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 勵
謀劃篇
陜西是新材料大省,但還不是新材料強省。新材料產業的競爭,國際國內已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僅靠市場難以言勝;要取得“制高點”,陜西需要一套富有遠見的戰略規劃和細化每一步驟的競爭策略——

2010年9月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視察陜西新材料產業。
“培育新材料產業,正是促進陜西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形成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途徑?!?/p>
著名材料科學家,國際材料聯合會主席、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周廉指出,陜西新材料產業發展,要以“放眼世界、面向全國、立足本省”的戰略眼光和思維,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把它作為支柱型和戰略型產業來重點扶持和引導,為推進陜西產業轉型,實現新型工業化、富民強省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陜西省工信廳制定的發展規劃,“十二五”乃至以后更長時期,陜西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遴選有限目標,統籌戰略集成,延伸產業鏈條,集約板塊發展,支撐新興產業。
陜西發展新材料產業的基本路徑可以概括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圍繞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佳、帶動作用強的關鍵產品,布局一批項目,整合一批企業,集中一批專家,著力突破新材料創新成果的產業化瓶頸,帶動整個材料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陜西發展方式轉變。
規劃明確,到2015年,陜西省新材料產業力爭突破2100億元經濟規模,占全國新材料相關產業的10%以上。將建成西部最大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首先是產業規模穩步擴大。到201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其中鈦產業達到600億元。鈦材及鈦合金制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0%,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20%;碳纖維及制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10%;鉬及制品占國內總產量達到30%;多晶硅與單晶硅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30%以上。到2020年,全省新材料產
陜西新材料研究成果的國際國內“第一”
——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用鈮鈦超導材料由陜西研發生產;
——我國第一臺用于運載火箭發動機的鈮合金輻射冷卻噴管延伸段由陜西研發生產;
——國內第一臺鉭制換熱器由陜西研發生產;
——國內首張大飛機用TC4鈦合金板材由陜西研發生產;
——國內第一件CT機準直儀用鎢器件由陜西研發生產;
——國內生產核電控制棒材料唯獨陜西一家;
——世界上第一臺電爐用耐熱高過濾設備由陜西研發生產;
——陜西鈦材料加工能力世界第一;
——鉬采選冶能力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高性能螺旋焊管、柔性連續管和HFW焊管居于世界一流水平;
—— ……業實現銷售收入達到2500億元。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到2015年,新材料創新能力基礎建設邁上新臺階,建設國家級、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20家,建成陜西新材料研究院,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體系。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00項,專利申請量達到3000件,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技術儲備能力明顯增強,創新領軍人才帶動作用突出,各專業研發團隊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技術水平大幅提升。
三是產業聚集效應顯著增強。初步形成鈦及鈦合金、高性能碳纖維、硅材料和鉬及鉬合金等四大特色產業鏈,建成世界級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形成以寶雞、西安為核心“一軸七園”的產業布局。
“十二五”期間,陜西如何實現上述目標?陜西省工信廳廳長蔣躍介紹說,將按照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的方向,重點突破發展新型金屬材料、航空航天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先進纖維復合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電新材料等高技術含量、高成長性的新材料。

首先要培育建設6個百億級新材料產業基地。即:西安經開區新材料產業基地、西安閻良航空材料產業基地、寶雞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西咸渭商榆光伏材料產業基地、安康新材料產業基地、商洛現代材料產業基地。
二是要培育壯大5個新材料產業集群。即西安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西安電子元器件新材料產業集群、西安石油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榆林金屬鎂新材料產業集群、西安新型建筑材料產業集群。
三是打造3條新材料產業鏈。以鈦、鎂、鉬、釩、鋅、鎳等金屬為主線的金屬材料產業鏈;以煤炭深度轉化、精細化工為主線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以無機非金屬為主線的太陽能光伏、微電子材料產業鏈。
四是培育一批有實力的優勢企業集團。培育5家百億級金屬新材料企業集團;培育6家百億級化工新材料企業;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新材料企業,其中培育9家50億級企業,10家20億級企業,支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新材料企業和項目。
據陜西省工信廳介紹,“十二五”期間,為了進一步加快打造西部最大新材料產業基地,正在醞釀一系列相關保障措施:一是形成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綜合運用貸款貼息、無償資助等方式,重點支持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新產品產業化和新材料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等。
二是積極落實創新稅收、融資和土地等政策,進一步為加快新材料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是切實整合關中科技資源,不斷培育和完善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創新能力。通過大力推進新材料產業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建設和完善一批國家和省級新材料科研平臺,加快新材料研發、成果推廣和產業化步伐。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強化科研開發,提高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充分發揮陜西豐富的教育資源優勢,加快新材料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支持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省內大專院校高層次科技人才為新材料企業服務,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等面向海內外招聘具有跨學科知識、跨行業經驗和廣闊視野的新材料產業高層次領軍人才,支持高校院所培養新材料產業創新型企業家,加強新材料產業發展緊缺技能人才的培訓。
受訪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陜西具有從材料大省向材料強省發展的基礎條件?,F在的問題是產品附加值不高,要做深加工,就要跟制造業結合起來。在新材料產業領域,要有自己的技術創新。模仿時代已經過去,陜西的龍頭企業如果依然“亦步亦趨”,只能不斷被擠壓生存空間,直至出局。
陜西省新材料產業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必須通過企業主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方籌資,建立一批新材料研發實驗平臺,加快技術成果轉化,通過技術創新來突破關鍵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新材料應用經濟價值和新材料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專家學者希望通過一系列措施的落實,在陜西營造良好的新材料產業發展環境,早日將陜西新材料產業打造成在國內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