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西安交通大學文化產業創意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
用文化拯救我們的民族
◎張蓉 西安交通大學文化產業創意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

主持人: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出了國九條,其內涵是充分認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提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
文化產業只是文化改革中的一部分,在文化曲江理念的帶動下形成“曲江模式”,在文化興國的大背景下,“曲江模式”能否全國推廣?這種模式能否拷貝?值得我們共同去研究、去探討。站在國家文化興國昭示的層面上,扛好文化大旗,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挑戰。下面的討論希望能給文化曲江以新的啟示。
經過多年的實踐,曲江文化園區已成為西安這座城市的新地標。那么其發展的這種模式究竟能否拷貝了?
曲江的文化產業之路,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與現實發展中走出來的,它與西安的區位特征、與西安的城市改造、新城的建設關聯在一起的。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古城,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有規定,保持原貌,不可以再開發發展的。所以,50多年,城市都沒有發展。曲江那片地方當時就是郊區。但這片土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唐代,就是皇家宮苑和市民公共文化園區。新世紀,借城市開發之機,曲江以大雁塔及唐代文化為依托,占據了天時地利的優勢,借助了政治資本(國家政策)、文化資本(唐文化),加之獨特的土地資本運作手段,在經濟資本充足、文化背景豐富、政策強有力的推進下得以發展文化產業,形成被稱之為“曲江模式”的特色之路。
當一種實踐被賦予某種模式的時候,它就失去了最初活潑的、新鮮的東西,就會變成一種僵化的、固化的東西。對“曲江模式”的感性認識就是修一個主題公園,建一大堆房子。那么這種模式應用到其它地方、應用到所有的文化項目上是否都能成功呢?曲江作為一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那么他的國家事業、文化產品在哪里?所以當一種實踐被捧到一種模式的時候,要敢于打破這種模式,曲江現在的發展遇到了許多的困境,只有走出這種固化的模式,曲江方可持續發展。
當文化被提到一種國家戰略高度的時候,它的背后顯然是存在著一種莫大的危機感。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就中國現在來看,經濟是搞上去了,可民族信仰到了一個很危險的時刻。六中全會強調文化自覺與自強,我認為,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文化的自覺與自強。就現在的年輕一代而言,他們所用的日常生活產品大多來自外國,無形中他們就接受了許多西方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而不大認同自己的文化。那么我們自己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呢?就拿最近發生的N多個“小悅悅”事件來說,外媒就問,中國是一個道德立國的國家,為什么今天的中國人卻失去了道德呢?所以在這個出現文化認同缺失、民族信仰危機的國家危機意識下提出文化興國的國家戰略,文化產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拯救一個民族的靈魂,當然首先是文化。對于普通民眾來講,文化是依附在物質之上,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當然也保存在歷史文化遺跡中。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對那些正在消失的歷史文化遺跡,我們是要恢復,但要恢復成什么樣、要怎么做,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首先,文化能被傳承和利用的應是一種普世性的東西,只有普世的東西才能被認同、被接受。能夠體現民族文化精髓的東西,不是演幾場戲,建幾個主題公園,申請幾個非物質遺產那么簡單的問題。我們要開放、要改革、要創新、要開發、要傳承。對傳統文化怎么去開發?要傳承些什么東西?這些東西具有什么樣的現代價值?這才是我們應該去研究的核心問題。
對于傳統文化遺跡,要在開發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在體驗中感悟。不能過分追求文化的經濟效益,文化傳承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重塑文化的自覺、自強,關鍵在于認同。
其次,文化要走出去,這是一種文化強國的戰略。拿孔子學院的全球風靡來說,孔子學院本來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國際塑造與推廣,可在大多數情況下卻成了一種就業渠道,這有悖于國家建院的初衷。文化強國,關鍵要有優秀的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