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濟銘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
2008年10月,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會議召開。要求在小城鎮建設中應注重特色,形成“一鎮一產業,一鎮一風貌”。成都市明確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的基礎性工作,作為推進災后重建和試驗區建設的重要舉措。目前,成都市已確定11個市、縣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示范點,隨著該項工作的不斷推進,城鄉環境品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城鄉風貌得到了明顯的改進。但是,一層皮式的改造方式及治標不治本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本文結合蒲江縣成佳鎮具體的規劃項目,從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角度,探討如何在規劃實踐中使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擺脫只停留于簡單粉飾的尷尬局面,提出一些有借鑒價值的建議。
2008年12月,作為11個試點市、縣之一的蒲江縣召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提出實現“天藍地綠、山清水秀、市容整潔、村莊秀麗”的發展目標,將成佳鎮作為第一批示范點進行先期改造。
成佳鎮位于成都市蒲江縣域西南邊緣,與雅安市交界處(圖1)。區域地勢以淺丘為主,自然環境優美,全鎮森林覆蓋率達57%,擁有“三湖一閣”省級風景名勝區中的長灘湖景區,旅游資源豐富。成佳鎮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茶馬互市時代,這里曾是川藏茶馬線的起源區域,有著2000多年產茶史,享有川藏茶馬古道第一鄉的美稱。成佳鎮的產業特色顯著,作為蒲江縣三大經濟支柱一之的茶產業基地就位于成佳鎮。隨著標準化茶園的建設,成佳鎮已被評為“國家級標準化茶葉示范區”和“川西茶區的核心區”。

圖1 區位示意
雖然,成佳鎮擁有良好的發展潛力,但是,由于長期受到建設投入的影響,存在著環境品質差、建筑風貌雜亂、配套設施不足等問題,難以與發展定位相匹配。
分析當地的資源條件及現實情況,我們認為:傳統的外延式解題方式重在解決外在形式,卻不重視對城鎮的功能業態進行梳理,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環境及風貌,卻仍然不能與遠期的發展相匹配,導致“此一時,彼一時”,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應當采取統籌全局的思路,從區域著眼,從問題導向入手,結合當地的現實需求及發展定位,強調“城鎮”與“鄉村”的統籌——即是統籌分析城鄉環境,明確規劃目標,形成適宜的改造原則,體現城鄉差異化特色;強調“形式”與“功能”的統籌——即是改造與發展需求相結合,尤其針對重要建設項目,更應采用合理的規劃及改造措施,保證其功能的完備。由此,我們提出應重點對案例、產業、建筑風貌及景觀環境進行研究,多方位入手,全面思考(圖2)。

圖2 規劃技術路線框圖

圖3 產業分析圖
1.3.1 案例研究
針對項目情況,我們選取了類似案例——梅家塢茶文化村進行分析。
梅家塢茶文化村,地處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西部腹地,有著六百年歷史,是西湖龍井茶一級保護區和主產地之一,也是杭州城郊最富茶鄉特色的農家自然村落和茶文化休閑觀光旅游區,其成功之處在于:一是將一、三產業緊密結合,大力發展旅游業,與茶葉生產相互促進;二是形成鮮明的江南小鎮建筑風格;三是擁有如畫般優美的景觀環境。
1.3.2 產業研究
成佳鎮雖然打造出較好的茶葉品牌,實現了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管理,具備明顯的一產優勢,但與梅家塢茶文化村相比之下,其茶產業的附加值卻未得到充分挖掘,導致第三產業特色不夠,動力不足。因此,應迅速拓展茶葉研發、培育、加工、展銷、旅游觀光等產業鏈,形成圍繞以“茶”為核心的一、三產業深層次聯動的發展模式(圖3)。
1.3.3 建筑風貌研究
在建筑風貌上,成佳鎮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川西民居特色,但主要集中于鄉村地區,城鎮地區建筑風貌仍不夠鮮明。因此,規劃在對川西民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文化、環境特點,將區域主導風貌定位為丘野川派和平原川派,并強調將改造與項目掛鉤,使觀賞性與經濟性相結合。其中,城鎮片區的風貌整治應統一標準,適度變化。而鄉村地區的風貌整治則應因地制宜、提升品質,適當融入新鄉土風格,體現自然和諧的川西新型茶鄉建筑特色。
1.3.4 景觀環境研究
成佳鎮的景觀環境與梅家塢茶文化村相比,在資源種類上有幾分相似之處,都具有山、水、田、林。然而,在資源知名度上卻遠落于后者。研究認為,成佳鎮景觀環境的整治不能局限于純粹的園林造景,既要解決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內涵與知名度的提升,因此,應將重點放在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整合上,將茶文化、山水文化融入到景觀環境中去,體現濃郁茶鄉風情和水墨山水畫境。城鎮區的景觀環境整治主要為強化功能和塑造標志。鄉村地區的景觀環境整治主要為營造畫境,形成虛實變化(圖4)。

