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完肖
當今時代是多元文化大發(fā)展的時代,文化的作用日益彰顯。本文從以生為本的角度,從班級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出發(fā),努力做到“兩個凸顯”、“三個結(jié)合”,促進每一位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班級文化是班級內(nèi)部形成的獨特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班級文化主要表現(xiàn)為教室環(huán)境、文化團體、人際關系、學風班風等。可以說,班級文化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筆者認為,班級文化建設的宗旨是:為了每一位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圍繞這個宗旨,我們努力做到“兩個凸顯”、“三個結(jié)合”。
凸顯人文關懷
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是有一定文化的人,更是有人格尊嚴的人。他的心理狀態(tài)、道德準則等都受到集體文化氛圍的影響和制約。反過來,班級里每一個成員的心理狀態(tài)、道德準則也影響到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級的凝聚力體現(xiàn)在自己的班級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圍上。所以,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必須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班科任教師、學生齊參與,追求一種家庭的溫馨和睦的氣氛,使班級成為學生自己的“家”。
凸顯個性風采
初二年(1)班團支部自稱為“愛心支部”,團員青年們自覺擔起學校的廢品垃圾處理任務。他們將每天產(chǎn)生的廢物分類處理,或銷往廢品站,或送到垃圾坑,他們把拾廢紙、賣廢品的所得,資助那些家庭貧困的同學。這樣,他們的行為不僅讓同學們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而且,把自己的行為生命與保護改造自然緊密相連,掀起了一股“美化校園、奉獻愛心”的熱潮。在這種個性化的班級文化的熏陶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班級的環(huán)境由學生精心打扮,各種沙龍、海報、辯論會、文學團體等應運而生,融德育、美育、智育于學生生活、學習和活動之中。
與課改實驗相結(jié)合
在課改實驗中,我們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文化建設充滿成長的氣息。C三3班在教室走道的墻壁上開辟一塊“金色園地”,不定期地展示不同專題、不同形式的園地專欄,是一種既經(jīng)濟又實效的手段。在這里,時而展示班級活動剪影,時而粘貼學生日記佳作,時而展出學生獲獎作品,時而刊出豐富精當?shù)募魣蟆R黄凵鋵W生思想火花的日記經(jīng)過電腦版面設計,圖文并茂,文質(zhì)精美;一張張反映學生假期愉快生活的照片經(jīng)過學生的文字潤色編輯,能勾起甜美、難忘的記憶;一期期集學科知識、國事要聞、社會百科于一成的剪報,讓同學開闊視野,了解社會;一份份研究性學習的理化實驗報告,融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于一體……諸如此類的活動作品展示外,還結(jié)合學生自評活動營造民主氛圍。如“三八”婦女節(jié)到了,該班組織了“獻給母親的禮物——三八婦女節(jié)寄語比賽”的活動,由學生集體評出“最佳寄語”及“最有親情獎”、“最有決心獎”、“言簡情濃獎”等幾個單項,獲獎作品在“金色園地”一一展出。小小的一塊墻就是大大的一片天,它成了班級信息交流、師生溝通情感、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媒體。
與時代精神相結(jié)合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留給世人豐富的物質(zhì)成果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高一年(8)班團支部以“走進世博·振興中國”為主題,出版了黑板報專刊。專刊由三個部分組成:
1、走進世博:科技世博,綠色世博,生態(tài)世博,低碳世博……,精彩的插圖,簡練的文字,濃縮了上海世博會10個主題內(nèi)容。
2、世博的背后:中國人民為了成功舉辦世博,從中央到地方,從最高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和努力;同時,運用一些確鑿的數(shù)據(jù)展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變化與飛躍。
3、世博后的中國:新課程關注人的生命價值,新課程呼喚人的主體意識,新課程倡導發(fā)揮人的個性特長,新課程改革為新人的成長提供了更為廣闊而美好的大舞臺。專刊號召同學們以中國人辦好上海世博后為新的起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珍惜時間,發(fā)奮學習,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在新課程改革的偉大浪潮中,劈波斬浪,勇往直前,健康成長!
高一年(8)團支部出版的奧運專刊,奏響時代的最強音,使同學們深受教育。
與主題活動相結(jié)合
上學期末,我們舉行以“過年習俗面面觀”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新學期初,各班紛紛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有的舉行元宵燈謎活動,有的舉辦“對聯(lián)集錦”展覽,有的開展“學生講壇”活動,講述貼春聯(lián)的歷史,細道“過年”的由來……主題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張揚學生個性,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人的環(huán)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班級文化”的建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豐富、逐步完善的過程。我們將繼續(xù)探索新的路子,多育人,育好人,育能人!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僑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