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偉,俞志宏,張耿苗,鄭偉娟
(1.浙江省紹興縣陶堰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浙江 紹興 312036;2.諸暨市農技推廣中心,浙江 諸暨 311800;3.紹興縣稽東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浙江 紹興 312061)
水稻品種合理搭配是實現雙季稻高產的重要措施。近年來,隨著紹興市晚稻種植面積的增長,晚粳雜交稻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2008年,全市晚稻播種面積9.96萬 hm2,雜交晚粳稻面積就有1.66萬hm2。2010年,作者引進了2個晚粳稻品種,與3個早稻品種搭配進行了試驗,望能為早晚稻品種選擇提供依據。
早稻品種3個:浙408(中熟),金早47(中熟)和中嘉早17(中熟);晚稻品種2個:浙優12(中遲熟、雜交)和紹粳18(中遲熟、常規)。
試驗設在紹興縣皋埠鎮五和村,前作冬閑田。試驗設:處理1早稻浙408+晚稻浙優12;處理2早稻金早47+晚稻浙優12;處理3早稻中嘉早17+晚稻浙優12;處理4早稻浙408+晚稻紹粳18;處理5早稻浙408+晚稻紹粳18;處理6早稻浙408+晚稻紹粳18等6個處理。小區面積10 m2,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早稻4月7日播種,5月10日移栽,晚稻6月22日播種,7月25日移栽。其他管理如大田常規。
調查生育期,主要農藝性狀,產量。
早稻品種浙408、金早47和中嘉早17拔節期、抽穗期、收獲期基本一致。
各處理均是6月5日拔節,6月18日抽穗,7月29日收獲。晚稻品種浙優12各處理抽穗期為9月10日,比紹粳18提前2 d,兩者收獲期一致,均為11月15日。
2.2.1 早稻
從表1中看出,處理1-6中3個品種株高相近,平均80 cm左右,以中嘉早17最高,浙408次之,金早47第3。穗長以中嘉早17最長,為20.5 cm,浙408次之,金早47最短。有效穗數浙408和金早47相同,為420萬·hm-2,中嘉早17最低,比前兩者少31.5萬·hm-2。每穗總粒數以中嘉早17最高,為126.0粒,浙408和金早47相近,分別為115.2粒和116.1粒。每穗實粒數以中嘉早17最高,為76.5粒,其次是浙408,為69.3粒,金早47最少,為66.0粒。結實率以中嘉早17最高,為60.7%,其次為浙408的60.2%,最低為金早47的57.0%。3個品種千粒重接近,平均為27.0 g。
2.2.2 晚稻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1-3的浙優12平均株高96.7 cm,比4-6處理的紹粳18的106.4 cm矮9.7 cm;穗長平均為18.1 cm,比紹粳18的16.8 cm長1.3 cm;有效穗數平均為231萬·hm-2,比紹粳18的256.5萬·hm-2少25.5萬·hm-2;每穗總粒數平均為244.2粒,比紹粳18的168.5粒多75.7粒;每穗實粒數平均為159.2粒,比紹粳18的130.2粒多29.0粒;結實率平均為65.2%,比紹粳18的77.2%降低12.0個百分點;千粒重平均為23.7 g,比紹粳18的25.4 g輕1.7 g。

表1 早稻品種植株形態及經濟性狀

表2 晚稻品種植株形態及經濟性狀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3和處理1全年產量水平無顯著差異,與其他4個處理的差異達到顯著和極顯著水平;處理1與處理2全年產量水平無顯著差異,與處理4,5,6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6與處理4全年產量水平無顯著差異,與處理5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3 早晚稻搭配的全年667 m2產量
以早稻中熟品種中嘉早17、浙408與晚稻中遲熟品種浙優12搭配較佳,生育期適中,每穗總粒數和實粒數多,結實率高,全年產量較高,適宜在本地推廣應用。雜交晚粳稻品種浙優12綜合性狀良好,產量水平比常規晚粳稻品種增產達到極顯著,雜交優勢明顯,可作為晚稻品種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