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敏,蔣 捷,張 燕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第二人民醫院眼科,廣東深圳 518049)
病毒性角膜炎(HSK)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SV)引起的角膜感染,它是當今世界上危害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發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小兒期是該病好發年齡。其特點是多類型、易復發、療法較多、發病機制與免疫狀態有關。由于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的廣泛應用,其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還沒有能有效控制其復發的藥物,往往因反復發作而嚴重危害視功能。筆者對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HSK 患者用典必殊輔助治療,效果滿意。
患者54例62 眼,均來自我院眼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7例31 眼,男15例18 眼,女12例 13 眼;年齡 8~49,平均(31.4 ±2.4)歲;初發 18 眼,復發 13眼;淺層型20例22 眼,深層型7例9 眼。對照組27例31眼,男 14例 17 眼,女 13例 14 眼;年齡 9~48,平均(30.6 ±2.1)歲;初發17 眼,復發14 眼;淺層型20例23 眼,深層型7例8 眼。
對照組應用0.1%無環鳥苷滴眼液與貝復舒滴眼液交替滴眼,1次/2 h;阿昔洛韋片0.2g 口服,3次/d,維生素B2 片,3次/d。治療組,應用0.1%無環鳥苷滴眼液與典必殊滴眼液交替滴眼,1次/2 h,其他治療同對照組。根據情況分別給予散瞳、口服消炎痛及局部或全身激素治療,角膜浸潤水腫減輕后,典必殊酌情減量至停藥。
治愈:眼部刺激癥狀消失,視力改善,充血消退,角膜病灶愈合,熒光素染色陰性,角膜基質層浸潤水腫消失,后彈力層皺褶及前房閃輝消失;好轉:病程遷延,眼部刺激癥狀減輕,角膜病灶縮小,角膜基質層浸潤水腫及前房閃輝減輕;無效:各種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1]。
所有數據輸入SPSS 13.0 軟件包處理,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計數數據采用 χ2 檢驗,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對深層型,治療組療效(87.5%)明顯優于對照組(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46,P<0.05)。淺層型,兩組有效率均為100.0%。見表1。治療組治療時間為4~16d,平均 11.0d;對照組治療時間為 6~31d,平均 16.5d。隨訪后,對照組13例復發,復發率41.9%;治療組復發7例,復發率 22.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24,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病毒性角膜炎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感染后病毒長期潛伏在體內(三叉神經節或角膜基質),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易于復發。局部濫用皮質激素、不恰當用退翳藥、發熱、勞累可成為復發誘因。HSK 的發病特點表現為易復發,遷延不愈,對視功能影響較大[2]。潛伏感染是單純皰疹病毒的重要特征。
實驗室診斷對病毒性角膜炎的診斷最可靠,但由于實驗室診斷不能普遍開展,所以病毒性角膜炎的診斷多依靠病史和角膜病變的形態作臨床診斷。不同的病變階段,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在角膜皰疹或淺層炎癥早期階段,應迅速控制炎癥,防止病變擴展到實質深層;深層炎癥可用抗病毒藥物聯合激素。有人認為淺層型是病毒對角膜組織破壞所致,頻用抗病毒藥是關鍵,激素加重病情,所以要禁用激素[3];但也有學者認為用微量地塞米松聯合足量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提高HSK 的治愈率和有效率[3],因為皮質類固醇藥物具有抗感染、抗過敏、抗毒素等作用,能抑制宿主的抗原抗體反應,減輕病毒抗原引起的免疫反應造成角膜的炎癥破壞。HSK 深層型被認為是抗原抗體高敏反應,導致基質和內皮永久性損害,瘢痕組織和深部新生血管對視功能嚴重破壞,激素能有效地抑制基質內抗原抗體反應及抑制組胺和毒性溶解酶釋放,減少這些破壞,主張應用激素[4]。無環鳥苷進入HSV 感染的細胞后,被TK 磷酸化變成三磷酸ACV 競爭性抑制病毒DNA 多聚酶,阻礙HSV 的繁殖;選擇性強,不影響正常細胞,是目前抗HSV 最強、毒性最低的藥物,對于深基質型或內皮型的HSK,則需要配合用藥,以增強療效[5]。典必殊的主要成分為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兩者配伍有抗菌消炎作用。
本組病例治療組用0.1%無環鳥苷滴眼液與典必殊滴眼液交替滴眼,無論是淺層型還是深層型,療效都較好,總療效(87.5%)明顯優于0.1%無環鳥苷滴眼液與貝復舒滴眼液組(66.7%),且療程縮短,復發率低。因此筆者認為在治療上除用抗病毒藥物外,聯合應用典必殊治療HSK,對縮短病程,減輕角膜水腫及炎癥對組織的損傷,促進潰瘍愈合,防止復發有一定作用,特別對深層型療效更顯著;同時應用典必殊還能防止繼發細菌感染[6]。貝復舒滴眼液對淺層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療效較好,而對深層型不如典必殊滴眼液。
[1]李誼,朱豫.深層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藥物治療臨床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09,9(11):2179-2180.
[2]徐昌立.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進展[J].廣西醫學,2003,25(3):408-409.
[3]王琴.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療效分析[J].臨床眼科雜志,2004,12(6):551-552.
[4]阮培明.微量地塞米松與抗病毒藥物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22(6):50-65.
[5]蘇明.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近況[J].廣西醫學,2003,25(2):217-218.
[6]薛秋萍.典必殊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療效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6):11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