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不斷深入發展,高職院校開設日語課程正逐年遞增。筆者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名日語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工作實踐,發現在日常教學中一些問題:大多數高職生的語言學習基礎較差,對日語學習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高,在課堂上,他們既不自愿發言,也不喜歡被老師點名:既不愿自我表現,也不愿與他人共同表現。學生學習動機不很明確、表現欲低等因素也極大地制約了日語課堂上師生的教學互動。本文就如何打破沉悶日語課堂、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一些探索。
關鍵詞:日語;教學;質量;提高
一、靈活運用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就是借助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質媒介來創設一個良好的、具體的教學環境,將教學內容置于特定的情景之中,通過學生主體參與、師生的互動來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可以借助于游戲、影視欣賞、誦讀、辯論等多種手段來達成,從而將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我們教師可以把一些日語應用中常見的情景,在影音、聲訊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配合下,經過課堂預演之后,再拿到實踐中檢驗和嘗試,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上,從生動的學到模擬實際的用;在課堂外,從實際的用到自主的查缺補漏的學,使學生真正能主動、實用地學習。
例如在課堂上,針對旅游專業的學生或者在講解旅游相關的單詞時,可以根據本地區或其他地區旅游業的特點,研討制定方案,確定成幾不同的場景,制訂具體教學計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利用圖像、影音、課件等教學手段,引入景點、游客等背景,建立逼真的模擬場景,寓教于樂,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逐一學習和實踐,上好情景課。依靠真實的情景的魅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那些真正在實際中用得到的知識。
二、貼近社會,設立工作情景,開展實踐教學
傳統的日語教學,單一的語言學習比較多,語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較枯燥的,缺乏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和素質能力的訓練培養,培養出的學生知識面較窄,視野和思路不很開闊。因此,日語教學一定要緊密接近社會,貼近社會,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上下功夫。
因此,在日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在實踐中完善教學。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根據高職教學特點,在貼近社會,接近企業的實際應用環境中,讓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對于語言類專業而言,在實訓課程中努力達到真正意義的“工學結合”,需要設立一些具體的工作情境來進行教學。
三、靈活運用教材,選取教材亦很重要
日語教學對教材的靈活處理和合理挖掘亦很重要。學期開始前,教師要對教材研究深入,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以不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教師要精心設置課堂提問,通過提問達到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相互交流;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師要在教學中創造輕松愉快地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啟發學生通過文本進行思考,要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觀和價值觀,豐富學生的精神層面,重視教學的人文層面,追求人文價值。
四、利用日語充實學生課外生活
教師要使學生在感性認識階段接觸日語,然后逐步上升到理性階段。要善于將各種媒體中尤其是網絡上的最新的素材如:日語歌曲、圖片、日劇等融合于授課情節中,從而把知識與興趣、抽象與形象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識和形象材料,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聽、說、讀、看、模仿、體會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語言的理解與鞏固。從而使學生學會將語言用于生活中,完善課外生活,更好提高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
五、在課堂中結合詞匯和文章導入日本文化
在講解日語詞匯時,為了增加學生對這些詞匯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配以圖片、實物來說明,并且配套講解詞匯
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可以使得枯燥的詞匯被生動的記憶下來,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對于詞匯的講解不僅要側重詞語本身意思,而且要注意詞語的文化伴隨意義。例如, “あなた”屬第二人稱代詞“你”。在口語交際中,一般很少用第二人稱,常常是婚后,妻子稱呼丈夫時表示“親愛的”。又如,日語里的“家紋”,即為家徽,。家徽體現了日本人對“家”的重視即日本人的集團心理。日本人的“紋章”一詞,狹義上就是指家徽。日本的徽章以家徽的形式出現和與“家”這一概念相連本身就和單單作為標識貨固定的裝飾紋樣的歐美一些國家的徽章有著微妙的差異。作為家族標志的家徽,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產物,反映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處事方式由于家族意識在日本人的精神結構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許多家徽和日本人的姓氏有關。如鳥居氏為“鳥居”紋,加藤氏為“藤丸に加文字”,大野、大久保氏為“大文字”,木村、木田、木內氏為“木文字”等。明治維新之后,家徽所暗含的對家族名譽的標榜似乎已經喪失殆盡,成了在禮服上慣例性的使用。于是出現了許多類似家徽功能的不以家為對象的紋章。如各種紀念章、公司團體的商標、城市標志等等。
由此可見,同樣的詞匯因其所處的文化領域不同,其特定的詞義、感情色彩和文化歷史也各不相同。因此,詞匯教學不僅要講解詞語本身的意義,還應加入這些文化成分,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和領會日語的詞匯意義,運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授課過程中有效地導入日本文化,不僅能夠豐富課堂知識,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能夠使同學們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培養學生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日本民族是一個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輕柔、溫順、禮貌而且溫和”,他們是以“溫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干巴巴的、生硬的理論思想”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和大多數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約束。例如,當兩個人爭論時,西方人往往生氣地說:“你難道不明白我說的意思嗎?”而如果是日本人,他會將怒火和不悅隱藏在禮貌的面具之下,說道:“你難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嗎?”從總的看來,日本人比較寬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維持表面的和諧,沖突總是被一層溫和的、禮貌的面紗所掩蓋。
六、常規學習緊抓不懈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日語尤其如此,在常規教學中我們主要緊抓以下環節。
1.每課作業。平時每課后都要布置作業或任務,既有手寫的,也有口頭的。在下次上課前利用十分左右的時間對上一課所學內容進行考核或者提問,以督促學生及時復習,以便牢牢掌握基礎知識。
2.定期測驗。在每周的最后一次課中把本周學的知識點進行小測,認真批閱后進行講評,在同一班級的同學之間進行評比的同時,還在不同班級之間進行比較,讓學生心里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以便更好的努力。
3.背誦課文。學習日語要堅持背誦,不背是不行的,日語語法比較繁冗,助詞很多,只有通過背誦才能把這些東西融為一體,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總之,日語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善于用各種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突破口,通過各種理論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應用,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掌握并熟練運用知識的能力。作為教師,要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并將之實踐,指給學生學習的途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不斷努力,不斷改進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淺析高校日語的教學方法》,吳玲玲 ,科技信息
[2]《淺談高職教育下昀日語教學》,杭成 ,科技信息
[3]《高職日語課堂氣氛的激活》,余建華,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9.10
[4]高職<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改革思考》,王鈺,科教文匯, 2008.7 [5]《高職日語教學內容與角度的探索》,馮薇,遼寧高職學報, 第10卷 第5期
[6]《高職院校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袁夢,現代企業文化,2009.32
[7]《高職日語課堂教學之現狀》,周杰,科教創新,2007.7
[8]《關于適合高職生發展的日語教學方法的思考》,王會玲,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1
[9]《淺析高職日語聽力與口課程教學方法》,張蕊,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