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約記者 趙杰
漸至歲尾,地方省委換屆積極進行。遼寧、河南、江西、安徽、新疆、山西、江蘇、內蒙古、廣西、西藏、福建、河北、湖南、云南等14個省區市黨代會陸續閉幕,各地新一屆黨委領導班子名單也陸續公布。記者觀察發現,新調整后的各地省委常委班子整體呈穩定趨勢,又有不少新的特點。
在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看來,相對之前省級黨政一把手的大幅度調整,近期來的省級常委換屆同樣是十八大人事布局的一個重要排期,該排期中要求有相對的穩定性,一方面保證未來的省級干部隊伍穩定,因為這些常委中的有些人在十八大之后會走向地方黨政一把手的重要崗位,另一方面會保證下一步對尚未換屆的省級黨政一把手進行調整。
“明年上半年還有包括幾個直轄市在內的近半省級一把手的調整,由于其去向會影響到更高層而顯得更重要。”汪玉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
從11月15日西藏自治區黨委產生黨委書記陳全國等15名常委,到23日湖南省委13位常委的獲選中,該省省委書記周強連任,整個11月,全國各省區常委班子調整逐漸落下帷幕,其中,黨政“一把手”沒有大的變化,均獲連任。12月中旬,陜西省委副書記王俠調任國家人口計生委黨組書記,國家人口計生委原主任、黨組書記李斌調任安徽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代省長,安徽省原省長王三運調任甘肅省委委員、常委、書記。
“十八大之前這段時期的換屆,一把手沒有太大變化,這也是人事布局的一種考慮,就是需要絕對的人事穩定。”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白智立說。
不過趨穩并不意味著毫無變化,在整體省級常委換屆中,新老更替是必然現象。11月初,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辭去職位,因其年齡已滿65歲,相應地,他的名字就不再出現于此后的省委常委換屆選舉名單中。
據各省公布的最新常委名單,有一定比例新面孔。其中安徽6位,河南有4位。廣西和福建分別有3位,內蒙古、江西、西藏、山西、江蘇和河北各2位,遼寧1位。
中央黨校教授林喆分析認為,省級常委班子變化更多是工作需要,“在原有可能存在的消極因素中注入積極的成分”。比如,一套班子的整體合作協調性不高,組織部門就會考慮調入一位合作精神比較強的人;年齡整體偏大,就要有年輕派加入;學歷整體偏低或者受教育背景過于趨同,就要考慮納入學歷高、受教育背景差異化明顯的人。
林喆的前領導、中央黨校原副校長石泰峰在11月10日以江蘇省委副書記的身份出現在新一屆省委常委名單中。“石泰峰去年調至江蘇任組織部長,級別沒有變化,就是工作需要。”林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類似的情況很多。
還有一種情況是擬提拔對象以“異常”方式進入常委名單。根據江西省委新一屆常委名單,除了省委秘書長趙智勇外,還有省委副秘書長周萌和省政府副秘書長蔡曉明同樣為省委常委。在長期關注中國人事制度的汪玉凱來看,這種現象“太例外”,而他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為兩人下一步的職位調動做準備,這種情況只能是個案,在全國不具普遍性和規律性。
除此之外的微變在于女性常委的增多。據全國婦聯近日發布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截至目前,在各省黨委中擔任省委常委的女性共有32位,其中包括剛剛獲選連任的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和剛剛調任安徽省委副書記的李斌。
白智立和林喆同時指出了一個導致地方人事變動的因素:貪腐。因為一些區域干部貪腐行為“落馬”會導致該地常委變動。“領導干部輪換目的之一就是預防腐敗,但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值得思考。”白智立說。而林喆則傾向于補救舉措,“調任具備廉潔品質的官員”。
根據本輪地方常委換屆后名單,年齡結構的梯次并不均。據記者整理分析,全國各省區常委年齡整體上仍以“50后”為主,“60后”在各個區域、地方并不平衡。其中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的“60后”明顯居多,均占近半比例;四個直轄市的“60后”常委分別有一到兩位;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13名常委中,尚無“60后”出現。
具體分析“60后”的占有比例,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總體比例為46.5%;中部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五省為27.6%;四個直轄市的比例則只有13.2%。
“目前的地方常委換屆,‘50后’處于主力軍的地位,‘60后’作為新生代開始活躍在政治舞臺。 ”汪玉凱認為,從整體年齡結構上看,有一定的年輕化趨勢,但尚未明顯均勻分布。而從長遠看,學歷高、年齡輕會是人事任命的重要條件,另外女常委的比例也會適當提高。
就邊疆地區年輕化特點明顯的現象,汪玉凱分析認為,由于這些地方有重要的維穩任務,并且生活、工作條件艱苦,“對人的年輕化有要求”,更需要年富力強者在此擔任要職。白智立認同這點外,更傾向于從干部的職業經歷和提拔任用角度分析,“讓更多年輕干部到這些地方加以鍛煉,豐富履歷和職業經驗,有助于未來委以重任”。
除此之外,白智立認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要求也比較高,除了維穩,這些經濟較落后的地區如何在未來增強發展能力也面臨考驗,要求既年輕又有豐富治理經驗的人在當地任職。
據三地最新常委名單,內蒙古黨委常委潘逸陽2009年曾參加中組部在美國喬治城大學舉辦的金融風險防范與危機管理專題研究班學習;新疆的常委黃衛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擔任住建部副部長、北京市副市長等重要職務;而西藏的新任一把手陳全國本身有經濟學碩士的學歷背景,并曾在河南、河北有過豐富的工作經歷。
不過,白智立同樣認為,人事安排需要政治智慧,其間同樣存在各種博弈。中央也會根據邊疆、東、中、西部等不同的區域特點做出靈活安排,這也是目前年齡梯次看似不均和不明顯的原因所在,而真正的均勻調整應該會在十八大之后作出。
此番地方省委常委換屆中,有兩位常委的“巧合”之處值得一提。一位是西藏年紀最輕的常委、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鄧小剛,生于1967年;另一位是福建最年輕的省委常委、今年9月份上任的福州市委書記楊岳,比鄧小剛小一歲,今年43歲。

14省區黨委新班子統計表
據鄧小剛和楊岳的履歷背景,兩人均曾擔任北京市通州區區委副書記、區長等職,楊岳在該區的任職時間為2000年至2001年,其后曾在共青團任職至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而在楊岳轉業后的第三年即2003年,身為高級經濟師的鄧小剛也曾到通州區任職約兩年。
在林喆看來,兩人均有在北京基層工作的豐富經驗。他們所被派往的地區也各有特點,一個是邊疆要鎮,一個是經濟發展有內在沖動和要求的沿海省份。這樣的安排對其工作履歷有重要意義。
西藏自治區除了鄧小剛,其新任一把手陳全國在此前不久上任時就曾格外引人關注。汪玉凱將陳全國與和他對調的張慶黎相比較,認為陳全國的履新體現了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的干部跨區域對調交流思路,“張慶黎既有在共青團中央的工作經驗,又有西藏等地的豐富工作履歷背景,視野更開闊”,能為河北發展帶來新動力;而小他四歲的陳全國也可以將在中原及河北的工作經驗帶到西藏,同時豐富個人的履歷。
對于汪玉凱提及的干部交流,白智立同樣認為,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官員的交流是一個有助于官員積累經驗、增加經歷的重要途徑,這也是中央任用干部和培養干部的一個習慣。