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劉靜戴華
知識審計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并貫穿知識管理過程的始終,為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提供持續的反饋。基于全國性的新能源革命和競爭視角下,作為后發省的吉林總體處于相對劣勢。本文以低碳經濟新觀念審視吉林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并利用知識審計探討應對的措施,其價值不僅僅是能源現狀問題,而是牽扯全省經濟結構戰略,為企業乃至行業發展提供理論根據,意義深遠。
知識審計是以知識資產為對象,系統化的探究、分析、量度和評估企業知識資產的過程。是對企業當前的知識管理成效、知識環境以及知識資源的利用情況的評估。
知識審計的范圍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已有的知識,即知識基礎;第二個層次是企業需要明確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所缺乏的知識,即知識需求。只有知道擁有哪些知識,才有可能找到知識存儲與傳播的最有效的方法。也只有知道知識需求,才能找出知識差距,知識管理項目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知識審計的對象包括人、知識和知識環境。首先,人是知識的擁有主體,也是知識的接受主體。它不僅僅指企業內的知識工作者,還包括了客戶、供應商等企業價值鏈上的知識主體。進行知識審計時,企業一方面要審計人擁有的知識流程,另一方面要熟悉企業內各個部門的工作內容與目標,以此來確定知識需求。其次,知識審計的對象知識具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分。顯性知識存在的載體為文檔、數據庫等,而隱性知識則存在于員工的頭腦中。
①準備階段。識別各種限制條件、制定知識審計的計劃、確定知識審計的指標體系。②實施階段。在準備階段的基礎上,選擇知識審計方法,實施知識審計,包括數據收集和分析。③完成階段。整理和評價知識審計得到的數據,編寫知識審計報告。
知識審計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還沒有成熟的審計方法。目前,主要有Ann Hylton提出的HyAKAudit方法,Delphi集團的KM2知識審計方法,Liebowitz、Skyrme等學者提出的審計方法等。具體采取何種方法,主要應該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來做出選擇。從現有的知識審計方法看,無論哪種方法,在執行知識審計的過程中,一般都包括以下四個關鍵步驟:
(1)知識調查。由于大部分的知識以隱性的方式存在,知識本身是以人為主體的,對知識的審計需要從人對知識的理解入手,才能揭示隱性知識的分布,了解知識工作者的知識需求。因此,知識調查多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2)分析調查數據。獲得相關資料后,可以借助軟件等分析工具對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即對調查的數據進一步規范量化,進行深入的分析,發現問題。
(3)形成知識審計報告。知識審計報告通常包括兩部分:知識流程圖及提供建議。知識流程圖揭示了組織的知識狀況、知識流、知識網絡等內容,并可以分析組織現有的知識差距。在審計完成后,也應該對組織知識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的建議。
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知識審計的方法。企業類型、知識結構、主營業務、審計目標等都是影響知識審計方法選擇的因素。即使同一種審計方法,用于不同的企業時,也會有所差異或有所變化。
從對吉林省新能源產業在東北老工業基地位置的橫向綜合分析發現,相對東北地區的遼、黑兩省而言,具有一定優勢。體現在,從現有能源結構看,門類較齊全,處于國家東北電網中心位置;從工業基礎看,工業制造能力和產業鏈基礎(尤其汽車制造產業)較扎實,新能源產業布局已經顯現,同時擁有生物產業和光電子產業兩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形成了以一汽為中心,以啟明、鴻達、泰斯特等汽車電子龍頭企業,以博興、鳳凰惠邦等一批中小企業為配套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同時在長春高新區國家汽車電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還積聚了汽車電子企業40余家。從科研基礎和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看,具有相對優勢的應用研發及基礎研究條件,擁有“一院四所四校”、中科院長春分院及下屬的四大平臺等。
第一,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過于傳統。能源生產的主流模式仍是以消耗煤炭進行電力生產和煤氣生產為主、原油加工成石油制品等為輔的傳統能源結構和消費模式,工業生產設備技術升級水平落后。以吉林市為例,目前碳生產力約是全國水平的一半,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總需求結構中占的比例低于5%;第二,能源供應和利用受限,供需矛盾加劇。吉林省目前能源供應受市場制約突出,能源結構的優質化程度和能源效率低,優質能源生產自給率還不足,電力消費增長迅速,但是電網建設比較滯后,尚無核電,供需矛盾加劇;而清潔能源利用僅占很小比例;已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面較為狹窄、使用普及率低。
根據吉林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特色,我們應首先進行知識審計的總體戰略分析,即分析現狀和需求,然后運用審計方法進行有效性和適應性評估,并出具審計報告,進而促進行業發展,提高企業績效。

圖1 供需知識審計促進企業績效的路徑圖
具體對策如下,第一,推進產學研緊密一體化。吉林省可依托一汽、高新區重點突破新能源核心技術,如電池、電控、電機等;進而依托公共研發平臺建設與創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如新成立的吉林省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按照科研——產業——應用的開發程序,實現低碳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
第二,適時出臺市場保障措施。可借鑒上海、江蘇等地較好的經驗,適時出臺契合本省的促進意見和保障措施,建立新能源產業促進平臺和強制性的市場保障政策,如采取優惠的固定電價收購新能源發電量,實行新能源強制性市場配額政策,對可再生能源實行投資補貼和稅收優惠、采取產品補貼和用戶補助結合的扶持政策等。
第三,建立鞏固的人才基礎。科技創新將深刻影響和改變未來的經濟發展與競爭格局,人才是關鍵。應鼓勵高校、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新能源相關專業,對新開設專業的學校,政府從發展資金中安排適當資金給予專項補貼;同時鼓勵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采取訂單培養、定向招生、委托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高層次新能源產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