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潔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計算機語言課程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目的是培養學生程序設計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然而,從以往教學效果看,并沒有真正達到這一目的。一方面,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基礎較差;另一方面,教師教學方法、手段、內容存在一些問題。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具體實例的演示、講解,將所要講授的知識分解、融入到實例中的一種教學方法[1]。計算機案例教學的基本思想是高效、實用。高效即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最佳途徑,實用則是把計算機應用放在首位。在案例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設計案例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根據案例內容進行認知、討論、反思,實現交互式探索。
計算機案例教學以教師設計的案例為中心,通過案例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快速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方法,自然地理解、掌握案例涉及到的操作、程序設計思想等內容[2]。
(1)案例教學可以使教學由“單向灌輸”變為“雙向探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改變傳統理論教學中“重灌輸、輕討論”現象,強調“以人為本”,通過師生間的雙向互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知識學習是一種鋪墊,是獲取新知識的階梯,而能力和態度培養將讓學生終身受益。
(2)案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案例教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注重培養以更有效的方式取得知識的能力。
(3)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教學理論與應用實際間的差距,促使理論向實踐轉化。案例教學是從經驗與活動中獲取知識,案例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具體而復雜的現實場景,將理論與實踐置于特定的教學環境中,為學生提供能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大量典型實際問題的機會,從而成為理論與實踐間的橋梁。
(4)案例教學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體化。案例教學把原理、概念置于實際案例中,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概念在實際中的應用,恰當地掌握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義。
VFP 是用于數據庫結構設計和應用程序開發的數據庫軟件,具有可視化、面向對象、事件驅動和數據庫開發等特點,簡化了應用程序的開發設計過程[3]。VFP在我國比較流行,許多大專院校都將它作為計算機基礎教育3個層次(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第3 層次的重點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
VFP 主要由2 部分組成: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主要涉及數據庫、資料表、查詢和視圖、窗體和報表等對象的建立和使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包括程序設計語言的語法、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算法及接口設計有關的對象及其屬性、事件、方法。
在VFP 案例教學中,不僅要考慮案例是否適合學生知識層次與能力,而且要考慮案例設計的趣味性、典型性、難易性、所涵蓋的知識面及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度等因素。現結合具體實例說明VFP 案例教學原則。
(1)VFP 案例教學,注意案例的趣味性與啟發性。
案例一:“滾動字幕效果”。
VFP 課程的第一堂課,學生感到程序、事件驅動、面向對象“高深莫測”,包含很多新概念、知識,若照本宣科,教學效果一般很差。因此,可以通過滾動字幕效果引出一系列概念,并通過“自動”和“手動”2個對應的命令按鈕控制字幕上下滾動。
進一步分析,若要求字幕左右滾動,如何處理?如何控制字幕移動速度?當字幕超出窗體如何處理?啟發學生思維,擴充該案例教學功能,課后要求學生拓展該案例。
通過上述案例教學,學生可以直觀、快速了解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特點和運行機制,進一步理解案例涉及到的知識點,如對象的概念、事件驅動的運行機制、集成開發環境、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學生通過歸納、總結從而獲取、掌握知識,通過舉一反三,提高分析問題能力。通過第一堂課,觸發學生對VFP 的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2)VFP 案例教學,注意案例的實用性。
案例二:“個人通信錄”。
通過具有實用性的案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設計小型管理系統,將學生所有聯系人的信息存儲到該系統中,同時實現系統數據的編輯、查找等操作。例如:按姓氏、性別、關系、地區進行查詢,當某個聯系人的信息改變時,可進行修改操作等。對學生而言,該系統較實用。
此案例是基于單數據表的操作,主要涉及數據信息表結構的定義,信息表的創建,信息記錄的錄入、修改、刪除,記錄的查詢,報表打印等操作。通過此案例的學習,學生不僅感知到程序設計的實用性,而且理解了VFP 數據表的基本操作。還可進一步分析,統計某類聯系人的資料,按“關系”查詢并將結果保存,進行比較復雜的查詢等操作,如何實現。以促使學生思考,自學沒有講解的知識點,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目的。
(3)VFP 案例教學,注意學習內容的循序漸進性。
案例三:基于數據庫表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設計與開發。
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數據庫應用系統,主要完成學生學籍和成績管理,包括瀏覽、查詢、修改等操作,并且盡可能讓每項功能簡單而實用(見圖1)。此案例是對前一案例的擴展,是功能的進一步完善,是從VFP 自由表操作到數據庫表操作的轉換,體現了學習內容的循序漸進。

圖1 “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結構
此案例從項目管理器的創建開始,包括數據庫表、查詢與視圖、報表、標簽、窗體、菜單的建立,利用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語言實現復雜查詢等操作。并且,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可以進一步完善此案例,形成完整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
這3個案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有趣味性,又有實用性,并且涵蓋知識面較廣,達到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通過貫穿于教學的案例,不僅可以改變枯燥純理論講授這一傳統教學方法,同時展現給學生的是應用的靈活性和設計的多樣性。這樣,從微觀上明確了VFP 的功能,從宏觀上體現了VFP 功能的聯系和實際應用系統的構成。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萬能的,案例教學也不例外。如果將其模式化而不加分析地濫用,必然帶來種種負面效應[4]。在VFP 教學中,如何實現案例教學,應根據教學內容、師生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確定。
案例教學注重實例功能介紹,忽略了概念和原理的強化,學生感覺到概念、原理理解困難,缺乏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如學生很難區分VFP 中的事件和方法、“對象識別的動作”和“對象執行的動作”。因此,在VFP 課程教學中,不能單一使用案例教學法,而應將案例教學法與講授法相結合。可以采用先演示、講授原理性內容,后結合案例重新講授概念和原理,實現知識講解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是教學的“主導者”。VFP 案例教學要求必須處理好組織者和主導者的關系,同時對二者提出了高要求。
VFP 課程要求教師優化知識結構,積累豐富的、多層次的知識、經驗和技巧,掌握扎實的教學理論,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對教師的要求一般體現在:(1)設計、選擇優秀案例,熟悉案例內容并深入研究,準備案例可能涉及到的相關知識;(2)注意將案例教學與現代教育手段相結合;(3)介紹的案例要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討論和學習熱情。
VFP 案例教學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1)案例教學以學生積極配合為前提,離開了學生的參與將寸步難行;(2)要求學生更新觀念,改變習慣,提高學習主動性,必須做到“之前預習”和“之后復習”;(3)要求學生參照已有案例,并結合新的實際需求,設計功能完善的新案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法解決了程序設計課時少、知識點多、實效差,與應用相脫離等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計算機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教材中心”論,實現了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僅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學習氛圍,也為其他課程教學提供了借鑒。
[1]左海云.案例教學在普通高校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13~114.
[2]龔沛曾,楊志強,陸慰民,等.案例教學法在“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04(5):62~63.
[3]盧相鴻.Visual FoxPro 6.0 數據庫與程序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4]李雅玲.課堂案例教學與基于網絡的案例教學的比較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