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整理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安全”
文/本刊整理
高危行業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工作是社會民生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雖然我國安全生產總體穩定、趨向好轉,但總體形勢仍不容樂觀。其中,高危行業生產安全事故易發、多發,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高危行業安全生產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重點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富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趙林中:
調整標準,加強監管,降低煙花爆竹危害程度
趙林中帶來一份《關于調整煙花爆竹生產標準并加強監管的建議》,希望政府部門可以出臺關于燃放煙花爆竹的具體細則,既保障公民權利和民俗,又將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降到最低。他認為,既然燃放煙花爆竹很難一禁了之,就應該采取措施標本兼治,降低它的危害程度。他建議,政府監管部門應聯合煙花爆竹行業協會,調整煙花爆竹的生產標準,降低和控制火藥含量,加強生產領域的監管,杜絕過量、偽劣、不合格等超標、違規煙花爆竹產品流入市場。同時,政府對煙花品名、外包裝、含藥量、規格尺寸等指標加強監管,煙花爆竹生產廠家必須提供銷售產品的質量檢測報告,并與煙花爆竹采購批發單位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規范群眾的燃放行為,嚴格規定燃放區域和時間,實行專人監督負責制。

中國農工民主黨:
完善化學品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農工黨中央提交的提案,建議加快化學品、特別是工業化學品的安全管理立法與體系建設。提案指出,目前,我國對工業化學品的監管缺少統一的法律法規和統一的管理機構,導致工業化學品在生產—銷售—消費者使用—廢棄物處置的全過程缺失有效的監管。針對這個問題,農工黨中央提出5項建議:
一是盡快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統一的化學品管理法律法規,將工業化學品的管理提高到藥品、食品的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建立規范化的化學品安全評價制度與技術體系。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制定并發布了一系列化學品安全評價與測試的標準方法以及各類安全信息數據庫,我國應積極跟進,并進一步完善化學品安全信息平臺。
三是建立和健全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與國際接軌、滿足我國化學品安全管理需求的環保高新技術。
四是加快替代化學品研制技術的開發和推進傳統技術的改造升級,支持發展綠色化學和清潔生產環保產業技術,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
五是建立統一的化學品安全管理協作機構。建議由環保部等主管部門聯合成立一個統一的化學品安全管理協作機構,建立并完善包括農用化學品和工業化學品在內的統一的化學品管理制度體系,增強化學品管理的科學合理性與規范協調性。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建峰集團董事長郝建秀:
填充煤礦采空區不能再拖了
郝建秀深入山西鄉村與老百姓溝通,經過一年的實地調研和考察,發現煤礦開采后留下的采空區已變成了重大安全隱患。調研結果顯示,每開采1噸煤,要耗費和損失2.5噸地下水。數十年來,各產煤縣只挖不填,地下空洞日趨擴大,一旦遇到較為強烈的地殼活動,后果將不堪設想,不僅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也會給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他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應緊急組織專家,認真研究,安排專項資金對呂梁、晉城、晉中、陽泉、大同等地煤礦開采后留下的采空區進行填充,復耕被毀壞的農田。對那些還在開采的煤礦,他建議開采一公里填充一公里。
關鍵詞:職業健康
衛生部數據顯示,中國現有約1600萬家企業存在有毒有害作業場所,約有2億勞動者在從事勞動過程中遭受不同程度職業病危害。另據勞動部門和衛生部門統計,截至2008年,全國實際接觸粉塵、毒物和噪聲等職業危害的職工超過2500萬人,其中農民工占了80%以上,每年因職業病死亡5000多人。職業病防治一直是近幾年全國兩會的熱門話題,在今年兩會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大理州衛生局副局長王瑛:
盡快修改《職業病防治法》,維護勞動者在勞動中的健康權利
王瑛認為,《職業病防治法》實施八年來,在保護勞動者健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凸現出一些問題,如內容不夠完善、過于原則、操作性不強等。她建議,盡快修改《職業病防治法》,細化職業病防治措施,解決職業病認定難問題,并建立與職業危害有關的職業病賠償制度。她建議同時修改《工傷保險條例》、《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和《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從法律的層面明確職業病的認定、診斷機構。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東麗區區委書記張有會:
職業病診斷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張有會認為,我國《職業病防治法》自實施以來,為保護勞動者身體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職業病診斷難、鑒定難、維權難等問題,應對職業病診斷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
民進中央在《關于關注職業病維權,保護農民工健康權益的提案》中分析指出,目前農民工職業病維權主要存在五大難題:搜集證據難、鑒定診斷難、監督管理難、醫療保障難、索賠起訴難。為改變這種狀況,維護農民工的健康權益,應著力健全六大制度體系:規范職業病防治監管體系、完善職業病法律援助體系、建立職業病預警監控體系、強化職業病宣傳培訓體系、構筑職業病技術保障體系、加強職業病醫療救助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撫順市副市長劉詩:
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提高企業準入門檻
