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永紅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藥劑科,河南駐馬店 463000)
幽門螺桿菌(Helicobaeter pylori,Hp)是胃癌Ⅰ類致癌因子,與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有著密切的關系,根除幽門螺桿菌對預防潰瘍復發(fā)、降低潰瘍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1]。因此,臨床上為了選擇安全、有效、廉價的根除幽門螺桿菌四聯(lián)方案,本文對我院2008~2009年就診的12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分別給予三種四聯(lián)方案治療,觀察各組的臨床療效及藥物經濟學指標,現(xiàn)統(tǒng)計分析如下:
所有病例均經胃鏡檢查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病患者;經C-14呼氣試驗確診Hp呈強陽性,DOB大于25%;14 d內未給予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H2受體阻滯劑、鉍劑;排除有惡性腫瘤和嚴重心、肝、腎疾病者;排除哺乳期或妊娠婦女;排除有胃、腸手術史者;排除藥物過敏者。
選擇2008~2009年來我院就診的1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返酸、噯氣、上腹燒灼、上腹疼痛等臨床癥狀。將所選病例隨機分為三組,A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21~68歲,平均38.9歲。B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2~67歲,平均40.3歲。C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23~66歲,平均39.5歲。三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2次/d;膠體果膠鉍膠囊3粒,2次/d;阿莫西林膠囊0.5 g,2次/d;克拉霉素分散片 0.5 g,2次/d;療程4周。B組:阿莫西林膠囊0.5 g,3次/d;法莫替丁片20 mg,2次/d;甲硝唑片 0.2 g,3次/d;枸櫞酸鉍鉀膠囊2粒,3次/d;療程6周。C組:硫糖鋁片 0.75 g,3次/d;雷尼替丁膠囊0.15 g,2次/d;甲硝唑片 0.2,3次/d;慶大霉素 8萬 U,3次/d;療程12周。
每組療程結束停藥4~8周后,采用C-14呼氣試驗及胃鏡檢查[2]。陰性則為幽門螺桿菌根除,反之則為未根除。計算治療藥物費用,分析費用-療效比(C/E)。觀察患者服藥前后的臨床癥狀及改善情況。
采用SPSS 11.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 45例,Hp根除 43例,Hp根除率為 95.6%;B組40例,Hp根除36例,Hp根除率為90.0%;C組35例,Hp根除29例,Hp根除率為82.9%;三組Hp根除率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
2.2.1 成本確定 成本是藥物經濟學評價中的一種基本要素,是指某方案與藥物治療所需能源的價值,常用貨幣單位來表示。患者因均為門診患者且其他費用大體相同,故成本則為藥物治療費用。
2.2.2 各組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以尋找達到某種治療效果為目的的衡量指標,并依據(jù)計算與比較成本和效果比率或每單位療效所需費用的經濟分析方法,以選擇達到某一療效且成本最低的治療方案,是以成本-效果的比值來表示,即單位治療效果所需成本[3]。CEA的比值常有兩種,成本-效果比(C/E)與增量成本-增量效果比值(△C/△E)。一般△C/△E越低表示產生額外效果所需追加的費用就越低,表示該方案的實際意義則越大[4]。各組成本-效果分析見表1。

表1 各組成本-效果分析
2.2.3 各組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是經濟學評價的一個可靠性過程,是根據(jù)幾個變量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動,從而分析其對結果帶來的影響。醫(yī)院藥品的成本往往有較大的波動性,故本文將藥品價格下調15%來進行敏感度分析。各組敏感度分析見表2。
目前治療Hp根除的臨床方案有很多,但因價格差異巨大,療效不一,故在選擇方案時一般以以下幾點為標準:確保根除率達到90%;療效以一至兩星期為宜[5];有較好的依從性;不良反應少,無嚴重副作用;價格便宜,易承受。為了選擇合適的四聯(lián)治療方案,本組對我院12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分別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膠體果膠鉍膠囊+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分散片治療、阿莫西林+法莫替丁+甲硝唑+枸櫞酸鉍鉀膠囊治療、硫糖鋁+雷尼替丁+甲硝唑+慶大霉素治療,結果三組的臨床療效無顯著性差異,但治療費用則有顯著性差異。由表1可知,C組的治療費用最低,藥物成本僅為101.23元,遠遠低于A組與B組。故在對患者給予四聯(lián)方案治療時,可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及經濟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尤其是針對于基層醫(yī)院則更加需首選C方案進行治療,這樣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經濟壓力,也起到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若患者經濟寬裕,則可選擇A方案進行治療。

表2 各組敏感度分析
近年來,由于我國醫(yī)療保健費用的急速上漲使得對藥物經濟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臨床上在選擇方案的同時不僅要考慮其臨床療效,還需考慮其藥物成本,將其兩者進行完美的結合才能選擇出以最低的醫(yī)療成本起到最好的臨床療效,并且選擇方案時還需關注其安全性與有效性[6]。總之,采用藥物經濟學指導進行選擇合適的四聯(lián)治療方案在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上顯得尤為重要。
[1]張萬岱,蕭樹東,胡伏蓮,等.幽門螺桿菌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4,24(2):126-127.
[2]顧海,李洪超.藥物經濟學成本-效果分析應用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藥房,2004,(11):674-675.
[3]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幽門螺桿菌科研協(xié)作組.第三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J].中國消化內鏡雜志,2008,2(6):32-38.
[4]鐘捷.埃索美拉唑——奧美拉唑的左旋異物體的藥效及藥代動力學[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5):306.307.
[5]張林,劉文忠.鉍劑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中的作用[J].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7.388.
[6]李朝暉.四聯(lián)療法和三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對比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