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祥,王 琳,趙東輝
(吉林省遼源市礦業集團職工總醫院麻醉科,吉林遼源 136200)
骨科手術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要求麻醉效果完善,鎮痛時間長,對患者術后影響小。神經刺激器(PNS)定位下行外周神經阻滯定位準確、阻滯成功率高、神經損傷低、對患者影響小,已廣泛應用于臨床[1]。低濃度羅哌卡因可以減輕對運動神經的阻滯,副作用少,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功能鍛煉。本研究擬探討甲磺酸羅哌卡因-利多卡因合劑用于下肢骨科手術,為下肢骨科手術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提供參考。
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6月選擇擇期和急診下肢手術患者60例。其中股骨和脛骨平臺骨折10例,脛腓骨骨折 24例,髕骨骨折 10例,內、外踝骨折 16例;年齡 18~65歲;體重 55~90 kg;ASA:Ⅰ~Ⅱ級;術前心電圖改變和伴有高血壓病者10例。術前所有患者肝、腎功能均無異常(急診除外)。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A組)服用甲磺酸羅哌卡因(安徽威爾曼制藥有限公司)89.4 mg/10 ml,2%利多卡因(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1∶1 合劑)100 mg;對照組(B組),2%利多卡因液,手術時間1~3 h。
本組患者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入室后常規監測血壓、脈搏、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同時開放靜脈輸液,取患肢在下側臥位,選擇L3~4間隙穿刺,成功后向頭或向尾置管3 ml,給試驗量2%利多卡因4 ml,5 min后確定無脊麻反應,改平臥位,A組甲磺酸羅哌卡因89.4 mg/10 ml-2%利多卡因10 ml(1∶1)合劑 10~12 ml,10 min 內注完,B組 2%利多卡因液 10~12 ml,10 min內注完[1],同時應用針頭針刺皮膚感覺硬膜外阻滯效果,手術開始時均給咪達唑侖液4~6 mg鎮靜[2]。
1.3.1 鎮痛效果 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手術開始、術中鎮痛效果評估(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
1.3.2 阻滯完善時間 從開始給試驗量到手術開始時間,用針刺法測定感覺阻滯平面達最高平面時間(T8),包括麻醉起效時間、骨折處疼痛消失時間、下肢運動阻滯時間、手術開始時間[3]。
1.3.3 麻醉維持用藥量 A組每小時給藥1次(4~6 ml),B組每半小時給藥1次(4~6 ml),A組硬外腔用藥明顯少于B組。
1.3.4 不良反應和并發癥 記錄術中及術后所出現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
1.3.5 隨訪 手術結束前10 min兩組分別給予配制的麻藥各5 ml。隨訪觀察從手術結束到切口開始出現疼痛時間,A組平均80 min,B組平均40 min。
數據資料采用SPSS 1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
兩組患者在手術開始、術中鎮痛、鎮靜效果全部達到滿意,手術均可順利完成。A組無輔助鎮痛藥病例,B組有少數病例術中應用鎮痛藥物,且A組硬膜外腔用藥量明顯少于B組,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兩組間感覺恢復時間有顯著性差異,術中監測顯示及術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1 麻醉阻滯效果時間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the time of anesthesia block (±s)

表1 麻醉阻滯效果時間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the time of anesthesia block (±s)
組別 麻醉起效時間(min)骨折處疼痛消失時間(min)下肢運動阻滯時間(min)手術開始時間(min)麻醉用量(ml)A組B組5±1 5±1 12±1 11±1 20±2 16±2 24±1 22±1 20±4 30±6

表2 術后常見不良反應比較[n(%)]Tab.2 Comparison of the normal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he surgical operation[n(%)]
骨科下肢手術應用硬膜外阻滯時有時會出現麻醉不全或作用出現較慢現象,這是因為下肢神經主要來源于腰骶神經叢,特別是L5~S1神經較粗大,麻醉藥滲入較緩慢所致,所以要保證腰骶神經叢良好阻滯,需適當加大局部麻醉藥用量和濃度,才能取得良好的臨床麻醉效果[4]。
甲磺酸羅哌卡因是一種國產新型酰胺類長效局麻藥,它比利多卡因麻醉作用強[5],甲磺酸羅哌卡因能在麻醉中產生感覺運動分離現象,但不產生深度運動神經阻滯[6]。兩組比較在下肢活動恢復方面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利多卡因是酰胺類中效局麻藥,起效快,但作用時間短。甲磺酸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其中樞毒性和心臟毒性小,獨特的運動-感覺神經分離阻滯現象,彌補了利多卡因的不足[7],現已廣泛應用于骨科下肢手術。研究結果表明,A組無輔助鎮痛藥病例,且A組硬膜外腔用藥量明顯少于B組,麻醉維持時間長,這可能是與甲磺酸羅哌卡因直接收縮血管,減少硬膜外腔的吸收有關[1]。
A組兩藥混合后濃度較低,在硬膜外腔擴散滿意,生理擾亂輕微,且甲磺酸羅哌卡因有收縮血管作用,硬膜外麻醉時不需要加用腎上腺素[8],對下肢骨折處血流無明顯影響,對于低血壓患者,術前只需補充血容量,術中加快輸液速度維持血容量即可,不需要補加麻黃堿提升血壓。
鹽酸利多卡因最大限量為400 mg,而甲磺酸羅哌卡因即使應用較高劑量(178.8 mg)時耐受性也較好[9]。局部麻醉藥的麻醉效果一般與用藥濃度呈正比,而鹽酸利多卡因極易超量。B組因作用時間短,易產生麻醉藥的蓄積和產生耐藥性,同時與術后鎮痛藥銜接不好會產生術后鎮痛效果差等缺點。
綜上所述,甲磺酸羅哌卡因-利多卡因合劑能減少硬膜外腔麻醉用藥量,術中并發癥少,感覺阻滯時間長,下肢活動恢復早,麻醉效果滿意,輔助用藥少,彌補了利多卡因維持時間短、反復給藥和耐藥等不足,是臨床麻醉中較理想的選擇。
[1]程良道,周群,陳蒙蒙,等.甲磺酸羅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鎮痛[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21(12):865-866.
[2]王少華,艾登斌,劉振勝,等.甲磺酸羅哌卡因與鹽酸羅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臨床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5(8):693-694.
[3]何金哲,薛楊,張志永,等.羅哌卡因——利多卡因合劑在骶管麻醉的臨床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4,20(1):563-564.
[4]姚尚龍,王俊科,郭曲練,等.臨床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5]孟瑞霞,李巖,田珺.甲磺酸羅哌卡因復合鹽酸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剖宮產術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9):15-16.
[6]Akerman B,Hellberg I,Trossvik C.Primary evaluation of the local anaesthetizes of the amino amide agent[J].Acta Anaesthesiol Scand,1988,32:57l-578.
[7]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8]杭燕南.當代麻醉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58-359.
[9]李一亮,彭章龍.甲磺酸羅比卡因與鹽酸羅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滯的效應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4,20(1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