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芳,張
(臨沂衛生學校,山東 臨沂 276002)
我校對2008 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情況調查,發現畢業生專業知識薄弱,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為培養學生就業能力,我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并鼓勵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同時開展職業生涯設計大賽及模擬招聘會等活動。筆者對2010 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經過就業能力培養后,學生就業能力及用人單位滿意度明顯提高。
畢業生首份工作就業渠道調查,畢業生目前工作就業渠道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調查。
抽樣調查在臨沂九縣三區就業的臨沂衛生學校2008 屆及2010 屆畢業生。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調查問卷650 份,收回有效問卷583 份,有效回收率為89.69%。其中向2008 屆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300 份,收回有效問卷251 份,有效回收率為83.67%;向2010 屆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350 份,收回有效問卷332 份,有效回收率為94.86%。
由表1可知,初次就業借助家長和親戚的學生較多。其中2008 屆畢業生占48.21%。通過對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借助家長或親戚就業的2010 屆畢業生占21.99%。
同時,學校推薦就業的比例從9.56%提高到15.36%,通過招聘會就業的比例從6.37%提高到13.86%,通過媒體網絡就業的比例從7.17%提高到11.14%。說明經過就業能力培養后,學生對學校信任度有所提高,認為學校推薦和提供的就業信息值得信賴,并積極參與。
此外,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后,學生就業信心明顯增強。調查顯示,2008 屆畢業生中自己聯系工作的占8.37%,而2010 屆畢業生自己聯系就業的占18.67%。說明學生在平時和實習過程中能夠主動了解社會及就業信息,對自己的就業預期有了認識,能分擔家長壓力,遇到預期就業機會時還會爭取家長的支持。
由表2可知,畢業生在目前就業渠道和首份工作就業渠道的選擇上略有變動。2008 屆畢業生有了一定工作經驗,自身能力有所提高,通過網絡信息、就業指導部門及供需洽談會就業的比例有所提高。而2010 屆畢業生工作時間較短,在就業渠道的選擇上變化不大。2008 屆畢業生通過家長或親戚就業的比例為35.06%,2010 屆畢業生通過家長或親戚就業的比例為20.18%,仍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中職生年齡特點和就業觀念。中職生畢業時年齡大多在18~20歲,雖然經歷了醫院實習,對社會有所了解,但對前途和生活方式缺乏主見,依賴性強;而大學生則明顯不同,大學生畢業年齡普遍在22~25歲,他們通過網絡和自己聯系就業的比例高達50%以上[1]。2.3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調查與分析(見表3)

表1 畢業生首份工作就業渠道調查[n(%)]

表2 畢業生目前工作就業渠道調查[n(%)]

表3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調查[n(%)]
由表3可知,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好轉,滿意度明顯提高。這提示我們:學生入校起就應向他們分析就業形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進行就業政策、信息和擇業技巧指導,進一步提高其綜合能力。
此外,學生溝通協調能力強的評價由55.38%提高到62.65%,提高幅度不大,而用人單位往往更強調畢業生的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和就業觀念[2]。熱愛本職工作的比例沒有明顯提高,這可能受社會影響較大。我校以護理專業為主,有些學生及其家長認為從事護理工作沒有前途,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開展德育教學,使學生具有優秀的思想品質,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1]李大勇.試析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求職就業[J].教育與職業,2007(9):44~45.
[2]余新麗.基于就業能力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效果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06(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