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華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過去中老年人多見,但目前已趨于年輕化。尤其是年輕白領,由于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加之長期久坐伏案工作,頸椎容易過早發生退行性改變,稍有不良外因的刺激如外傷、勞累、受寒等就可能導致頸椎椎管或椎間孔、椎間隙變狹窄,直接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其周圍組織等,從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給工作、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帶來諸多的不便。
目前,沒有任何一種療法能使頸椎病徹底治愈,永不復發。要做到盡量減少頸椎病的復發,或延長頸椎病的復發時間,就應在治療過程中和癥狀緩解后,注意糾正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工作體位、生活體位和運動體位,避免頸部過度勞累。
青年白領是頸椎病的好發人群,利用工作間隙和休息時間做做頸椎鍛煉操和頸部自我按摩,就可以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和減輕癥狀。
頸椎鍛煉操
1.前屈后伸:站立位,頸肩放松,頸椎緩慢向上拔伸,緩慢前屈,達最大幅度,盡力保持5秒鐘,再回復中立位;然后頸椎緩慢后仰,達最大幅度,盡力保持5秒鐘,再回復中立位。如此重復10次。
2.左右偏頭:站立位,頸肩放松,頭慢慢左偏將左耳盡量向左肩貼近,保持5秒鐘,然后慢慢將頭恢復原位,再向右做同樣動作。如此重復10次。
3.舉頭望月:站立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在身后相握用力向下后方拉伸,同時頭頸緩慢向上拔伸盡力后仰,如閑庭望月之狀。頸肩背部肌肉用力收縮保持5秒鐘,然后頸肩部肌肉放松恢復中立位。
4.低頭探海:站立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頭頸向前引出,并盡力向下低頭,保持5秒鐘,頸肩部肌肉放松恢復至中立位。
5.轉體望踵:站立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頸肩放松,頸椎緩慢向上拔伸,頭頸左旋,雙眼向后下方盡力望對側足后跟,最大幅度用力拔伸頸部,保持約5秒鐘,還原后右側重復同樣動作。如此重復10次。
6.回旋雙肩:站立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雙肩作向前回旋運動5~10次,然后作向后回旋運動5~10次,放松頸肩部恢復中立位。
頸部自我按摩
頸部自我按摩可在早晚各做1次。方法是正坐在椅子上,將衣領口揭開,兩眼平視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松。
按揉風池穴。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其余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
拿捏頸肌。將左(右)手上舉置于頸后,拇指放置于同側頸外側,其余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遍。
按壓肩井。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對側肩井穴,然后由輕到重按壓1~2分鐘,兩側交替進行。
合按內、外關穴。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穴,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同時對合用力按揉15~20次,雙手交替進行。在按壓的同時作頸部活動。
以上自我鍛煉方法,只要做到持之以恒,頸椎病就不易復發。
(作者系重慶中醫骨科醫院軟傷科主任)
相關鏈接
頸椎病的分型
頸椎病會帶來哪些傷害或不適,因病的類型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
◎頸型頸椎病
一側或者兩側頭頸部及肩部酸脹痛,有相應的壓痛點,頸活動可受限于某一被迫體位,沒有肌肉萎縮和皮膚異常感覺。這種類型的頸椎病是其他各型的早期表現,反復發生落枕的人多屬于此型。
◎椎動脈型頸椎病
表現為頭眩暈、惡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行走發飄,甚至突然昏倒等癥狀,它是因為頸椎病變刺激和壓迫頸椎椎動脈,使椎動脈發生痙攣、腦部供血不足所致。
◎神經根型頸椎病
表現為一側或兩側上肢、手部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還伴有頸痛或頭痛等癥狀。這是頸椎退行性病變后刺激和壓迫脊神經或臂叢神經所致。此型在臨床中最多見。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表現為頭痛、枕部痛、視物模糊、眼窩脹痛、心跳加快、心律紊亂、血壓升高、心前區疼痛、肢體發涼、多汗等癥狀。這是因為頸椎退變后刺激交感神經纖維所引起。
◎脊髓型頸椎病
表現為行走不穩、肌肉萎縮、握力減弱、拿不穩東西、上肢麻木、肢體發涼、多汗等。嚴重的會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混合型頸椎病
兩種或兩種類型的頸椎病癥狀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頸椎病。
特別提醒:頸椎病一旦發生,就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和治療,以上各型頸椎病除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和體征比較明顯應及時手術治療外,其他類型的頸椎病絕大多數可以用保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