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發現,節氣變化,直接影響人體生命節律的調節。倘若自然變化違反常度,必將影響人體正常的氣血運轉,造成功能節律紊亂、正氣下降、陰陽失調,極易感邪致病。所以,中醫學常將節氣與人體生理、疾病的診斷和轉歸,以及養生等方面密切聯系起來。
從8月10日到9月10日,將經歷處暑和白露兩個節氣。
處暑——重潤燥養肺
處暑在每年的8月22、23或24日。“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夏天結束,就意味著秋季開始,氣候逐漸干燥。所以,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可以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食品。
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起居上要早睡早起。秋天主“收”,因此,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秋季適合戶外運動。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做登山、慢跑、郊游等戶外運動。運動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劇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筋。
白露——小心著涼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所謂“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陰氣逐漸加重。
白露時節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早晚不要受涼,對過敏性疾病積極預防。
白露時節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因體質過敏而引發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平時要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在白露節氣中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西洋參、黨參、麥冬、沙參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本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