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何雁
省委五屆九次全會:定調“十二五” 描繪新圖景
□本刊記者 何雁
五年一個刻度,五年一個單元。“十一五”的精彩漸成背影,“十二五”的藍圖徐徐展開。
2010年12月22日上午,中共海南省委五屆九次全體會議在海口開幕。為期一天半的會議集中審議通過《中共海南省委關于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海南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圖景,一一勾勒,對海南全局性、長遠性、關鍵期、攻堅期的發展方略具體部署。
“十二五”時期,海南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這是《建議》作出的基本判斷。《建議》從國內外等方面對海南的發展形勢進行了分析。
從國際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但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
從國內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面臨復雜形勢,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加大,與此同時,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從省內看,“十一五”時期,海南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一批批重大項目滾動建設,體制機制活力不斷顯現,民生狀況持續改善,為海南新一輪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帶來巨大需求,為海南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建議》同時也指出,海南屬于欠發達地區這一基本省情沒有改變,發展中面臨的困難還很多。海南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形勢,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著力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建議》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海南實際,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新形勢,順應全省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科學發展的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貫穿于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全過程,發揮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排頭兵作用,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大優化經濟結構力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幅度提高綜合競爭力,為把海南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發展、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建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提出海南“十二五”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并把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作為貫徹落實主題和主線的總抓手。這充分體現了國務院44號文件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和要求。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全國改革開放大局提出的重大戰略,是國家賦予海南的新的歷史使命,其實質就是通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一條綠色、開放、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同時也為國家擴大內需、優化經濟結構做出貢獻。“十二五”這五年,正是國際旅游島建設成敗攸關的五年。
《建議》堅持謀劃長遠與著眼當前相結合,按照到2012年打牢基礎,到2015年形成國際旅游島基本框架,到2020年初步形成國際旅游島的戰略步驟,明確了“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
一是實現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左右;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左右。二是優化結構取得重大進展。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重趨近20∶30∶50。三是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強。四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五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效明顯,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緣何將“十二五”期間全省經濟年均增長目標定為13%?海南省省長羅保銘在海南省委五屆九次全會上做出了說明:首先,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政策效應日益明顯,對企業和資金的吸引力增強,對海南“十二五”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機遇,達到13%左右的經濟增速是有條件的。其次,國務院44號文件明確提出,到2015年,海南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中上水平。要實現這一目標,保持13%左右的經濟增速是必要的。第三,“十一五”這五年海南經濟都保持了兩位數增速,有利于延續這一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針對民生改善指標,《建議》提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力爭實現翻番。羅保銘說,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中央有要求。中央在“十二五”發展目標中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者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二是符合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不僅要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更要建設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園。三是順應群眾呼聲。群眾期盼及時分享海南發展帶來的實惠,盼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四是根據收入力爭翻番的要求,到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要分別達到30000元和10400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5%左右。對此,羅保銘說:“這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此我們必須不懈努力。”
《建議》用較多的篇幅對經濟建設進行了闡述,對海南旅游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中西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針對旅游業,《建議》提出推動形成海島特色鮮明、山海優勢互補、城鄉和諧發展、人文環境優良的旅游格局,彰顯“陽光海南、度假天堂”的國際旅游島形象。
充分利用海南獨特的自然資源,建設一批世界級的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是提高海南旅游吸引力、競爭力的關鍵,故而《建議》提出,“十二五”時期要整合山海資源,加快建設以航天、海洋和熱帶雨林等三大主題公園為代表的世界級旅游項目,打造瓊東地區國家濱海休閑度假海岸和瓊西地區國際旅游島金色海岸。
服務水準不高,是目前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一大軟肋。要真正建成國際旅游島,首先要在服務上與國際接軌。《建議》特別強調,要實施旅游服務標準和國際質量認證,旅游的各個領域和環節的服務標準都要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旅游環境。從建設國際旅游島先行實驗區入手,抓緊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爭取在體制機制、開發模式、投融資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并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促進與旅游相關的房地產、物流、文化、會展、商貿、餐飲、金融等行業共同發展,尤其強調將海南打造成為世界名牌云集的國際購物中心。
當前,海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一項艱巨繁重的任務。同時,海南農業在全國占有特殊的地位,加快建設國家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基地,保證冬季瓜菜和熱帶農產品供應,既是難得的市場商機,也是國家賦予海南的一份政治責任。為此,《建議》提出,圍繞建設國家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基地的戰略定位,加快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建設好國家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基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適應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采取多種措施加快農民增收。《建議》特別提出,要持續實施中部農民增收計劃,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工業化是實現海南現代化、城鎮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建議》強調堅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戰略,抓好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布局、集中發展新型工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等三大任務。
