2.98%。
R&D經費投入強度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R&D/GDP小于1%,則經濟處于發展初期,缺乏創新能力;達到1%-2%之間,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大于2%,經濟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創新能力比較強。
韓國的R&D經費投入有兩個快速增長期:一是在上世紀80年代,R&D經費投入強度從1980年的0.54%提高到1990年的1.68%,10年增加1.14個百分點;二是在進入21世紀后,R&D經費投入強度從2000年的2.30%提高到2008年的3.37%,8年增加1.07個百分點。
在R&D經費的來源與執行上,政府與民間部門對研發經費的投入比例,從1970年的77∶23轉變為2007年的26∶74。企業不僅在研發經費的投入上,而且在研發活動的執行上也成為主體。2007年研發經費支出中,企業、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6.2%、10.7%和13.1%。
在研發經費投向上,隨著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韓國開始注重提高基礎研究的水平。2007年韓國研發經費投入中,基礎研究占15.7%、應用研究占19.8%、開發研究占64.4%;基礎研究比重比1994年提高1.4個百分點,投入經費年均增長率達11.96%,高于應用研究(9.62%)和開發研究(11.53%)。
1995年,浙江R&D經費投入1.09億美元,約為韓國的8.9%,2007年達到38.76億美元,約為韓國的9.2%。從R&D經費投入強度來看,1995年后,韓國的R&D經費投入強度在2.37%-3.21%之間,而我國在1995-2001年間的R&D經費投入強度都在1%以下,2002后突破1%,2008年才達到1.54%。這說明韓國的經濟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入創新驅動階段,我國則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差距是較明顯的。浙江的情況也基本類似,至2004年R&D經費投入強度都在1%以下,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直到2006年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1.42%;2007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達1.52%,列全國第12位;2008年為1.61%,列全國第11位,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發行科技國債,增加研發經費投入。為滿足不斷增長的科技投資需求,解決因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有限,難以持續擴大政府科技投資的難題,2005年韓國決定通過發行國債開辟科技投資的財政渠道。2006年國會通過決議把國債收入編入科學技術振興基金運營計劃中,由科技部負責管理和分配。2006年、2007年共發行科技國債4767億韓元,用于研發活動。建議浙江在不斷增加政府研發經費投入,發揮好財政科研經費引導作用的同時,借鑒韓國政府發行科技國債的經驗,籌集民間資金,開拓科技投入財源。積極探索科技金融工作的新路子,完善非政府基金和其他民間資金進入研發領域的配套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成果管理應用體制,加速研發成果轉移轉化。研究開發成果的管理應用是新科技管理體制中重點內容之一。韓國政府為建立科學、有效的R&D投入管理體制,于2006年頒布實施了《國家研究開發事業成果評價及成果管理法》,該法以研究成果評價為中心內容,規定了研發事業不同主體的責任、評價原則,兩級評價方法和評價程序,每五年制定實施一次《研究開發成果評價基本計劃》。該法從法律上明確了政府及研發主體在成果管理中的具體責任。浙江可以借鑒這一做法,研究制定研發成果管理評價法規和制度,明確成果管理中各方的責任。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立研發成果數據庫,加快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工作。
調整研發經費支出結構,提高基礎研究的比重。基礎研究活動作為新知識產生的源泉和原創性發明創造的先導,是開展原始創新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將制約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和深入持續的發展。從“十一五”情況看,浙江基礎研究獲得國家基金資助僅次于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在一些領域具有較強優勢。但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總研發經費的比重太低(2007年只有1.52%),與自主創新的內在要求相差甚遠。在近年全省各界科技創新熱情高漲,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浙江應積極調整科技經費的投自結構,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逐步提高基礎研究在R&D活動中的比重,促進自主創新能力與水平的提升。
加大R&D活動資金扶持力度,提高R&D水平。2008年,浙江的R&D人員達到16.03萬,居全國4位;浙江R&D人員數和人均R&D經費都在迅速提高,但是與OECD國家甚至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絕大多數發達國家R&D人員人均R&D經費在10-20萬美元之間,而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在人均5-10萬美元。2008年,浙江R&D人員人均R&D經費支出額僅3.11萬美元,約為韓國的1/4。提高研發人員人均研發經費扶持強度,是保障研發活動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的必要物質基礎。今后一個時期,浙江一方面要增加R&D投入強度,提高扶持力度,同時要加強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團隊的培養、引進,結合國家“千人計劃”和浙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計劃”的實施,培養和引進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R&D研究工作,加快提高自主研發水平。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