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君
結婚后就不會痛經。這一說法一直是很多已婚者向未婚女子私下傳授的秘訣。可是,這一秘訣對白梅卻失效了。白梅,今年35歲,已結婚11年,“人流”3次,小孩已7歲,可是,痛經仍與她相伴。為此,她百思不得其解。
痛經,醫學上指是指經期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者其他不適癥狀,程度較重以致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很多人并不知道,引起痛經的原因很多,根據原因不同,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兩類。
經期受涼易引起原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又叫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改變,多見于年輕女性。一項針對14~25歲年齡的女性調查顯示,有88%的女性表示有痛經的干擾,故有“十個女孩,八個痛經”之說。
西醫認為,原發性痛經發生的原因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增加有關。而從中醫角度而論,原發性痛經多為遭受生冷寒涼,喝了冰水或冰飲料,經期淋雨,包括感冒等造成寒凝血淤,從而引起痛經。南方天氣炎熱,吃燥熱的東西,如多食蝦蟹、芒果和荔枝等熱性食物,也會導致氣滯血淤,引起痛經;學習和工作壓力過大,心情壓抑也會引起痛經。
一般而言,經過對癥治療、調護,或者結婚、生育,多數原發性痛經可緩解或消失。故民間有一句俗話:“做姑娘時期痛經,待結婚生子后就會好了。”
人流術會導致繼發性痛經
而繼發性痛經,是由生殖器官病變引起的痛經。它常見于已婚女性,但準確來說它與結婚生育無關,主要與生殖器官有無病變有關。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盆腔靜脈淤血綜合征、盆腔炎、人工流產術等都是引起痛經的因素。
研究發現,盆腔炎患者痛經發病率明顯增高。因為盆腔炎會導致盆腔器官組織在經前期充血增加,使血管壁神經受到刺激,可引起鈍性下腹痛。月經開始后,子宮周圍組織增厚充血,阻礙子宮有規律的收縮,因而產生強烈的子宮痙攣性疼痛。同時,子宮不規律的強烈收縮,反過來牽動周圍的炎癥組織產生牽引性或撕裂樣疼痛。有的患者痛經可延至腰骶部或竄至大腿部甚至踝部。
有多次宮腔手術史的患者,繼發性痛經患病率也明顯增加。其原因,一是宮腔手術史次數增多,盆腔感染的機會增加;二是宮腔手術特別是人工流產術時,若負壓過高,子宮內膜可經輸卵管逆流到腹腔,可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三是多次宮腔手術特別是人工流產時,刮匙或吸頭等器械反復進出子宮頸管口,可導致宮頸和宮腔內膜損傷,從而引起宮頸管黏連或宮腔粘連,使經血排出不暢,引起疼痛。
而白梅的“婚后痛經”可能與她多次人流有關,屬于繼發性痛經。因此,如果沒有生育計劃,做好避孕措施,對于婚后的女性來說是仍是極其重要的。
(作者系武警重慶市總隊醫院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