劉詩認為,《職業病防治法》實施很多年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情況,關于監管主體的內容還不是非常具體,希望修改《職業病防治法》,從立法上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給予勞動者更多保障。她還建議,各級部門在審批企業項目的時候,應該提高準入門檻,看看企業環境衛生條件是否達標,從一開始就做好防范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寧德市副市長陳興生:
企業應履行社會責任,注重職工的勞動防護
陳興生認為,出現職業病,主要還是企業忽視對工作環境的改善,沒有對職工采取防護措施。企業應該履行社會責任,尤其在現在“用工荒”的背景之下,要想留住人才,就必然要更加注重對職工的勞動防護,預防職業病。
經過不同護理,觀察組總依從度為94.87%,高于對照組的64.1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沈陽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
增加企業違法成本
何偉認為,職業病防治應從立法上來明確,讓企業明白沒有醫療保障的用工是違法的。通過立法讓那些無視勞動者生命健康的企業付出代價,增加他們的違法成本,這樣企業就不敢不重視了。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戴秀英:
解決農村醫療機構缺失問題,做好職業病的預防和教育工作
戴秀英認為,可以利用醫療改革的契機,投入資金支持鄉鎮醫療機構發展,解決農村醫療機構缺失的問題,這樣醫生就可以多下基層,深入鄉鎮,做好農民工入城前的檢查,做好職業病的預防和教育工作。
關鍵詞:校車安全
我國首部專門規范小學生校車安全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已于去年7月頒布實施,為啟動實施全國安全校車工程奠定了基礎。雖然標準頒布了,但在經費投入、監督管理上還面臨一定困難。兩會期間,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代表委員都把目光投向校車安全,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解決校車問題之道。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
政府應該推行全國性的校車安全工程
周洪宇建議,可以建立負責全國校車安全工程的專門委員會,以《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為基礎,選擇合格的汽車廠商,制造符合標準要求、經過嚴格安全測試的校車。校車的外觀和標志應予以統一,顏色可統一規定為醒目的黃色等。實施全國校車安全工程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國家對學生的車費適當補貼,由各級政府財政分項目、按比例分擔,東部發達地區自己解決;中部一般發達地區,中央和地方各自承擔50%;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央承擔70%,地方承擔30%。同時,政府對校車生產廠商和校車運營方給予政策性優惠,支持企業生產校車和運營市場。周洪宇還建議,校車由國家統一購買,運行線路由當地公安、教育部門和運輸公司協定,采取招標方式將運營權交給運輸公司,國家給予財政補貼。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高級中學原校長繆水娟:
為中小幼兒學生設專線專車
繆水娟建議教育部、公安部、國家安監總局制定關于加強中小學交通車管理,保證學生安全往返學校的法規。同時,她還建議有關部門加大投入,為解決中小幼兒學生交通問題設立專項基金,以解決中小幼兒學生交通安全的一攬子問題。繆水娟還特別建議國家有關方面出臺措施,由地方政府為中小幼兒學生設立交通專線和專車,可以先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些城市作為試點,在城市中選擇若干條途經學校較多的公交線路,進行定時、定站、定線運行,待取得經驗后再進行調整和推廣。
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宇通客車企業集團總裁、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湯玉祥:
專用校車讓孩子們走得更安全
湯玉祥在《專用校車讓孩子們上下學走得更安全——對推廣和普及專用校車的思考》提案中提到,應加強“校車標準”的落實與監督。我國首部專門針對校車安全技術條件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在2010年7月1日已正式實施。但是,直到目前,仍有大量不符合“校車標準”的車輛被作為校車使用,這給學生的交通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他建議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校車標準”的落實和監督,做好不符合“校車標準”的學生接送車輛的取締工作,同時加強校車安全技術狀況常態檢查制度的建設和執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副主任李藍:
實施以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合理負擔、產業化運營的“中國校車工程”
李藍認為,從校車的車身設計制造到運營的市場化、專業化是未來一種發展趨勢,因此,政府應將校車視為新興產業和低碳產業給予發展支持。李藍指出,政府提供配套法律及相關待遇標準,成立專營的校車公司,由社會多方合理承擔費用,并采取公交線路與校車運營線路相結合的方式將成為“中國校車工程”實施的主渠道。
關鍵詞:高層建筑消防安全
近年來,城市建筑越來越高,高層建筑火災層出不窮,并有愈演愈烈之勢。從2008年央視新大樓火災到去年上海“11·5”火災,再到今年沈陽萬鑫大廈大火等,危害之大,損失之慘重,讓人痛心疾首。兩會代表委員特別關注高層建筑消防安全問題,期盼找到一個合理應對的方案,使老百姓在高層建筑住得更放心,辦公更安心。
全國人大代表、建筑大師張錦秋:
加快研制非燃燒體外墻保溫材料
在央視新樓大火、上海居民樓火災中,外墻保溫材料成為火勢蔓延的“幫兇”,外墻保溫材料保溫和阻燃的突出矛盾以巨大的代價觸目驚心地表現出來。張錦秋指出,目前國內大部分建筑外墻保溫隔熱材料以泡沫、聚氨脂為主,雖然保溫效果好,但是不阻燃,很少有非燃燒體保溫隔熱材料。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這就像“要穿棉襖,又要棉襖不容易燃燒,這是一個難題”。因此,平時加強管理很重要,相關研發工作也很緊迫。
全國政協委員王守初:
盡快限用易燃有毒保溫材料
王守初建議,盡快明確限制聚苯板、擠塑聚苯板、聚氨酯等有機類保溫材料的使用范圍,并嚴格管理,推廣硫鋁酸鹽多孔保溫板、泡沫水泥板無機保溫材料,鼓勵研發適合我國國情的保溫材料。

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市副市長王修林:
加強高層建筑逃生設施建設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大中城市高層、超高層建筑逐漸增多。針對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王修林建議,建立高層建筑消防基金制度,大幅增加消防救援設施。他認為,最好按照“誰受益、誰出錢”的原則,在高層、超高層建筑建設時,按照一定的標準收取消防設施設備費,由政府有關部門歸集后,專項用于云梯等高層、超高層建筑消防救援設施的購置、維修更換以及重大火災隱患整改等。
