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蓮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角色扮演法[1]是在培訓情境下給予受訓者角色實踐的機會,使受訓者在真實模擬情境中,體驗某種行為的具體實踐,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改進提高。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安排表演情境,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獲得體驗、增長知識、提高技能。
護理學基礎相關理論知識抽象難懂,采用傳統“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學生被動接受,缺乏知識的系統性、目的性,很難調動學習積極性。采用病案導入角色扮演教學法,能使抽象知識變得具體、生動,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校2007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124名,其中男生7名,按入校時的自然分班,一班62名為實驗組,二班62名為對照組,2組學生入學成績、年齡(18~22歲)、平時成績、學習能力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第三學期授課,教材均為周春美主編的全國醫學高職高專精編教材,由同一教師授課。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法,即以教師講授為主。
1.2.2 觀察組 采用病案導入角色扮演教學法,課前給學生發放病案,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資料,根據病案情境扮演不同角色。教師結合護理專業知識對劇本進行指導和修改。
(1)課前準備。教師精心準備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病案,并在上新課前發放給學生;同時,簡單介紹病案后,讓學生分析病案,選擇承擔患者、護士、教師及醫生等相關角色,學生以自演、自學方式進行;把授課內容制作成教學課件。
(2)分組。分組工作由班長和學習委員負責,每小組7~8人,共分8組進行教學活動,分組后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角色劃分、劇情排練及劇情設計。
(3)實施。以“護理程序”為例,護理程序是護理學基礎核心部分,教學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護理程序的工作方式不能真正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可采用病案導入角色扮演教學法:①每組于表演前準備好道具,合理布置場景。②由組長對劇情進行簡單介紹后再表演。③每組表演結束后,其他組進行評價。④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表演情況進行總結。
1.3.1 理論考試 課程結束后,給予相同試題對2組學生進行考核,并對試題答對率分別進行統計學處理。
1.3.2 問卷調查 對2組學生進行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問卷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為100.00%。
表12 種教學方法學生考試成績及知識應用能力比較(±s,分)

表12 種教學方法學生考試成績及知識應用能力比較(±s,分)
組別人數 考試成績 知識應用能力實驗組對照組6262 t 值P 98.50 ±4.2084.30 ±4.415.885<0.0588.30 ±3.9083.50 ±5.205.257<0.05
由表1可知,實驗組考試成績和知識應用能力得分均比對照組高,且有顯著性差異。

表2 2種教學方法滿意度比較[n(%)]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表演者,學生是欣賞者,因為欣賞能力不同,領略程度也不同;病案導入角色扮演教學以學生發展為主,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學生變為表演者[2],并設置特定的學習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拓展思維,理解情境中傳遞的信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深入角色,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的距離。
傳統教學側重于知識傳授,忽視知識運用;而病案導入角色扮演教學通過分析臨床真實病例,使理論知識得以升華,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使課堂教學成為“動口、動腦、動手、動情”的活動[3],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承擔不同角色,履行角色所承擔的責任,認識到護士不再是被動執行醫囑、治療、護理等一般操作者,而是直接對患者負責,獨立為患者解決健康問題,擔負著“保持生命、減少痛苦、促進健康”的光榮使命,在護理工作中真正體現整體護理內涵。
病案導入角色扮演教學法是對病案進行分析、討論,教師對每組角色扮演劇情進行總結、回顧,給予正確指導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工作態度及教學責任心的一種鍛煉和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能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從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1]秦淑英.“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法在中醫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前沿,2010,19(63):57~58.
[2]吳曉璐,趙洪.應用角色扮演教學法提升“護理人際溝通”教學效果[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2(7):32~33.
[3]陳瑤,劉曉虹,于淼.角色扮演式教學法在護患沖突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4A):92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