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秋虹
臨高:撬動海南造船業的支點
□本刊記者 王秋虹
2010年12月24日上午9時許,海南宏鑫6號13800噸散貨船伴隨著長鳴的汽笛和雷動的掌聲,沖破籠罩在港口上空的薄霧,緩緩啟動,駛向大海,正式下水試航。
宏鑫6號13800噸散貨船是海南本土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船舶。它的建成,標志著海南的船舶制造業已具備萬噸級以上船舶的建造能力,海南的船舶制造業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是海南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跨越的重要標志。
臨高是海南的漁業大縣,海南1/4的漁業產量、1/3的漁業捕撈量都出自臨高。但若將它置于海南西部工業的棋盤上來看,臨高的成績并不突出。而與之相比較,其他同在西部工業走廊上的兄弟市縣則都有自己的特色工業路子:儋州洋浦經濟開發區經過十幾年的建設與發展,憑借港口和油氣化工產業成為了海南西部工業走廊的龍頭,完全確立了海南省工業重鎮的地位;東方則依靠深水良港八所港和中石油及其產業鏈延伸出來的富島化肥等產業,建設成為以天然氣化工業為主,能源工業、邊境貿易等配套產業為輔的現代臨港經濟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濱海工業城市;昌江黎族自治縣憑借亞洲儲量最大的石碌鐵礦以及銅、鈷、鋅、金、石灰石、石英砂、花崗巖等20多種礦產積極發展水泥、鋼材、冶煉、鋰電池生產和橡膠深加工等新興工業項目,工業成為全縣經濟增長貢獻率最大的產業,實現了工業興縣;澄邁則圍繞著老城工業園區和海南(澄邁)生態軟件園這兩大重點園區建設,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和高科技工業,全力打造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
比對以上兄弟市縣的情況,臨高的工業發展短缺點十分明顯——那就是臨高沒有可以真正拿得出手、能夠代表臨高工業發展的重點項目。而實際上,臨高在發展船舶制造業上有著非常堅實的基礎。臨高造船業由來已久,其手工木質漁船在工業化較為完善的今天依舊受到青睞,揚名省內外,巴布亞新幾內亞駐華大使也曾來實地考察,提出引進技術的愿望;“造大船闖深海”更是臨高多年發展的戰略,2008年落戶在臨高金牌港經濟開發區、如今建造了海南本土第一艘萬噸級船舶的海南威隆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是海南唯一一家具備萬噸級以上、5萬噸級以下造船資質的船廠。如此觀之,宏鑫6號在臨高的成功建造,不僅代表著海南船舶制造業的崛起,更代表了臨高發展的決心,表明了臨高為改善自身在西部工業走廊上尷尬地位的工業發展策略。
為做大做強造船產業,臨高縣確立了把金牌港建成全省船舶建造維修基地的目標。2008年6月,項目總投資10.8億元,總占地面積1000多畝的海南威隆金牌港修造船基地項目落戶臨高金牌港經濟開發區,按照現代化、工廠化生產設計,計劃年產各類大型船舶12艘,年下水船舶25萬噸載重噸,年創產值25.52億元。遠期將發展修造海洋裝備工程,形成年創50億元產值的大型船舶修造企業,帶動臨高工業的整體發展。

2010年12月24日,海南省首艘本土建造的萬噸級貨輪“宏鑫6號”在臨高金牌港下水試航。
然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臨高如今雖然已經邁出了發展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但是接下來的道路依然漫長,對于發展基礎相對較薄弱的臨高來說,以后面臨的關隘仍然不可小覷,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走。首先要將船舶制造業打造成臨高的工業發展主線,然后圍繞這個主線,發展相關配套產業,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冶金、機電、化工、儀表、輕工材料、倉儲物流產業等,形成密集的工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挖掘延伸價值。
對于海南來說,這也只是起步。有關專家稱,制約海洋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港口建設和船舶工業。其中,船舶工業最為關鍵。作為海洋大省的海南,必須發展造船工業,以適應海洋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海南的造船業起步晚、基礎弱,缺少相關配套產業,大部分建材需要從島外購進。另外,大量造船產業工人的欠缺,也成為制約海南造船工業的瓶頸。
但畢竟,海南已經成功建造了第一艘萬噸級船舶。新加坡用了3年時間,把一個從未造過船的小島建成了船舶修造產業基地,海南出現這樣的產業集群,不是沒有可能。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豐富的海岸線資源、充足的臨港腹地等使海南具備了發展大型船舶制造改裝項目的區位優勢。同時,據有關人士預測,近兩年內,海南威隆金牌港修造船基地項目在省內以及華南地區都不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臨高金牌港面臨著發展船舶修造產業集群的歷史機遇,海南造船業可能將迎來歷史性轉折。
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而臨高恰恰就是這樣一個支點,對撬動海南造船工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臨高支點能夠打造好,海南的船舶制造業定能真正“臨高而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