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家富到大家富”

楊軼清,現任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商業思想和企業策略學者。長期致力于轉型期中國民營企業的研究和實踐,關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沖突與交融。先后任職于傳媒集團、知名企業集團高管和工商大學學術研究工作,對民營企業的甘苦冷暖和表癥暗疾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被譽為知曉企業家酸甜苦辣的浙商貼心人。
在技術管理人才短板制約日益嚴重、“用工荒”成為常態的嚴峻形勢下,尊重員工善待員工,勞資雙方形成命運共同體,必須上升到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上去認識
9月28日是至圣先師孔子的誕辰日,也是方太員工期盼的節日。因為這一天,他們可以“股東身份”從老板茅理翔那里領到一筆股份紅利。
2010年下半年,方太在浙商群體中率先推出“身份股”。規定凡在方太工作滿兩年的員工不需要出資,只要根據自己在方太工作的年限和貢獻多少,即可擁有相應的“身份股”,最少1股上不封頂。其性質類似于當年晉商的“身股”制,首批獲得持股資格的員工有1300多人。方太規定每年拿出利潤的5%用于“身份股”分紅,每年的端午節和孔子誕辰日分紅兩次。
隨著市場競爭的深入,企業的利益共同體理念逐漸被認知。不少浙商開始與團隊或合作伙伴大幅度分享股權和資產,以共創共享實現共同發展。
從發展趨勢來說,創始人股權的不斷稀釋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稀釋的過程就是人才和資源集聚壯大的過程。“財散人聚”是未來浙商升級發展的題中之意。有明智的浙商已經開始主動自減股權!
國內民營旅游酒店業排名第一的開元旅業董事長陳妙林已著手開始他的“減持”行動,逐步將自己的股份分給團隊成員。在未來3年,他將不斷進行內部股權激勵,培養100個千萬富翁。而自己持股將從最高時的70%逐步減到34%。并明確表示未來不會讓自己的子女接班。
2008年,知名民營企業飛躍集團資金鏈斷裂陷入困境,在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下,飛躍事業創始人邱繼寶努力自救。經過一系列艱苦的業務和資產重組,飛躍最終絕地重生。在重組后的“新飛躍”股權結構中,飛躍集團退居二股東,邱繼寶讓出了飛躍集團多達69%的股份。而馬云在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具有一定的樣本意義。作為創始人,馬云在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持股不足5%。而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時,享受股權激勵的員工占到當時員工總數的九成以上。馬云的這一取舍,與阿里的成功顯然有著深刻的聯系。
目前,在“三荒三高”折磨下的浙江民營企業要完成轉型升級,前提是企業家要提升發展,即“浙商向何處去”的問題?意味著我們的“老板文化”需要有機更新,“老板”不僅是身份和地位,更是一個職業,只有老板的職業化,才可能有優秀的人才團隊和公司法人。
在“寧為雞頭,不為牛后”的文化傳統下,自減職權比自減股權更不容易。但是“不做董事長做董事,不做董事做股東”的心態,在合作整合的市場環境下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做“減法”的謙退讓賢心態,才能真正引進和培養人才,才能實現深度的合作融合。
如今已經成為臺州縫紉機行業龍頭企業的杰克集團董事長阮福德,數年前辭去核心企業新杰克董事長職務,將董事長職位拱手交給一位外人,自己轉任副董事長。而新聘請的董事長同時擔任法人代表,也擁有股份,儼然就是“老板”。
不是引進“職業總經理”而是“職業董事長”,像阮福德這樣魄力的浙商眼下還是不多,但這一人才為本的經營哲學代表了未來的趨勢和方向。在從董事長退居副董事長的過程中,阮福德完成了“老板職業化”的升級。
在技術管理人才短板制約日益嚴重、“用工荒”成為常態的嚴峻形勢下,尊重員工善待員工,勞資雙方形成命運共同體,必須上升到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上去認識。方太“身份股”制度,意味著即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實現股權激勵全覆蓋,讓員工共享企業成長,提高了員工的凝聚力和歸屬感。而杰克縫紉機引進“職業董事長”,代表的是浙商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自家富到大家富”,從“讓他干到他要干”,才有可能為創業提供持久不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