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冬梅
入世十年給浙江帶來了什么
文/張冬梅
入世的十年,浙江外貿、外資和境外投資發展速度都遠高于同期浙江經濟發展速度,開放型經濟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大大增加
中國入世,包括浙江在內的整個中國獲得了最多的利益。浙江外貿、外資和境外投資發展速度都遠高于同期浙江經濟發展速度,更遠高于浙江人均收入發展水平;浙江開放型經濟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大大增加、拉動作用增強。以2010年與中國入世前的2000年相比,一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
——經濟實力大大增強。2000年浙江省GDP6030億元,到2010年達到27100億元,比2000年增長3.5倍。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254元;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7359元,比2000年增長1.95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1303元,增長1.66倍。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旅游、就學。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0年,浙江外貿進出口278.3億美元,其中出口194.4億美元、進口83.9億美元;2010年浙江進出口2534.8億美元,其中出口1804.8億美元、進口730億美元,分別增長8.1倍、8.2倍和7.7倍,越來越多的“浙江制造”走向全球。
——外資規模穩步擴大。2000年浙江合同利用外資25.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1億美元,到2010年,浙江合同利用外資達到200.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0億美元,分別增長7倍和5.8倍。2011年7月底,全省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658家,實際利用外資940.9億美元,推動浙江產業規模擴大和結構調整。
——境外投資跨越式發展。2005年,浙江境外投資中方投資額僅為1514萬美元,2010年達到33.6億美元,增長220.9倍。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額2000年為4.3億美元,2010年為29.1億美元,增長5.8倍。

截至2010年,中國加入W TO的所有承諾已全部履行完畢,建立起了符合規則要求的經濟貿易體制。浙江發揮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領先全國的比較優勢,著力在與國際接軌、體制機制創新上走在全國前列。2002年4月22日,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行動計劃》,部署浙江應對W TO的18項主要工作,確定了各項工作的牽頭單位,設立了浙江應對加入世貿組織聯席會議及辦公室,并成立了W 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各部門按照《計劃》的分工要求,建立了相應的工作班子,組織力量進行對策研究,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并逐步加以落實。
——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規。對不符合W TO規則和中國入世承諾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進行了全面清理,全省(不包括杭州、寧波)共清理地方性法規172件,政府規章160件,部門政策措施3342件。制定了一批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急需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包括《浙江省標準化管理辦法》、《浙江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等地方法規和《浙江省檢驗機構管理辦法》、《浙江省社會中介機構管理辦法》、《浙江省動植物檢疫實施辦法》等政府規章。特別是加大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
——簡化審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為建立和健全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培育和完善與國際市場相統一的市場經濟體制,各級政府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為突出的是第二輪審批制度改革,省級部門共取消、不再行政審批和調整了853項審批項目,削減幅度達到53.1%,審批時限提速27.8%;推行了政務公開,全省縣以上政府的政務公開推廣面達到100%。
——進行W TO知識宣傳普及。全省上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宣傳普及活動,省內惟一的W TO研究咨詢機構W 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編寫了100余萬字的教材,廣泛普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W TO相關法律和規則知識,全面做好企業的信息咨詢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
出擊”的要求,完善預警體系和制度建設,加強對主要出口市場和主要出口商品監測。
調整外經貿政策適應國際規則。入世后,全省按照W TO規則及入世承諾,取消了那些觸及“紅箱”規則的政策,代之以W TO規則允許的各項扶持政策。如設立支持中小企業參加境外參展、產品認證、國際市場宣傳等的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走出去”戰略專項資金,支持外經貿企業赴重點發展中國家投資生產銷售的“對發展中國家投資貿易專項資金”,對省級外貿企業出口信用保險保費補助的出口信用保險扶持資金等,使浙江的對外經貿體系與世貿組織的規則相一致,貿易體制和環境更加穩定,更具可預見性,促進了全省外經貿發展。
大力吸引外資來浙江投資。根據入世承諾,中國加大在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力度,在按世貿組織規則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中,中國已經開放了100個,為外國服務提供者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準入機會。浙江抓住機遇,拓展引資新領域,服務業利用外資項目已涉及商業、金融、保險、證券、中介、旅游、通訊和會展等多個領域,服務業利用外資創新高。2010年,服務業合同外資81.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1.4億美元,分別占全省總數的40.5%和37.7%。
鼓勵進口加快產業升級。入世以來,在貨物貿易領域,中國按照承諾逐步削減關稅水平,關稅平均水平從加入前的15.3%降低到2009年的9.8%,其中農產品平均關稅為15.2%、工業品平均關稅為8.9%。浙江積極抓住機遇,鼓勵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原材料等,促進產業升級,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入世十年,中國一直是全球貿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國家,而浙江省更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為做好應對工作,浙江省設立了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和產業損害調查局,強化反傾銷應訴和起訴工作的指導與協調,政府部門、行業組織與企業聯動應對貿易摩擦的工作隊伍基本形成。按照“關口前移,主動
風靡全球的i Phone,“中國生產,全球發售”,但中國只是負責組裝i Phone的元件,核心元件和設計都是從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引進的。一部i Phone手機的批發價是179美元,而從附加價值來看,中國僅獲得6.5美元的加工費。這是中國外貿的一個縮影,也是浙江外貿的一個寫照。入世10年,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浙江外貿出口位居全國第三,但開發和創新能力不足。浙江是一般貿易大省,加工貿易占比相對較低,民營企業出口占據半壁江山,但“貼牌加工”仍是主要出口形式,自主設計、自主品牌仍處于起步階段,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滯后。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發達經濟體回歸實體經濟的腳步正在加快,新興市場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加大力度爭奪制造業的全球市場。當前國際市場需求相對萎縮,區域間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人民幣升值加速、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困難和成本增加等等,多種因素疊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向外拓展,擠壓中國企業利潤空間。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形成的依靠資源消耗和低廉的人力成本為主要競爭力的中國外向型經濟本身面臨著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今后5-10年是中國經濟的轉折時期,在“硬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如何提高自身在核心技術、知識產權、規則制定等方面的軟實力,如何更大程度的激發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提高開放型經濟的內涵和質量,無疑是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入世的第二個十年,浙江要抓住戰略機遇期,繼續走在前列,率先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省委“創新強省、創業富民”總戰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緊緊圍繞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培育,以增強綜合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為目標,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全面實施商務工作“雙十行動計劃”,大力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擴大浙江產品的市場份額,著力構建搞活流通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推動消費和外貿結構調整,著力穩定和有效利用外資,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推進各類商務平臺建設,營造良好的商務發展環境,進一步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
浙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