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強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河南省作為中部的重要省份,也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經濟發展狀況不僅關系到中部崛起戰略,而且也對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由于河南省區域間自然條件、區位因素、經濟基礎和制度環境等差異的影響,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客觀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很快,各項經濟指標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伴隨著整體經濟水平的上升,河南省的區域經濟差異有日趨擴大的趨勢。
河南省下轄18個地級市,分為四個經濟區,分別是:中原城市群(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濟源、新鄉、焦作、許昌、漯河)、豫北經濟區(安陽、鶴壁、濮陽)、豫西豫西南經濟區(三門峽、南陽)和黃淮經濟區(商丘、周口、信陽、駐馬店)。

由表1我們可以得出,在人口總量方面,中原城市群總人口數達到了4009萬人,居四大經濟區之首,豫北經濟區和豫西豫西南經濟區人口總量較小。2009年中國整體的城鎮化率為45.7%,2009年河南省整體的城鎮化率為37.7%。從表中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整體上的城鎮化率較為接近全國水平,黃淮經濟區的城市化水平較低,周口市、駐馬店市城市化水平甚至不足30%。中原城市群的鄭州市、濟源市、焦作市和豫北經濟區的鶴壁市,城鎮化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鄭州市的城鎮化率最高,達到了63.4%。總體來看,河南省四大經濟區平均城鎮化率差距較大。
由表2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總量GDP占全省GDP的比率一半以上,其他三大經濟區所占比率較低。從2005年到2009年五年間,各個經濟區所占GDP比率穩定在一個較小的區域范圍內,波動不大。
由表3可知,從2005年到2009年,中原城市群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外商和港澳臺商直接投資額增長迅速,而豫北經濟區的濮陽市、黃淮經濟區的駐馬店市等地區,增長速度較為緩慢。
任何一個國家的首都都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國如此,省亦如此。這就是區位優勢,是別的地方無法替代的。鄭州市是河南省的省會,是河南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鄭州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全省最高、基礎設施建設最為健全,就體現了省會這樣獨特的區位優勢。

相對稟賦差異方面,河南的地勢西高東低,自然資源大都集中在河南省的西部地區,河南省西部也就成為了全省資源稟賦較高的地區。三門峽市是隨著三門峽水庫的開發而興起的,濟源市是隨著黃河小浪底工程的建設而興起的。平頂山市和鶴壁市煤炭儲量豐富。充足的資源可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和后勁。豫西豫西南地區山大溝深,溝壑縱橫交錯,由此造成了土地的分散,給集約農業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黃淮地區以平原為主,河網密布,自古以來農業展條件優越。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黃淮地區與河南省的經濟中心區聯系不密切,工業化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雖然為糧食生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本身逐漸阻斷了與外部經濟的聯系,成為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滯后地區。
政策和政府效率的問題,主要就是指政府的投資傾向和政府投資效率以及政府間的合作。政府的經濟效率尤其表現在政府的融資能力和吸引外資的規模。鄭州市自不用說,是河南省投資重點地區,也是河南省吸引外資的窗口,2009年鄭州市獲得外商和港澳臺商直接投資為161795萬美元,高居全省首位。洛陽市則是國家級的重工業基地,自從建國以來就有許多國家級的大型項目在此立項開發。焦作、濟源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因此配套的投資建設發展迅速。濟源作為新興的工業旅游城市,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沁北電廠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進一步加快了濟源經濟的發展,多項人均指標均居河南省前列。2009年,中原城市群的外商和港澳臺商直接投資為369938萬美元,比其他三個經濟區的總和還要多,突顯出該區政府效率的高效和活躍的經濟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差異,無論是從絕對差異來說還是從相對差異來說,都呈現出逐步擴大的態勢。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區域發展戰略的影響。從國家來說,國家實行的是由東向西的梯度開發戰略,東部沿海地區是改革的窗口,是國家大舉投資之地。而中西部地區的國家投資總是捉襟見肘。
國家對于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多是出于國家的綜合戰略安全考慮的。因而有幸被國家選中的城市,其經濟發展都要快于本地區的其他城市。就河南省本身的發展戰略而言,出于省情的考慮,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也采用了非均衡的發展戰略。中原城市群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無論從增速還是總量來看,都遠遠優于其他三個經濟區。
根據不平衡增長理論,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應著重建設經濟發展的引擎,為此,應大力發展大鄭州經濟增長點,從而帶動整個省的發展。以建設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科學規劃城市發展布局,擴大城市規模,增強和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多層次的現代都市格局;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建設,推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的國際化進程;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發展和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優化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努力建設生態鄭州、數字鄭州,進一步提高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為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發展的龍頭,全省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現代農業示范區及經濟社會的核心增長極。
根據自然資源稟賦理論,地區間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產業區。豫北地區的安陽、鶴壁、濮陽三市要充分發揮工農業基礎較好,油氣、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應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鋼鐵、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豫西地區的三門峽市要發揮礦產、林果等資源豐富的優勢,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黃金生產加工、鋁工業和林果業生產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區的南陽市要加快發展,形成中藥生產、紡織基地和以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帶,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
黃淮地區的駐馬店、商丘、周口和信陽市,要加快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加強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加快農區工業化步伐。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大力發展食品、紡織、制藥等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外向型農業,將黃淮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綠色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生豬、肉牛、肉羊、油料生產加工基地。重視勞務培訓,加大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省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這一地區的扶持力度,力爭使其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
區域合作有兩個方面,一是河南省要增強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合作,引進東部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鼓勵發達地區的飽和產業向內陸轉移。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河南省區域內部的合作,各市之間的合作。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合作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構建聯動有序的經濟區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策者應該通過政策引導,使各個地市之間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以此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區域之間的要素自由流動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各個地市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應該從體制上消除區域之間要素流動的制度和壁壘,加大區域之間的開放程度,使要素在市場價格機制的調節下實現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進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我省區域經濟差異比較大,已成為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只有詳細分析我省各個經濟區自身存在的問題,從各經濟區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各個經濟區比較優勢,尊重經濟增長規律,加強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引導,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存在,從而使我省經濟實現健康持續協調的發展。
[1]陳良文,楊開忠.我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的原因:一個要素流動和集聚經濟的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07,(03).
[2]陳夢筱.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02).
[3]代琳琳.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