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濤 ,劉 堅 ,李曙波
(1.武漢市中醫醫院放射科,湖北武漢 430014;2.武漢市中醫醫院骨傷科,湖北武漢 430014)
胸部外傷中肋骨骨折是常見疾病,一般選擇普通X線拍攝肋骨正斜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因其簡便、快捷、價廉,但由于胸廓結構特殊、肋骨走行有曲度以及各種組織影像重疊影響及患者條件限制,常造成肋骨骨折及合并胸部其他損傷的漏診,多排螺旋CT的應用,以其先進的掃描技術及強大的后處理功能,顯著提高了肋骨骨折的診斷準確率。本文分析了30例胸部外傷患者的16層螺旋CT檢查結果,并對照其X線平片結果,探討多排螺旋CT在診斷肋骨骨折中的應用價值。
選擇2009年10月~2010年8月到我科檢查的3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18~65歲,平均43歲。病因:交通事故13例,斗毆傷4例,墜落傷5例,意外傷8例。臨床癥狀均為胸部疼痛,活動受限,呼吸不暢。
所有患者用TOSHIBA DR拍攝平片,均采取肋骨正斜位,然后采用16層東芝Aquilion CT機行螺旋掃描,準直0.5 mm×16/1.0 mm×16,螺距 1.5,將原始數據重建成層厚1 mm,間隔0.5 mm。將數據傳至工作站,應用多平面重建法(MPR)、表面遮蓋法(SSD)、容積再現(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三維重建(3D)等,通過二維及三維圖像觀察,利用可調節亮度和旋轉角度來顯示病變的最佳位置。
30例患者中,普通攝片診斷肋骨骨折22例,可疑骨折4例,正常4例;肋骨骨折45根,可疑4根,后經CT掃描診斷肋骨骨折28例,4例可疑骨折中3例得到證實,4例正常病例中有3例找到骨折,均為無移位骨折,其中1例為肋軟骨骨折。肋骨骨折62根,包括1例肋軟骨骨折。X線明確診斷的有22例45處肋骨骨折,不能顯示肋軟骨骨折,骨折顯示率為72.6%;而多排CT掃描后MIP、CPR及3D后處理后肋骨骨折顯示率可達100.0%,同時還發現創傷性濕肺1例,氣胸1例,胸腔積血5例。見圖1~4。

因為肋骨共12對,由骨骼及軟骨組成,連接胸椎及胸骨形成胸廓[1],保護內臟器官,而1~3肋較短,并且有鎖骨、肩胛骨及肌肉保護,骨折幾率很小,11~12肋為浮肋,活動度大,骨折的幾率也較小,因此4~10肋骨骨折的幾率較大,與本文資料統計一致。

X線漏診骨折的原因很多[2],如胸部結構重疊較多,細微的骨折線被遮蓋,肋骨結構單薄,致骨折線缺乏對比而遺漏;并且肋骨成半環狀,攝片時大部分肋骨不能貼近膠片都可影響肋骨骨折線的顯示。其他影響因素還有投照角度(如X線與骨折端不形成切線位投照)、投照條件(如曝光條件不足)[3],以及患者因各種原因不能配合等,都可以導致骨折漏診。常規CT平掃可發現較明顯的骨折,其橫軸位的薄層處理在顯示細小骨折線時有優勢[4],但不能顯示骨折線的全程、粉碎性骨折的移位及復雜的解剖,所以對于胸部外傷骨折的診斷,特別是復雜可疑重癥病例的判斷,多排螺旋CT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并且對于伴有復合損傷的危重患者,多排螺旋CT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掃描和進行二維及三維圖像重建,避免檢查中變換體位及反復搬動患者,同時為急診危重患者的救治節約了時間[5]。另外,多排CT在診斷復合損傷判斷內臟損傷情況時能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同時對細微骨折及肋軟骨骨折也可清晰顯示[6],同時,多排CT強大的后處理系統對感興趣區進行修改切割,暴露損傷部位,使得三維圖像逼真,并能隨時在各種模式間轉換;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平面和旋轉觀察,如圖4所示,徹底消除了重疊和體位等因素的影響;如圖2所示,MIP圖像顯示肋軟骨骨折的情況;如圖3所示,CPR可以將肋骨延展,更清晰地顯示肋骨骨折與內臟器官損傷的情況,為臨床提供的信息更多、更完整,大大彌補了傳統影像的缺陷和不足[7]。
總之,多排螺旋CT檢查能快速、直觀、準確地顯示肋骨骨折,明顯提高肋骨骨折的檢出率,發現合并癥,與X線普通平片比較優勢明顯,是胸部外傷中肋骨骨折的疑難復雜重癥病例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首選檢查方法。
[1]彭德昌,龔洪翰,劉潤,等.多層螺旋CT MIP、CPR重建在肋骨骨折醫學鑒定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7):1062-1063.
[2]榮獨山.X線診斷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71.
[3]陳志明,郭永飛.16層螺旋CT在診斷肋骨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7,4(4):289-291.
[4]楊毅,張偉,康鵬.肋骨骨折的CT掃描方法及檢出率與肋骨平片的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4,15(3):171-172.
[5]陳明祥,凌俊,陳娟,等.多層螺旋CT掃描對胸部損傷的診斷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6,10(3):56-58.
[6]De Maeseneer M,De Mey J,Lenchik L,et al.Helical CT of rib lesions:a pattern based approach[J].AJR,2004,182(1):173-179.
[7]Lomoschitz FM,Eisenhuber E,Linnau KF,et al.Imaging of chest trauma:radiological patterns of injure and diagnostic algorithms[J].Eur J Radiol,2003,48(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