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強,李心怡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連接各個城市建設的道路建設更是成績斐然。隨著中小城市的發展,大城市與郊縣城市之間的城際道路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若把連接省際的高速公路比作人體大動脈的話,那么,各種短距離的城際道路便是靜脈血管了,人若得了病,營養必須從靜脈注射。因此,若要保持城市的健康發展,不讓血管發生堵塞,必須保持“靜脈”的健康、流暢。
景觀設計,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何為景觀?目前為止,說法不一。就筆者的理解:它是一個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技術。這就指明了這是一門關于人和空間關系的學科。然而,把它局限到道路景觀這一層面上來的時候,這種聯系就更強了。因為,景觀設計與建筑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偏重于使用功能和使用技術,偏重于解決人類生存問題。景觀設計則要上一個層次,它要解決人類精神享受的問題。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小尺度的范圍內,偏重于藝術性和精神活動。在強調實用性的同時,還強調觀賞性。人每天都要使用道路,如何在人們使用道路的過程中達到身心愉悅而又不影響其效果,這就是道路景觀的目的。
城市綠地系統對城市的綠化有統一的規劃,最普遍的做法就是種植草皮,而且是大規模的種植草皮,給人一望無際的印象。
然而,這種做法到底效果如何呢?
首先,從視覺質量上來講,大片綠色的草地,的確能夠使人在看慣了水泥地面之后在心理上產生亢奮,使疲憊的心境為之舒展,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當人們對一望無際的草坪習以為常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人的欲望真是難以滿足。單一的東西,往往很難讓人長期忍受。
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一對雙生子,在問題產生之后,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隨之產生。既然單一的綠色草坪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那么,就來豐富色彩,中間插入五顏六色的花卉。草坪與花卉搭配的道路景觀,讓人眼前一亮,比起單一的草坪模式,這種道路景觀設計,色彩豐富,層次感強,暫時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隨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管組合方式:草與花,草與灌木,花、草、灌木相互搭配,還有熱帶的各種植物也一并移植過來,真的使人眼花繚亂了。
好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人類社會才會進步。如此,花、草、灌木搭配會產生什么樣的問題呢?首先就是養護問題:草地定期剪除,花卉過了花期就會凋謝,灌木也要修剪,要請園藝工人才能完成,還有澆水,除蟲等一系列問題。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后期成本太高。
草坪、花卉、灌木遇到的問題使人們不停的尋找其它的思維模式。也許是受到路燈的啟發,高大的喬木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于是,當你行走在高大喬木形成的綠茵道上,坐在飛馳的汽車里的時候你的視覺焦點不只是停留在地面,天空中也出現了一抹亮眼的綠。到此為止,草坪、花卉、灌木、喬木的道路景觀模式終于發展起來了。
不得不提的是另外一種模式,完全剔除這些需要養護的景觀元素,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所謂的藝術品。例如:雕塑、壁畫等。這些都是西方模式的景觀元素,這些年來,大量運用到廣場設計,主題公園設計中。初次與中國人見面,的確能產生一些好奇。然而,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不是藝術家。景觀設計是以人為本的,要充分考慮到大眾的認知水平與欣賞水平,如若這些藝術品不能為大眾所理解,那只能走向滅亡。
怎樣才能走出道路景觀的設計瓶頸呢?那就要走出草坪,走向森林。
單一的模式弊端太多,為了克服這些弊端,就要綜合運用各種有利的景觀元素,形成優勢互補,創造一種和諧的景觀模式。
有心理學研究資料顯示,綠色能夠讓人心情舒展。根據這個結論,在戶外創造顏色層次豐富的景觀,可以調節疲憊的心情,緩解工作壓力。所以,單一的樹列是達不到效果的,只有成片的森林才能夠讓欲望無窮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安靜下來,擯棄原來單一的草坪模式,讓我們走向森林。
森林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豐富的樹種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物群落,形成一條條完整的食物鏈。而這些食物鏈就是森林給予人類的恩賜。只有在含葉綠素的植物細胞內部,作為食物連基礎的太陽能才能轉化成簡單的淀粉。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從空氣和土壤中吸收水分,在光照條件下轉化成游離氧和碳水化合物。這個重要的化學奇跡制造并補充了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氣和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簡單的淀粉和糖。因此,森林被稱為一個城市的肺,如果我們沒有了肺,或者肺變得不健康了,我們怎么呼吸呢?如果植物生命消失了,所有生命也會消失。
蒸騰作用: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以水蒸氣形式通過蒸騰作用從葉間蒸發,這一冷卻和濕潤的功能有益于其它動物的生存。在缺少植物的地方,只會有干燥的沙漠環境。
氣候控制:植物也可以以其它方式改善氣候。它可以緩和風暴,葉子和落葉層保護土壤抵御風和太陽的干燥作用。
保蓄水分:植物儲蓄水分,包括落在葉子上,樹皮裂縫中的雨露,組成其內部結構的木質素的水和細胞,覆蓋或深入風化土壤的落葉層和根系中的水。被保蓄的水分可以凈化空氣,滲入表土和地下含水層。
土壤形成:在生死循環過程中,植物把腐爛的纖維和細胞歸還給土壤形成腐殖質,并增厚表土層。這一緩解積累的重要物質若不被侵蝕則可以有效增加土壤養分、水分和土壤的生產力。
森林除了有上述生態方面的功效之外,還可以減少噪音污染。成片的森林對噪音有明顯的減弱作用,并且,規模越大,效果越明顯。
確定了道路景觀的設計模式,那么設計原則呢?
