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曉曄
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
文 / 王曉曄
王曉曄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反壟斷立法顧問。
技術標準一般是指企業為一定產品生產或為進入市場而在涉及產品質量或者安全等方面須達到的一定技術要求。技術標準一般是強制性的要求,即在產品或者服務實現了技術標準化的條件下,達不到標準的產品或者服務一般不能進入市場。標準化為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有目共睹,如不同廠家的同類產品可以相互兼容;標準化也給企業帶來好處,如企業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價格,改善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然而,另一方面,技術標準化也可能出現限制競爭的問題,例如妨礙創新和新的市場進入。
專利在技術標準化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為了防止專利權人在標準化過程中濫用權利和不正當地限制競爭,很多國家規定了專利在技術標準化中的處置方式。如何合理處置技術標準化中的專利,這不僅關系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關系市場競爭。我國反壟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2008年修訂后的《專利法》第48條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行使專利權的行為被依法認定為壟斷行為,為消除或者減少該行為對競爭產生的不利影響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或個人申請,可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這些法律條款說明,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要受到反壟斷法的約束。然而,如何認定知識產權權利人“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是在“濫用知識產權”?專利權在何種情況下可能被實施強制許可?這都是反壟斷法實施中的重大問題。
實踐中,專利被強制許可一般發生在專利成為標準或取得專利技術成為進入市場前提條件的情況下。這是因為技術標準體現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專利則是其所有權人的私權,這種情況下,權利人為謀取最大經濟利益,就有可能利用其專利在標準化過程中或成為標準之后不公平地排除、限制競爭。因此,如何恰當處置標準化中的專利以及成為標準的專利,已成為與技術標準相關的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世界各國在這方面的立法趨勢是,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利權人必須披露其涉及標準的專利信息;當其專利成為標準,他得在公平合理條件下許可所有的潛在市場進入者使用其專利;當其不正當地拒絕許可或不以公平條件實施許可的情況下,他的專利有可能被強制許可。
順應國際潮流,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也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立法工作。如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9年11月公布了《涉及專利的國家標準制修訂管理規定(暫行)征求意見稿》,2010年1月公布了《國家標準涉及專利的處置規則(征求意見稿)》。這些立法盡管都是涉及與國家標準相關的專利處置,但它們也與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相關,可以說明我國在技術標準化中專利處置的立法趨勢。根據《涉及專利的國家標準制修訂管理規定(暫行)征求意見稿》,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利權人有義務披露其涉及標準的專利信息;未披露信息的,可視為其免費許可;故意隱瞞專利信息而給國家標準制定或者實施造成損失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為了推動技術標準化,避免和減少權利人在其專利技術成為標準后隨意抬高許可費的情況,征求意見稿作出“專利許可聲明”的規定,即標準化組織應及時與涉及標準的專利權人訂立不可撤銷的專利實施書面許可,規定權利人可選擇以下三種許可方式:(1)合理無歧視的免費許可;(2)在合理無歧視基礎上,許可費應明顯低于正常使用;(3)不同意按照以上兩種方式進行許可。一般來說,如果標準化組織與權利人不能就專利處置達成一致意見,相關專利不能成為技術標準。
上述《征求意見稿》關于技術標準化中專利的處置方式雖然仍有值得商榷之處,如“合理無歧視基礎上而應明顯低于正常使用的許可費”等問題,但其內容明顯是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和司法實踐。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2008年Rambus一案指出,專利權人在標準化過程中不披露其專利信息的行為是“專利搶劫”,強調“標準化是一個取代競爭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任何不誠實或欺騙的行為都會嚴重損害產業競爭,提高價格,減少消費者的選擇。” 德國聯邦法院在其2004年Standard Tight-Head Drum一案的判決中強調,占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在授予許可的同時也有權拒絕許可,但其拒絕的自由權利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且其拒絕必須具有極大的公正性。這即是說,與標準相關的專利權人不得隨意拒絕許可,也不得對交易對手采用不公平或者歧視性的交易條件。
我國當前仍主要是一個知識產權進口國。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特別關注權利人濫用知識產權限制競爭的問題,以保護我國技術進口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利益。鑒于技術標準在市場競爭中的重大意義,我國還應特別關注標準化中濫用知識產權的問題,防止權利人以技術標準為手段,限制競爭,妨礙市場進入。現在,我國政府部門積極開展與知識產權限制競爭相關的立法,這是澄清技術標準、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等各種關系的重要法律措施。簡言之,世界各國關于技術標準化的立法可能存在差異,但它們基本體現了這樣一個原則,即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利權人負有更大的法律責任,即必須在公平合理的條件下向所有的企業開放技術;另一方面,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利權人也存在著法律風險,即當拒絕許可或不以公平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他們的知識產權極有可能被實施強制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