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捷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610065)
在中國城市化水平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各地均掀起一陣興建城區商業步行街的熱潮,成都市中心區的春熙路步行街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區域。而商業步行街主要空間實體即為外部空間,如何創造有活力高質量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是城市設計師們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本文通過研究其街道空間外部形態,對探索步行街人性化設計方面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空間形態的調研主要是結合春熙路商業步行街的規劃設計,采用現場觀察與空間速記的方式進行研究。
春熙路步行街位于成都市中心區。春熙路片區在天府廣場和大慈寺之間,位于北新街以東,總府路以南,紅星路以西,成都市東大街以北的范圍(圖1)。

圖1 春熙路步行街的區位概況
春熙路總體來說,前后共經歷了三代發展軌跡。由1908年的勸業場逐漸發展而來,其后經過因街成市因市興商因商成名的發展歷程,最終已成為一條歷史悠久擁有數家百年老店的商業步行街。春熙路商業步行街經過幾代的變遷以及最新的更新規劃,其形態已有了很大的改變。它不再是單一的街道而是幾條步行街的聯網;在另一方面,其空間環境設計更加注重對步行者的關懷,顯示出復合化與人性化的特點。
1.2.1 步行街整體平面布局形態
首先,主要將春熙路的四條主步行街作為研究對象,現場繪制平面空間注記圖(圖2),分析對比不同的空間元素。

圖2 春熙路主要街道平面空間注記圖
對于步行街西側入口段(A段),步行活動主導。設置路中移動商店停留活動聚集點,帶動整段人氣,商業活動節奏較快。而對于步行街東段,沒有明確的空間節點,步行和停留活動都較分散。商業以中檔為主,且活動節奏加快。
貫穿步行街的南段與北段(C-D段),步行和停留活動都達到高潮,在中山廣場成為商業標志點,并且,休憩座椅集中在廣場附近布置。
而在正科甲巷段(E段),設有零售攤作為節點,步行活動節奏減緩,停留活動分散。商業更偏大眾化,建筑立面有特別的考慮。
1.2.2 步行街剖面形態
在春熙路南段(C段),入口正在興建地段標志性高層建筑,雖能起到一定的地段標志作用,但也造成了街道空間較壓抑,行人視線被干擾(圖3)。
對于春熙路西段(A段),街道高寬比較示意。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東側的入口處形成了現代過街樓的形式,對空間具有較強的限定作用(圖4、圖5)。

圖3 春熙路南北段平立面空間注記與剖面示意

圖4 春熙路西段平立面空間注記與入口剖面示意

圖5 春熙路西段入口過街樓空間示意
而對于春熙路東段(B段),有兩個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其一,其兩側建筑物的高度具有較大的差異,進而體現為對街道空間的限定感很弱,容易分散行人的注意力;其二,在街道末位處高寬比過大,且多為大塊面的立面造型,使街道立面連續性減弱(圖6)。

圖6 春熙路東段平立面空間注記與剖面示意
再看正科甲巷段(E段)(圖7),此段商業街為最新一期規劃以后改造而成的。設計巧妙的對較高建筑側的立面進行了與矮側街道立面相對應的立面改造(圖8),使得街道兩側在二層有了很好的空間限定。
1.2.3 步行街底層空間形態
春熙路步行街底層空間較豐富。調研發現,行人在行走時會盡可能的選擇建筑物的邊緣行走,所以如何利用這一特點,將成為值得注意的問題。
具體而言,按照底層空間的特殊屬性,也可對春熙路的底層空間進行以下的分類。
在春熙路南段與西段(A段與C段),主要有三種類型的底層空間形式(圖9):A-A底層空間形式空間限定感減弱,步行活動較分散。B-B采用騎樓模式,有完整的騎樓界面。C-C形式的廊道空間限定感較強,但僅有很短的一段,顯得十分孤立。

圖7 春熙路科甲巷段平立面空間注記與剖面示意

圖8 春熙路科甲巷段街道

圖9 春熙路南段與西段典型底層空間形式
而春熙路北段(D段)(圖10),其底層空間形式主要是:D-D。這里有完整的騎樓界面,騎樓下道路寬度2m,斷面通行量約為3~4人。

圖10 春熙路北段典型底層空間形式
在春熙路東段(B段),其底層空間形式主要是:E-E采用附屬廊道模式。騎樓下道路寬度2m,斷面通行量約為4~5人。并且利用植物軟化街道與建筑里面的沖突,但界面的連續性不強(圖11)。

圖11 春熙路東段典型底層空間形式
對于春熙路科甲巷段(E段),其底層空間主要是:F-F。采用科甲巷完整的騎樓模式,有完整的騎樓界面。騎樓下道路寬度2m,斷面通行量約為3~4人(圖12)。

圖12 春熙路正科甲巷段典型底層空間形式
可以看出,春熙路步行街的底層空間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具有完整的騎樓界面:通過觀察發現因為可遮陽擋雨,有安全感和連續的步行節奏,行人喜歡選擇在該側完整的騎樓下通行。第二種界面局部騎樓被拆除:沒有完整的騎樓界面,但仍有統一的商鋪界面。這里限定感減弱,步行活動較東側相對分散,店鋪門前場地較為開闊,為各種停留活動提供了場地條件。第三種是采用各種現代結合傳統廊道模式:這種模式在正科甲巷段與春熙路西段中現代商業綜合體段體現得較為明顯。
通過調研可以看出,春熙路步行街街道空間經過幾代的演變與多次的規劃設計與調整而日趨完善。街道的高寬比、底層空間與街道立面處理總體來說還是有可取之處,但是,以下幾個問題還是比較突出。
(1)主要街道高寬比變化起伏較大,對商業街街道的統一性與連續性有較大的影響。
(2)雖然商業街體現了多種底層空間的形式,但是各種形式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并且各個底層空間本身的連續性較弱或者利用率還比較低。
(3)單從一段段街道本身來說,其立面還是具有很強的統一性,但是從整個步行街大范圍內來看,立面就顯得比較雜亂,標識性較弱。除了科甲巷段做了特殊的設計考慮:軟化了兩側建筑界面之間的沖突。但是在其他主要街道,各段立面之間的沖突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街道外部空間形態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在其中的人們的感受,所以如何使得步行街區更加人性化考慮將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典型商業步行街外部空間形態的調研分析,以期能為規劃設計者在考慮步行街人性化設計時提供一條值得借鑒的新思路。
[1] 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2] (美)凱文·林奇.城市的形象[M].項秉仁,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3] 曾憲丁,王建武,朱強,等.校園開放空問POE研究——以北京大學靜園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