王修林還建議,盡快修改《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強化高層、超高層建筑避難層和人員快速逃生通道及設施的建設,加強外墻保溫材料監管。例如,要明確規定高度超過40米的公共建筑,必須設避難層;高層、超高層建筑,必須建設人員快速逃生通道和應急逃生設施。同時,加強對高層、超高層建筑消防救援配套設施、避難層、人員快速逃生通道和設施的定期維護檢查,嚴格責任追究制。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河北區政協專職副主席馮幸耘:
提高高層建筑火災“免疫力”
馮幸耘建議,要進一步完善高層、超高層建筑消防設施,提高高層、超高層建筑的火災“免疫力”,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他呼吁,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范高層、超高層建筑消防管理,明確相關部門管理職責;對現有消防設施不達標的高層、超高層建筑進行改造,確保消防通道暢通無阻;建設完備的火災預警報警系統。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梁靜:
16層以上高樓設應急避難場所
2005年發布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明確要求,高度超過100米的公共建筑應設置避難層。而在實際建筑設計中,很多建筑高度都控制在100米之內,按照現有規定則不需要設置避難層。但是消防專家指出,火災發生時從樓外施救,一般的云梯車最高只能達到50多米,相當于16層樓高,50米以上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自救。梁靜建議,應修訂相關規定,要求16層以上的高樓也必須設避難層,并對設置的樓層高度提出要求。并且,要鼓勵高層建筑建設避難層,比如規定高層建筑避難層面積不計入容積率,不收土地出讓金,也不核發產權,不計入分攤面積。

關鍵詞: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落實企業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主體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被列為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去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就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全面提高安全生產水平,作出了具體、明確和嚴厲的規定。且聽來自企業的兩會代表委員暢談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落實。
全國人大代表,武鋼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鄧崎琳:
責任的體現,最基本的就是安全
鄧崎琳就“十二五”時期國有企業發展和行業發展與網民在線交流時提到,國有企業本身有三大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責任的體現,最基本的就是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繆昌文:
按規矩辦事,制定嚴格規范的制度
企業發展得越快,越要重視安全生產,越要加強安全管理。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包括要按規矩辦事,制定嚴格規范的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淄博華光顏料制品有限公司經理郝建枝:
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
郝建枝說,來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剛剛對公司進行了安全檢查。“我們公司是山東淄博華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每年年初,總公司的一把手都要和子公司簽訂安全責任書。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子公司一把手和每個子公司的安全員,每年都向總公司交納安全押金,分別是800元和500元。雖然金額不多,但重要的是要有這個意識。”
全國人大代表,青建集團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CEO杜波:
完善制度,不安全不生產
杜波認為,對建筑企業來說,安全生產非常重要,企業要健全完善嚴格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不安全不生產。他對《通知》中“對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負有主要責任的企業主要負責人,5年內不得擔任本行業企業的廠長、經理、礦長;對重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負有主要責任的企業主要負責人,終身不得擔任本行業企業的廠長、經理、礦長”這條規定印象特別深刻,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措施,會使企業相關負責人時時感受到肩上的責任。
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大福:
對員工進行安全培訓,嚴格進行崗位責任制檢查
張大福認為,強化安全生產工作,企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員工進行安全培訓,是企業應盡的責任之一。他說,“員工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我們會隨時根據外部情況,調整培訓重點” 。此外,公司實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檢查,生產車間每周檢查一次,工廠每個月檢查一次,公司每季度檢查一次,由公司安環部牽頭,公司各部門派人參加。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三樂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設計師汪春耘:
通過培訓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
汪春耕說:“我雖然不是在生產部門,但是每天都能感受到公司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視。去年國務院《通知》下發后不久,公司就組織了學習,對全體職工進行了培訓。事實證明,職工的安全意識確實增強了,許多隱患都是一線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的。”

責任編輯鐘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