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楊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稱我國在去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397983億元人民幣。(據3月1日《上海證券報》消息)
聞知這一消息,國民無不為之振奮,因為根據統計數據,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媒體報道,說是我國現在有的省市已經達到“富可敵國”的程度。
但“富可敵國”不等于民之富,按人均算,我國居民的富裕程度還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
常言道:“一人富不算富”,同理,“富可敵國”不算富,藏富于民才算富,這也是為什么國家近年反復強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原因所在。
記得漢代接秦末之后,戰爭連年,民不聊生,漢高祖有感于民生雕零,于是采取“輕徭薄賦,與民更始”的政策,數十年間,民間人給富足,到武帝時,由于國庫的錢太多,以至“繩腐而錢不可數”。“文景之治”人稱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其就得益于“藏富于民”政策的實行。
如今地方是富了,而且“富可敵國”,但百姓還不富,地方之富,錢該如何用?就成了地方政府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些地方政府以為“錢多好辦事”,于是擁錢自重,把錢花到了不該花的地方: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裝點門面建堂館樓所;鋪張浪費就花錢如水。這樣的用財,富又與民何干?百姓看在眼里,氣在心中,以為這樣的“富可敵國”只會摧生腐敗,與其富莫如不富為好。

百姓所希望的富是享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實惠,小發展則有小實惠,大發展則有大實惠。
百姓當前并不富有,所謂的人均財富,掩蓋了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富者可一夜在澳門賭場的貴賓室里輸上一億至數億元,貧者患上絕癥,只能靠媒體呼吁社會捐助。其實,我們的一些社會福利還需要提高:過去職工干部醫療免費,如今要個人繳納部分費用;過去住房不愁,公家提供住房,如今傾數十年的工資也買不起一套房;過去孩子只要上進,念書不要錢,如今傾其所有,小孩方能培養成才。于此看來,“富可敵國”不足為傲,因為百姓不富;“富可敵國”不足為喜,因為社會福利還需大幅提高。“富可敵國”的省市其實并不富有,因為與浩大的民生工程來說,錢不是多了,而是恨其太少。
“富可敵國”,錢該如何花?筆者以為莫如學漢初的“藏富于民”:提高職工工資水平以增民之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以解民之憂。百姓富了,民心大悅,其煥發出來的生產干勁將有排山倒海之勢。如此一來,地方財政就猶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還怕不財源滾滾,綠樹常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