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霜 勵桓彬
“有償家教”是指少數教師利用節假休息時間對有補課或課外輔導需求的學生提供有償服務的活動和行為。家教成為一種有償行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很多人認為有償家教是教育界的一種不正之風,應該加以規范和制止。雖然很多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也已出臺了相關政策、采取了相關措施,但在職教師有償家教這一問題依舊得不到根本的解決。這個問題的長期性和難處理性也引起了社會部分人對現今中國教師師德的強烈質疑和批評。我們也將從這一現象談起,剖析其中存在的師德問題,并進一步探求初步可行的解決對策。
一、有償家教現象分析
我們通過訪談金華市和武漢市近五十名家長了解到現實中一些教師關于有償家教的情況。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班上多數教師開展著有償家教活動,有的甚至故意留重要知識點不講,“迫使”學生參加其有償家教來習得余下內容,此外不少教師還對不配合的學生予以冷淡態度對待。
此前,我們也通過相關新聞和調查了解到全國很多地區都普遍存在個別師德較差的教師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故意保留課堂教學內容、為難不去家教的學生,以達到讓學生找他們有償家教的目的到底情況。家長們對教師的這種教學行為雖頗有微詞,但因為怕得罪老師、拍孩子吃虧不敢向有關方面反映,有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也只能承受壓力送孩子去補課,而這也反過來促進了有償家教現象的進一步發展。隨著這種現象的不斷普遍和屢禁不止,社會也廣泛對當今中國教師的師德狀況的質疑越來越多,直面這一問題,尋找有效的方法解決制止這一現象越顯重要。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有償家教中個別好的特殊例子。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教師,他們對學生展開有償家教的第一目的不是自己的金錢或其他利益而是真真切切為了學生發展,迎合學生的切實需要。這些老師具有很高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在如今這個到處充斥著商業化氣息的社會,這畢竟只是少數例子了,以下我們主要是針對有償家教中的負面影響來展開。
二、“有償家教”中存在的師德問題分析
有償家教從很多方面反映出了當今中國很大部分教師師德存在較大失常,甚至與最新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幾條完全相悖,從這一教育現象中我也初步分析出了以下幾個存在的師德問題。
1.教師缺乏愛崗敬業,獻身教育的意識和精神。最新修改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第二條要求教師必須“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而從有償家教這種教育現象看,部分教師嚴重缺乏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正確認識,他們只是把這一職業作為一種賺錢的途徑,以教謀私,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崗位謀取金錢利益,完全沒有愛崗敬業的精神,更不用說獻身學生和教育事業了。
其次,這一部分教師對教學不投入,對教育缺乏責任感。對于那些為了吸引學生參加自己課外補習班而故意降低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師,更是嚴重缺乏對教學、對學生的責任意識。
2.教師缺乏對師生關系的正確認識。教師本是社會上縱多職業中最光輝的一個,其偉大之處便在于對學生的無私奉獻和對學生純潔的愛,教師崇高的職業道德情操正是以對學生的愛為支撐的。關心教育孩子,是老師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可以一直延續到課外,這也是教師分內的工作。但這種輔導一旦變成收費行為,純潔師生關系就變成了金錢關系,教學行為也變成了商業行為,充滿了銅臭氣息。教師并沒有正確認識教師和學生間亦師亦友的純潔關系,而只是把他們當做自己的“提款機”,對待學生就像對待金錢一般,這也嚴重偏離了師德的基本規范。
3.教師缺乏對教師與家長關系的正確認識。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和家長是在學習生活中以及成長過程中對學生身心發展影響最大的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之中各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與家長作為兩個并肩作戰的雕塑家,有著共同的理想觀念,并朝著一個方向行動。要知道在創造人的工作中,兩個雕塑家沒有對立的立場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教師和家長,理應互通交流,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努力。而有償家教使家長與教師間的關系趨向為一種商業關系,教師以自身的知識為條件在這個商業關系中充當“生產者”,而家長出于對自己孩子成才的渴望不得不花錢“購買”教師的知識,因此成為這個層面上的“消費者”。而在這個“商業關系”中教師利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處于主導地位,這不僅顛覆了教師應有的與家長間的“同盟”關系,更是嚴重違背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有的道德規范。
4.教師缺乏對教師公正性的正確認識。教師公正是指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活動中對待不同利益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公平和正義。而有償家教的很多事例反映出很多教師因學生“拒絕”參加其課外輔導班而對該生有例如換座位等種種不合情的行為。再者,部分教師把上課重點內容留到有償家教中,導致不參與其中的學生無法習得這一知識,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不公正、不公平。
5.教師缺乏對教師幸福的正確認識。教師幸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工作的一種愉快感受和肯定評價,包括實現職業理想的精神愉悅,對自己職業生活的滿意感等。教師的幸福當然包括物質需要的滿足,但這僅僅是教師幸福的基礎而不是全部。而事實上絕大多數進行有償家教的教師其主要出發點都是金錢,把獲得金錢利益作為生活最大興趣和幸福點,而完全忽視了教師幸福更重要的精神層面。事實上,當一個教師缺失精神上的幸福時,他也就無法勝任教師這一職位了。其次,我們認為教師的幸福更多地來自和他人的關系,特別是與學生的關系。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能給予學生所需,得到學生的認可和信任便是最大的幸福。這遠遠比從學生當中隱性獲取金錢財富要珍貴得多。因此,這些以金錢和物質為目的進行有償家教的教師對教師幸福的認識存在極大誤區。
三、有償家教存在原因分析