基礎設施是國際旅游島的重要保障和支撐。盡管“十一五”時期,海南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歷史欠賬多,基礎設施依然比較薄弱。2010年10月的特大洪澇災害就集中暴露了海南水利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設施的不足。所以,《建議》專門拿出一個章節進行強調,提出抓好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方面十大基礎設施工程。
目前,海南城鎮化率為50%,略高于全國水平,但在海南省內部存在極為明顯的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已成為影響海南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矛盾。為此,《建議》提出,要把全島作為一個整體科學規劃建設,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城鎮布局科學合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格局,突出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確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東部要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國家休閑度假海岸;中部地區要繼續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深入實施中部市縣農民增收計劃;西部地區要認真落實《海南省西部地區開發建設規劃綱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做大做強新型工業。二是加強城鎮化布局和形態的規劃建設。海口和三亞要按照各自戰略定位,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城鄉統籌的關鍵環節,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城鄉統籌的重要抓手,抓好縣城中心鎮建設,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特色旅游小鎮,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
生態是海南的生命,也是海南實現綠色發展的最大本錢和參與區域合作競爭的最大優勢。當前,海南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保護生態環境面臨新的挑戰,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又給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建議》把生態保護與建設放到了特別重要的位置予以強調,提出按照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實施好資源節約行動、城鄉清潔行動、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行動等三項行動計劃。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建議》圍繞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對科技、教育和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部署。《建議》提出,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重點放在事關發展全局的關鍵環節上,要重點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新材料和新能源開發等八個優勢領域的科學技術,加強科技園區和科技平臺建設,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繼續把教育優先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實施海南國際旅游島人才工程。
這幾年,海南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些領域走在了全國前列。但同時,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還不高,體系還不夠完善,為此,《建議》提出,要建立符合省情、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2010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據海南省住建廳測算,到2012年末,海南全省城鎮中低收入困難家庭約為38.7萬戶。到2010年11月底,全省累計已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19.39萬套、發放廉租房租賃補貼1.7萬戶,如果2011—2012年全省再新建保障性住房17.5萬套,即可基本完成這一任務。所以,《建議》強調繼續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土地供應,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基本實現城鎮中低收入困難家庭有一套保障性住房,并基本完成農村危房改造。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建設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基礎和核心,文化產業也是海南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建議》提出,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對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引領、支撐和推動作用。一方面推動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另一方面提升文化事業發展水平,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建議》還強調要繼續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不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
改革開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目前,海南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還不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為此,《建議》特別強調,海南要肩負起改革開放排頭兵的重任,著力構建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近幾年,海南行政體制改革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須下大力氣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議》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是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進一步完善省直管市縣管理體制,建立規范的各級政府公共職責分工體制;指導市縣用足用好下放的權力。鄉鎮機構改革的重點要放在大力增強鄉鎮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上,對具備一定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的中心鎮賦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權限。順應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趨勢,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優化資源配置。
農墾占海南省四分之一的面積、八分之一的人口,農墾的改革與發展對于海南省的改革發展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議》提出,海南農墾要按照“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目標,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事業單位越來越顯示出與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建議》提出以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為重點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科技、教育、文體、衛生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增強多層次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島嶼經濟發展的出路是開放,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主題是開放。《建議》強調要以建設國家對外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為目標,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開放一切可以開放的領域,開拓一切能夠開拓的市場,全力打造開放之島。
新的征程正拉開帷幕。“十二五”是海南發展的關鍵時期,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一個個光輝燦爛的前景在向我們招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南將努力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上,書寫更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