圖4 景觀資源分析圖
為塑造典型,發揮帶動效應。本次規劃將目標鎖定在鎮域中部,范圍包含部分場鎮與茶園地區,以此作為城鄉整治示范區(圖5)。

圖5 項目范圍示意圖
(1)在結合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整治示范區域的資源條件,規劃提出“生態為本,文化注魂”的發展理念,強調生態、文化與環境風貌緊密結合。同時,為突出品牌效應,又從山水、古道、小鎮中獲取靈感,提出了“山水畫境,古道茶鄉”的形象口號。
(2)空間結構規劃——“點、線、面”整體架構。規劃形成“一環、兩帶、三片、多節點”的空間結構,一環即茶園觀光環線,兩帶是指右干渠濱水綠化景觀帶和成雅高速路沿線綠化景觀帶。三片為場鎮片區、茶園南片區和茶園北片區,以及多個景觀節點(圖6)。

圖6 空間結構規劃圖
(3)道路體系——結合產業發展,體現鄉村特色。構建三級道路體系。一級為主干道,即大成路,成為主要的對外聯系旅游通道;二級為次干道,即茶園觀光環線,成為項目內部聯系的旅游通道,以車行為主,并結合觀光電車、自行車及步行等功能。三級為支路網,即保留田間小路,以步行為主,既延續了田園村落格局,又體現出濃郁的鄉村特色(圖7)。
(4)產業規劃——強化核心,豐富主題。規劃圍繞以茶產業為核心,提出“一區一特色”的發展原則。場鎮片區體現“以茶致富”主題,主要發展旅游服務、茶業交易及展示;茶園南片區體現“以茶會友”主題,主要發展特色餐飲,農家樂;茶園北片區體現“以茶寫意”主題,主要開展茶葉觀光,茶葉種植及藝術創作(圖8)。
(5)景觀環境——體現茶文化精神,寫意巴山蜀水。場鎮片區景觀環境整治的重點在于街道節點改造、綠化美化、增加街道設施及景觀小品,展現“閑情逸樂”的巴蜀茶文化精神。茶園片區景觀環境整治的重點在于營造自然鄉村景觀,打造“茶山、茶水、茶韻”。具體措施:①將建筑融于自然背景;②整治農家院落,通過果林植栽,形成鄉村田園氛圍;③結合水系打造四季變化的特色林帶,豐富景觀層次(圖9)。
(6)建筑風貌規劃——完善格局,強化特色,場鎮片區的建筑風貌整治采用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首先,增設檐廊,調整街道尺度,形成連續界面,完善城鎮空間格局。其次,統一建筑屋頂形式及立面材質,并通過門窗、裝飾等細部豐富變化,強化川西建筑風貌特色。其中,茶園片區的建筑風貌強調因地制宜,注重鄉土材料與現代材料的有機結合,體現新鄉土風格(圖10)。


圖8 產業布局規劃圖


圖10 建筑改造效果圖
目前,場鎮一期及茶園的改造已經基本完畢,極大提升了城鎮的整體形象,帶動了當地產業的提檔升級。2009年8月,成佳鎮被升級為重點鎮。2009年10月,成都蒲江縣承辦了全國第五屆茶業大會,成佳鎮作為會議的主要接待觀光點。同時,風貌改造的成功為當地塑造了品牌,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帶來了更多商機,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成為了成都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及小城鎮建設的典范。結合蒲江縣成佳鎮環境及風貌整治規劃項目,大家認為,可以通過如下解題思路破解規劃實施中一層皮式的改造現象:第一,從內涵入手。在景觀環境規劃中融入人文理念,使其與城鎮總體的文化定位相匹配,為拓展旅游觀光奠定基礎;第二、從需求入手。將建筑風貌規劃與項目業態調整掛鉤,以“功能”來指導“形式”,使“形式”服從于“功能”,形成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縱觀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作,涉及到環境、產業、社會、文化、資源等諸多問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規劃作為上述工作中的一部分,其關注的內容不能只停留于形式,而應以統籌發展的整體觀念來對待這項工作,從而實現城鄉環境綜合品質的提擋升級,真正為城鎮的復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