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刊記者 張義學 孫長青
六十年變遷
◎文/圖 本刊記者 張義學 孫長青
1951年5月23日,以阿沛·阿旺晉美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在京與中央人民政府簽署了西藏和平解放《17條協議》。從此,西藏直接由封建農奴制度跨入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短短六十年,跨越上千年”,是對西藏近現代史的高度概括。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中央人民政府始終堅持從西藏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通過實施民主改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五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深入實施西部的開發戰略、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深刻地改變了西藏的命運,有力地推動了西藏的跨越式發展,使其走上了與全國同步發展的軌道,展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
1980年至今,中央先后五次召開西藏工作會議,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這些政策涉及金融、財稅、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農牧業和農牧區、環保、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和平解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藏的投資力度,在不同時期相繼安排了410多項影響深遠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使西藏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公路、鐵路、機場、通信、能源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舊西藏沒有一條公路,能源嚴重匱乏,僅有一座125千瓦、供少數上層貴族享受、斷續發電的小電站。和平解放以來,西藏以公路、航空、鐵路、管道運輸建設為重點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逐步完善,協調發展。2010年全區次高級以上路面里程達到8195公里,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82萬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公路,鄉鄉通公路,全區60個縣通油路,完成了5條國道黑色化改造。
青藏鐵路建成通車,拉薩至日喀則鐵路開工建設,墨脫公路嘎隆拉隧道勝利貫通,第一條高等級公路今年5月正式貫通;初步形成了以拉薩貢嘎機場為干線,以昌都邦達、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則機場為支線的機場布局;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爾木到拉薩的青藏輸油管道,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形成。
電力發展迅速,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全面建設。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加快推進,主電網建設和“戶戶通電”工程等進展順利。目前,區內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項目——藏木水電站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輸變電工程——青藏直流聯網工程開工建設。全區電力裝機容量達到97.4萬千瓦,全區用電人口近238萬人,占總人口的82%。
舊西藏通訊處于靠人背畜馱、驛站式傳遞的落后狀態。60年來,西藏已建成遍布全區的光纜、衛星和長途電話網,因特網落戶高原,移動電話、無線尋呼連接四面八方,西藏高原進入了衛星、光纜網絡信息化新時代。

打電話的藏族老阿媽
舊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三大領主占有西藏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以及全部生產資料,對廣大農奴和奴隸進行著殘酷的經濟剝削和精神奴役,廣大農奴和奴隸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難生活。
和平解放以來,中央結合西藏階段性發展特點,對農牧民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下放生產經營自主權,免征農業稅,廢除一切形式的用工攤派和派購任務,落實農牧區“三個長期不變”政策(即“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草場公有,承包到戶,自主經營,長期不變”),促使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升,農牧業實現全面持續發展。
第一產業增加值由1959年的1.2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8.13億元,年均增長8.1%。糧食產量由1959年的18.29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92萬噸;糧食平均畝產量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71公斤;年末牲畜存欄數由1959年的956萬頭(只)增加到2010年的2321萬頭(只、匹)。
以安居工程為突破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惠及廣大農牧民。2006年以來,全區累計27.48萬戶、140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新房,水、電、路、訊、氣、廣播電視、郵政等農村綜合配套設施逐步完善;鄉鎮通郵率、鄉鎮通公路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別達到85.7%、99.7%、81.2%,累計解決153.2萬農牧民的安全飲水問題,15萬戶農牧民用上了沼氣,農牧區碘鹽覆蓋率達91.2%,500個行政村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全面啟動。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000元,2010年達到4138.7元,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980元。冰箱、彩電、電腦、洗衣機、摩托車、手機等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結合每個組的表現,參照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各個小組進行考評,對于本學期積分高的前三組進行適當的獎勵。對于墊底的最后一組,要求每個組員都要深刻審視自我。
這60年,西藏在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上均實現了重大飛躍,徹底告別了封閉的莊園制、部落制自然經濟,正在向現代市場經濟邁進。
西藏生產總值由1951年的1.2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07.46億元,年均增長10.7%。特別是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連續18年達到了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高達12.9%,持續保持如此高的增長速度在西藏發展歷史上從未有過。
西藏的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了以優勢礦產業、建筑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從1956年的0.01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75.61億元,年均增長22.1%。
2010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80.84億元,是1978年2.45億元的73.8倍,年均增長14.4%。
此外,藏醫藥業、礦產開發企業、民族手工業、綠色飲食和新能源等特色優勢產業迅速發展;那曲物流中心、拉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蓬勃興旺;旅游業2010年總收入達71.4億元。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面積達41.37萬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1/3以上,居全國首位,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對外開發成效顯著,外地商品源源不斷輸入,當地名優特產品及民族手工業產品大量進入全國和世界市場。2010年,全區進出口總額達8.4億美元,是1953年0.04億美元的210倍,對內對外經濟交流合作不斷擴大。

拉薩電影城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醫療衛生機構,現在已經建成了中、西、藏醫結合,以拉薩為中心、遍布城鄉的醫療衛生網。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全體農牧民,全區已建成72個縣級衛生服務中心和682個鄉鎮衛生院,覆蓋鄉鎮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2010年,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1352所,孕產婦死亡率由1959年的5000/10萬人下降到174.78/10萬人,嬰幼兒死亡率由430‰下降到20.69‰;人均壽命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35.5歲增加到67歲。全區實現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標。
舊西藏人口增長緩慢,在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的200多年間,人口長期徘徊在100萬人左右,而60年來,西藏人口已增加到300萬人。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出版業,寺院壟斷教育,廣大農奴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科技發展更是空白。如今,國家投入巨資興辦教育,全區所有縣(市、區)全面完成“普九”。一個涵蓋普通教育、幼兒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已經形成。2010年,全區擁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生達到31827人,其中研究生718人;中等職業學校6所,在校生22613人;高級中學20所,完全中學9所,初級中學93所,小學872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1985年以來,中央政府在內地21個省市建立了西藏班(校),為西藏培養了大中專畢業生2萬余人。目前西藏不僅有自己的碩士、博士,而且有了一批享譽全國的專家、學者。

民族工藝品
黨和政府將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和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使藏文化得到長足發展,目前藏語言文字遍布全區的新聞出版體系。2010年全區出版報紙140237千印張,各類雜志160.51萬冊,圖書1446萬冊。全區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0.3%、91.4%。
舊西藏沒有一家現代科研機構,即使天文歷算這樣的應用技術,也被籠罩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壟斷在寺院手中。60年來,中央和自治區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普及應用,逐步建立了26個科研院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2107人,學科領域涉及歷史、經濟、人口、語言、宗教、農業、畜牧、林業、生態、生物、藏醫藥、鹽湖、地熱、太陽能等數十個門類。其中,藏學、高原生態、藏醫藥等學科研究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產生了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學術成果。
同時,西藏眾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更加有效地得到搶救、保護、繼承和發展。三大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全面完成,全區22處重點文物維修工程進展順利。全區已建成群眾藝術館28座,圖書館4座,博物館、藏戲藝術中心各1座,縣鄉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站)500余處,初步形成了區地縣鄉村五級文化設施網絡。全區各類文藝演出團體10個,民間藝術團19支,先后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
正如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在今年7月19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所說: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民族團結不斷鞏固,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