1.中國師德教育過于政治化、形式化和灌輸式。中國自古就注重對教師品德的教育和培養,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雖然師德教育仍然在教師當中廣泛推崇和實施,但其內容卻越來越脫離實際,而趨向政治化、口號化和形式化。曾經聽一位老師談起他暑期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師德培訓經歷,說道很多學校的老師無故缺席,有些學校甚至安排教師每天輪流過來湊人數。課堂上講師也是在臺上大肆灌輸各種理論,空喊要做有師德高尚教師的口號,根本不能從中感化到什么實質性的東西。這種現象同樣存在于中國其它地區的師德教育中的,也正是由于中國師德教育脫離實際性,使很多教師并沒有形成正確的師德觀和相關意識。如今流行的有償家教這一現象也正式由于教師未受到真正有效的師德教育、形成正確的師德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化。當前,社會評價學校的唯一標準就是升學率,而這都依靠廣大一線教師去完成,為了使教師完成這一“使命”,幾乎每個學校都制定了一系列教師考核的標準和細則,而這些標準也基本上以寫生的優秀率、平均分、合格率等指標為主。不少學校更是以這些指標與教師的評優、晉職、解聘等聯系在一起,作為教師有勝劣汰的依據。這樣的考核標準在很大程度上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殘酷的“數字”面前,他們只能絞盡腦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因此很多教師轉向了給學生課后補習,而事實證明這也為提升教師的“業績”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有償家教被漸漸推廣開來。另一方面,這些單一標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高尚師德的追求,因為在殘酷的“數字”面前所謂的師德并不能幫助他們免于降職或是解雇,漸漸地不少老師也就放棄了對師德的高求。
3.教師待遇不公正,教師社會地位下降。曾經聽很多教師感嘆,他們以前的同學雖然當時讀書不如自己,但現在掙的錢比自己多,過得生活比自己好。也聽很多老師勸告以后千萬不要干教師這一行。這些教師的“怨言”也正是社會很多教師的“心聲”,從側面反映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教師的工資待遇相比同時期的其他行業有所降低,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也已下降。這些客觀事實和教師的攀比心理使很多教師將眼光轉向收入客觀的有償家教,他們想通過這比額外的收入來過上體面的生活,提高社會地位。
4.中國教育背景下,有償家教存在廣泛市場。雖然現在國家和社會都在積極大力地提倡素質教育,但是高考這根“獨木橋”依然存在,很多家長依舊認為文憑是影響他們孩子將來發展的主要因素,依舊對孩子的成績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因此在家教盛行的今天,許多家長紛紛跟隨社會大流參加各種補習班,唯恐自己的孩子比別人“落后”。就算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了家庭也為了孩子的明天而勒緊腰帶,就算自己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可見,就是因為有了廣泛的市場,有償家教才屢禁不止,一直以良好的勢頭發展著。
5.教師私欲膨脹。在市場經濟急劇發展的今天,一些功利主義和金錢主義也隨之被帶進校園。當前不少教師已不再簡簡單單地把教書育人作為他們跨入教師行業的首要因素,相反很多老師正是奔著教師課余客觀的額外輔導收入,想通過有償家教的客觀收入來滿足自己的私人需要。
四、 抑制有償家教的對策分析
1.師德教育從理想回歸現實,從灌輸轉向養成。中國的師德教育必須擺脫當前的政治化、口號化、形式化和單純灌輸條條框框,而應結合當前教師和教育的現狀,推出更加貼合實際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教師在受教育過程中真正受到感化,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師德習慣。
2.修訂教師考核條例,完善學校評價體系。針對現今學校對教師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化和教師承受壓力過大化的現狀,我們應該加緊修訂教師考核條例,完善學校評價體系。而所修訂的新的教師考核條例必須充分體現教師的個體價值,肯定教師存在的意義,緩減教師的心理壓力并激發教師的激情和活力,使其真正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在這種新體制下,教師也不用頂著壓力過分關注學生的“分數”,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有償家教的必要性。
3.改善教師待遇,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改善教師待遇,增加教師正常性收入能夠使教師安心從事正常的教學活動。同時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也能使教師感受到自己較高的社會地位,在被尊重的氛圍中形成較高的社會和教師責任意識,從而自覺遠離與抵制有償家教。
4.積極引導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壞境。社會和學校必須積極引導家長,評價孩子不要一切以分數為中心,而因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自覺抵制盲目跟風參加有償家教的行為,加強與學校和教師的溝通,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5.加強教師師德修養,加大懲戒處罰力度。社會和學校應加大對教師職業道德知識的培訓和師德、文化素養的提升,使他們自覺認識到有償家教有違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應是教師所為之事。同時針對一部分難以用道德感化的教師,應該采取一定的懲戒手段,加大處罰力度。
總之,從“有償家教”這一教育現象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教師師德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而其原因也是復雜多樣的。作為未來即將走上講臺、面對同樣選擇的我們來說,自覺抵制有償家教,形成正確而高尚的師德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希望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有償家教能夠得到抑制,中國師德發展能夠越來越規范。
參考文獻:
[1]悲躍進.教師品質修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周仲飛.教師有償家教的背景思考[J].教書育人,2009(02).
(作者簡介:徐霜,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專業;勵桓彬,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戲曲影視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