大城市與其郊縣城市之間的城際道路設計與城市道路設計不同,城際道路設計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車輛。作為步行道只是其中很小的功用,可以作為附近居民休憩、散步的場所。既然如此,怎樣才能為乘客創造一種舒適的環境呢?
總體原則是:綜合考慮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地形、氣候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
自然地形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最適形態,它們是長期與大自然磨合的結果,適應它們就要與適應這種地形的自然力和條件相和諧。
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決定其利用形式,通過規劃利用和管理讓每一處景觀發揮它的特性和潛力。比如說,在日照比較少的地區,道路景觀設計可以參照方案一(圖1)為模版,在方案一的基礎上加以修飾。
3.3.1 “兩路一綠”模式
如圖1所示:在道路中間種植高大的喬木,因為日照不是很強烈,不用擔心太陽光對視覺的影響。這種設計方案在考慮了綠化等必不可少的景觀元素之后,創造一種開闊的大場景,使人心情舒暢,不破壞地形的自然形態,因地制宜,在居民比較集中的地方還可以設計節點小品,作為附近居民散步的休息場所,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可以創造多樣的景觀形式,是人在習慣了傳統的綠化之后,可以欣賞更多的東西。而且,景觀小品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有一個原則:必須符合當地群眾的審美水平,具有當地的地方文化特征。

圖1 “兩路一綠”方案(方案一)
在氣候炎熱,日照時間比較長的地區,就要充分考慮光線對視覺的影響。以草坪為基礎,利用自然地勢,創造出人性化的方案。可以在方案二(圖2)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增強效果。

圖2 “兩路兩綠”方案(方案二)
3.3.2 “兩路兩綠”模式
如圖2所示,兩路兩綠模式中充分考慮當地的日照條件,最大限度減少陽光對眼睛的照射,通過種植高大喬木,利用自然的樹蔭來遮擋陽光。在道路中間設置隔離帶,減少車輛對撞的可能。在陰影覆蓋區內,車內乘客不會感受強烈陽光的照射,身心愉悅。且方案二只有在中間隔離帶設置路燈,減少用電量,節約能源。在人行道兩邊可以設置更加節能的地燈。
3.3.3 有人在嘗試
可喜的是,在我國某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充分考慮當地條件進行道路景觀設計的的案例。不再是一大塊草坪,而是多了對自然環境,對自然地形的認識;不再是一馬平川,毫無起伏感的平坦大道,而是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試圖創造一種純自然的道路景觀。舉例來說:成都至龍泉段有一段道路景觀做的非常好,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創造出坡丘的原始自然形態,在道路兩邊設置多個行人休息節點,可以說是道路景觀“走出草坪,走向森林”的一次成功探索。
走出草坪,并不是完全的舍棄草坪,而是在草坪的基礎上,加上大膽的創新,爭取設計出一種符合各種動植物生存的自然群落,而走向森林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森林是人類最初的家,人類所有的靈感均來源于此。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的進程,對大自然的掠取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外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怎樣吸取外國發展的經驗,在對自然資源的認識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探尋屬于自己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而且,中國正在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景觀設計師及最初的設計者,責任重大!
[1] (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 (美)SWAGROUP.鹽梅海濱觀景路發展規劃與初步設計[M].1999
[4] Jane Amido.移動的地平線:凱瑟琳·古斯塔夫森及合伙人事務所的景觀設計學[M].大連:安基國際印刷出版有限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